第一卷

夫妻相會

秦人百裏溪在外遊蕩數年後,被秦穆公請回秦國,拜為宰相,與分別30 年的老夫人巧遇相會,被人傳為佳話。

30 多年前,百裏溪與夫人杜氏成婚。婚後生有一子,一家三口生活得很愜意。百裏溪很有才能,總想外出幹一番事業,但又舍不得這個家,所以,一直沒有開口。杜氏看出他的心思,於是說道:你有一身本領,不趁年富力強時外出幹點事,難道還等老了出去不成?百裏溪在夫人的開導下決定出門幹一番事業。誰知一走30 年,杳無音訊。

百裏溪離家後,先後到過齊國、宋國,沒人了解他,重用他,隻好討飯度日。不久,他回到家鄉,聽說杜氏已攜兒外出逃荒,他又到了楚國。楚國人仍沒有發現他這個人材,隻好給人放牛。後來,秦穆公聽別人說他很有才華,就用五張羊皮把他買了回來,封為宰相。

一日,百裏溪請客,大廳裏人來人往,高朋貴客滿座,好不熱鬧。

百裏溪的夫人杜氏正好在府上當洗衣服的傭人。她見大廳熱鬧非凡,就湊過去看熱鬧,看見堂上宰相像自己失散多年的丈夫,由於離得很遠,看不清,她認不準,也不敢相信事情會這樣巧合,為了探聽新宰相到底是不是自己丈夫,她忽然想起了宰雞、煮小米飯為丈夫送別的情境,於是他在堂上唱道:“百裏溪,五羊皮,熬白菜,煮小米,灶下沒柴火,劈了門閂燉母雞。”

百裏溪正在大廳招待貴客,忽然聽到洗衣婦的這段唱詞,不覺愣住了:30年前與妻子離別時的情境曆曆在目。他急忙跑下堂來,抱著老妻哭了。

“囚”比“困”更不吉利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項羽,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個嗜好,即喜歡樹木,所以,他也格外愛護樹木,見有人損害樹木,他便想方設法阻止住。

他家鄰居院內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桂花樹。一天,他見院裏的主人正要揮動大斧砍樹,忙上前搭話:“這棵桂花樹長得這麼好,老伯為什麼要砍掉它?”鄰居老漢歎息道:“ 我這院子四四方方,院中有這麼一棵樹,正好是個‘困’字,老夫怕不吉利,所以,才忍心砍去。”老漢說完,無可奈何地搖搖頭。

項羽聽後拱手笑道:“老伯,依您的講法,砍去這棵樹後,院中隻留下人,這豈不成了囚犯的‘囚’字,這不更不吉利了嗎?”鄰居老漢聽了項羽的話,以為很有道理,一邊點頭稱是,一邊收起了斧子,樂哈哈地回屋去了。

項羽見保住了大樹,也滿意而歸。

千金酬謝賞飯之恩

韓信自幼家境貧窮,無依無靠,他經常一個人到淮陰城外邗溝河去釣魚,以排憂解愁。每次他來到河邊釣魚,總要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在河邊漂洗絹絲。這位好心的婦女見韓信衣衫襤褸,麵容憔悴,每天都到河邊釣魚,很晚才回家,打心眼裏可憐他。慢慢地兩人熟悉起來,這位婦女得知了韓信的身世。從此,對他更加關心了。每天中午,她都把自己帶來的飯菜分一半給韓信,一連數月,天天如此,韓信感激不盡。一天,他對這位婦女說:“賞飯之恩,永不相忘,他日得誌,定當千金酬謝!”不料,這位婦女聽了十分生氣,厲聲地對他說道:“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謀生計,天天靠別人施舍過日子,能有什麼出息!我不過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誰要你報答呢?”韓信聽後,羞愧地低下了頭。過後,他一直把這位婦女的話銘記在心。

幾年後,韓信果然出息了,他以自己卓著的戰功受命為楚王。一回到封地,他立即去找那位賞飯的婦女,送給她1000兩黃金,以報答她的賞飯之恩。

“先生小時候一定聰明吧?”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他小時候不僅講禮貌,而且是個神童。他10 歲那年,一天隨大人到一位很有地位的朋友家做客,正巧遇上一些登門拜訪的社會名流。他們見孔融人小聰慧,就向他提出許多問題。孔融對答如流,深得眾賓客讚譽。有位叫陳韙的大夫卻不以為然地譏諷道:“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也聰明。”孔融立刻答道:“我想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鬧了個大紅臉,一時沒趣。

孔融在眾人麵前受到譏諷後,他既沒有感情衝動,急於為自己辯解,也沒有以牙還牙,直接指責對方無理,而是以問作答,利用對方講話的邏輯反製其人,使人感到藏而不露,引而不發,適可而止,有理有節。

陽春白雪

楚王有一次問宋玉:“你難道有什麼不撿點的地方嗎?為什麼大家都不滿意你呢?”宋玉回答說:“是的,不錯,有這樣的事。請大王寬恕我。讓我把要說的話說完”。

楚王同意了。宋玉說:“都城有一個人,很會唱歌。當他唱楚國民歌‘下裏巴人’時,跟著他唱的就有幾千人。接著他唱稍微高深一點兒的‘陽阿’、‘薤(xiè械)露’等曲時,跟隨他唱的不過幾百人。當他唱高雅的‘陽春白雪’時,跟著他唱的就隻有幾十個人了。當他把五音的特色都發揮以至使它們協調起來的時候,跟著他唱的就不過數人而已”。宋玉然後概括一句說:“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這說明那曲子越高雅,唱和的人就越少。我不為很多人滿意,正是這種原因。”

巢毀卵破

漢獻帝時,孔融曾為北海相(北海,郡名,在今山東益都縣至掖縣一帶),所以也有人稱他為孔北海。據《三國誌》說,當曹操發動五十萬大軍,南征劉備和孫權時,孔融表示不同意,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曾在背後發過幾句牢騷。禦史大夫郤慮〔郤xì〕平時和孔融不睦,知道了這件事,當即向曹操報告,並且添油加醋,惡意挑撥,說:“孔融一向瞧不起您”,禰〔mí〕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把孔融全家大小,一並逮捕,全部處死。

當孔融被捕的時候,全家驚恐,不知所措。孔融的兩個兒子,小的才七、八歲,大的也隻九歲,正對坐下棋,動也不動。家人以為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不覺,便趕緊慫恿他們逃走。孔融也懇求前來逮捕他的廷尉:可否隻殺本人,而保全孩子的生命。不料,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複巢之下,安有完卵(鳥窩翻了,哪有不摔破的蛋)?!”他倆

毫無畏懼,也不哀求,從容地跟著父親,一同被抓走了。

宋之問巧遇駱賓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敗之後,便隱姓埋名,出家做了和尚。

有一天,杭州靈隱寺裏來了個年輕的遊客,他就是詩人宋之問。當晚,宿在寺中的宋之問在長廊裏踱步,觀賞夜景。隻見一輪明月掛在當空,銀白色的月光下,高高的飛來峰黑楈(xū) 楈的,那山影顯得分外凝重。宋之問來了詩興,脫口吟道:“鷲(jiù)嶺鬱蜩嶢堯(tiáo yáo),龍宮隱寂寥。”四下裏靜悄悄的,遠處隱隱傳來錢塘江的漲潮聲。

宋之問反剪著雙手,邊走邊吟,可下麵的詩句一時卻接不上來。

不知不覺到了長廊盡頭,他看見邊上有一間敞(chǎng)著門的僧房,微弱的燭光下,一個老和尚正在打坐。宋之問正待開口招呼,那老和尚忽然抬眼問道:“年輕人,這麼晚了,為什麼還苦吟不止?”宋之問照實說來,老和尚道:“老衲(nà)倒有兩句——”宋之問驚喜地說:“請師傅見教。”老和尚緩緩地念了起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一聽,這兩句詩接得又自然又形象,忙連聲稱謝。老和尚微微一笑,也不說什麼。

回到客房,宋之問回味著剛做的這首詩,覺得自己的兩句實在平常得很,老和尚那兩句才真叫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清早,宋之問興衝衝地去拜訪老和尚,可是裏裏外外怎麼也找不見老和尚的影子。他悵然若失,一個人在附近徘徊著。這時一個中年和尚從他身旁走過,宋之問忙上前把昨晚的情景描述了一番,那和尚道:“噢,你打聽的老僧就是著名詩人駱賓王啊!他平日裏是不肯見外人的。”宋之問吃驚得張大了嘴巴,半天才喃喃地自言自語道:“難怪!難怪!”

孟浩然終生不得誌

唐朝詩人、尚書右丞王維派人去請詩友孟浩然到家裏談詩。

孟浩然對來人說:“請轉告相爺,我考試不中,心情不好,改日再去拜訪。”來人走後,浩然長歎一聲,倒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去了。四十歲的孟浩然已經很有一些詩名了,可是卻考不上進士,這是什麼原因呢?他覺得自己才學還不夠,又覺得皇上並不識才,再想想,朋友們也沒有盡力推薦自己。唉!頭發都快白啦,還沒考上一官半職,一切都是空虛的,靜靜的夜是那麼空虛,前途是那麼空虛!一覺醒來,天已快黑了。孟浩然抓起筆,飛快地寫出一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兩句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自己因才學不夠而被皇帝拋棄,身體又不好,與朋友都少來往了。詩中充滿委屈不滿的情感。

第二天,孟浩然去向王維告別。王維見他來訪,十分高興:“昨天請你不來,今天不請自到。哈哈,心情好了嗎?”浩然苦笑了一下,便跟著王維進了書房,兩人談起各自新寫的

詩作。這時,家仆來報:“皇上駕到。”孟浩然嚇得不知所措,連忙鑽到王維休息的小床底下躲起來。唐明皇一腳跨進屋裏,已經察覺這有趣的事兒,便對王維說:“你請了哪位客人呀?出來見見吧。”孟浩然隻好狼狽地爬出來,明皇笑著說:“王右丞的朋友一定會做詩,我想聽聽好詩。”浩然心一橫,就把昨夜吟的那首滿腹委屈的詩念了一遍。明皇聽罷,把臉一沉,說:“什麼‘不才明主棄’,你自己考不中,還說我拋棄你,真是豈有此理!”孟浩然終於一生不得誌。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嶺之中,有一條崎嶇蜿蜒(wān yán)的山路,山路上爬行著一些衣衫襤褸(yán lǚ)的囚徒,其中有個手拄竹竿、腳步蹣跚(pán shān)的老人,他就是李白。這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由於一個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經這山勢險惡、行路艱難的蜀道。

曆經千難萬險,他們來到高聳入雲的白帝城。這時,突然傳來一道聖旨,說是皇上已大赦這批犯人。李白開始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人們在歡呼雀躍,才醒悟過來。

第二天一早,他迎著曙光,乘上一條輕捷的小船,從長江上遊漂流而下,沿途的壯麗景觀目不暇(xiá)接,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不絕於耳,他禁不住吟出《早發白帝城》詩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雖然活著回來了,但窮愁潦倒,貧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並不屈服命運的擺布,依然保持著灑脫、豪放的性格。當他住在安徽采石磯時,有一天夜裏,他興致勃勃地穿上當年在宮中穿的錦袍繡服,踏著月光來到江邊,登上釣魚小船,倒了兩杯酒,邀請天上的明月來對飲。明月似玉盤,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飲一杯,神思飛揚,再飲一杯,熱血奔湧。他朦朧地看到水中圓月對自己含笑點頭,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撲通”一聲翻進了江中。後來宋朝時候,有人針對此事作詩道:“采石月下訪謫(zhé)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春風不度玉門關——三個詩人比高低

唐朝詩人王之渙、王昌齡、高適(shì)約好去長安著名的旗亭喝酒。三人邊喝邊談,十分高興。那天,正逢城裏最好的戲班子在旗亭演出。班主上台一拱手:“諸位相公,今天我們戲班子到此,專唱當今大詩人的絕句,請各位欣賞!”王昌齡一聽,對二位說:“我們都算很會寫詩的了,可三人當中,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怎麼排列呢?今天倒是一個機會,我們聽聽藝人們唱詩,他們唱誰的詩多,誰就是第一,二位意下如何?”王之渙、高適異口同聲地說:“這個主意妙!”樂曲奏起來了,一個歌女走上台,接連唱了兩首王昌齡的詩。王昌齡眯著眼睛,端著酒杯,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另一個歌女唱的是高適的詩,讓人聽了十分陶醉,高適也非常得意。他和王昌齡不約而同地望了望王之渙,好像勝負已有把握。王之渙卻不慌不忙地說:“我要聽戲班子裏長得最漂亮的歌女到底唱誰的詩。”最後一個出場的歌女光彩照人,所有的觀眾都放下了酒杯,全場鴉雀無聲。歌女連唱兩首王之渙的詩歌之後,馬上又用高低起伏的音調唱起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隨著歌聲,大家好像看到波濤滾滾的黃河如一條絲帶飛上雲中,看到那荒涼的高山下有一座城堡,守衛邊關的戰士在笛聲中思念親人,故鄉離得太遙遠了,春風也吹不到這玉門關外呀!歌女唱完好一會兒,全場還沉浸在詩句和歌聲的回味之中,然後才猛地響起熱烈的掌聲。

呂蒙正自嘲中狀元

宋代名臣呂蒙正年青時住在縣城讀書。他勤奮好學,擅長寫詩,沒多久,名聲就傳開了。

一天,縣官老爺派人送來請帖,邀請呂蒙正出席一個家宴。原來,縣官的兒子胡旦從京城回家探親。這胡旦本是地方才子,在京城讀書應試。縣官為了顯示兒子才華,特地請縣裏的讀書人都來與兒子相會。

呂蒙正踏進縣官家門,隻見有人正把客人一個一個介紹給一位年青公子,他猜想此人定是胡旦。呂蒙正上前拱手行禮,邊上人連忙為他指引:“這是老爺的公子胡旦。”呂蒙正很有禮貌地說:“小生呂蒙正,請多指教。”不料,胡旦單槍直刺,毫不客氣:“聽說你的詩寫得好,今天正好請你做一首領教領教!”說完,昂起頭,看著院中大樹。呂蒙正心中雖然不快,但顧及禮貌,還是謙虛地說:“隨口念來,隨手寫寫,談不上好詩,請別見笑。”胡旦步步緊逼:“好哇,隨口就念出詩來,本事不小呀!念吧,我洗耳恭聽。”呂蒙正說:“我吟一首自己挑燈夜讀的詩吧——‘挑盡寒燈夢不成’。”還沒念完,胡旦就哈哈大笑起來:“聽你這一句,就知道你是個瞌睡蟲罷了!”呂蒙正憋著一肚子氣離開了。

第二年,呂蒙正考中狀元。他托人帶一句話給胡旦:“瞌睡蟲考上狀元了,你這個精力充沛的人怎麼樣啊?”胡旦感到很羞愧。下一年,他也考中了,但他不敢再狂妄,對人說:“我不過是跟在呂蒙正後麵罷了。”

直幹終為棟,真剛不作鉤

包公,就是宋代的清官包拯(zhěn),因為他當過龍圖學士,所以大家又叫他“包龍圖”;他臉色黝(yǒu)黑,人們也親熱地稱他“黑包公”。在包公官衙外的兩根大柱上,寫有一幅醒目的對聯,上聯是“直幹終為棟”,下聯是“真剛不作鉤”。意思是:隻有正直忠誠的人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真正剛硬的物體是不會彎曲的。包公為什麼要寫這副對聯呢?故

事得從著名的“端硯”說起。

包公曾經在廣東的端州做官,端州出產名貴的“端硯”——用端溪出產的石頭製成的硯台,是硯台中的上品。有人討好地對他說:“在端州做官,可以弄到上等的端硯。前幾任官員,每年將大批優質端硯運往京城,巴結權貴。”言下之意,勸包公也以此作為晉官加爵(jué)的手段,可是包公卻嗤(chī)之以鼻。他離任時,一方端硯都沒拿。

後來,包公調到家鄉合肥做官,許多親朋好友都十分高興。

有幾個親戚的農田在巢湖邊,為了便於灌溉,他們想在湖岸上開幾個口子,把水引進來。於是,他們寫了呈文,請包公審批。包公一看,生氣地拍著桌子說:“豈有此理!為了自家引水灌田,難道讓千家百戶遭水淹不成!”他不但不批,還把這些親戚召來訓了一頓。

包公為人剛直,執法嚴明,最恨貪贓枉法,營私舞弊。為了嚴肅法紀,不徇私情,他親筆書寫了上述那副對聯。對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對“包龍圖十字卻私情”交口稱讚。

王安石毀稿

一日,北宋名人劉攽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正好在吃飯,門官就把劉攽請到王安石的書房裏用茶。他發現桌上有一篇論兵器的文稿,便拿來一讀。他十分讚佩王安石的見解,讀完後,劉攽把文稿放回原處。這時王安石進來了,兩人寒暄幾句,王安石問道:“您近來又寫了什麼文章呢?”

劉攽的記憶力極強,文章過目不忘,他故意同王安石開玩笑,說:“我寫了一篇《兵論》,準備抽時間修改。”王安石認真了,急忙問道:“您那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劉攽便把剛才讀過的王安石草稿上的內容複述一遍,並大聲誦道:“兵者,凶哭也。”王安石不知道劉攽在開玩笑,認為劉攽誦的真是自己的近作,聽後沉默不語。劉攽走後,他想:一個人的文章應該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文章最忌同別人的雷同。於是他拿起那篇文章撕碎扔了。

過後,劉攽遇見王安石,問道:“您的論兵器的文章寫好了嗎?”王安石說:“早扯了!”劉攽暗暗叫苦,悔不該同王安石開玩笑。

“天下錢糧減三分”

明朝嘉靖年間,賦稅繁重,民不聊生,連中小地主也叫苦連天,老百姓怨聲載道。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又極討厭進諫,所以孤陋寡聞。朝中大臣大多明哲保身,不敢向皇帝進諫。但為官清正的海瑞,卻為此耿耿於懷,尋找時機勸諫皇帝。

一天,嘉靖皇帝命海瑞陪自己下棋。由於海瑞心裝民間疾苦,無心下棋,沒走幾步,就處於劣勢。

“將軍!”嘉靖皇帝得意地喊道。海瑞這才從沉思中驚醒,

力挽被動,很快轉劣勢為優勢。輪到海瑞“將軍”,他靈機一動叫做:“‘將軍’,天下錢糧減三分。”說完,他抬頭看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