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1月,蔡特金來到了巴黎。在一間簡陋的小屋裏,他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奧西勃。久別重逢,一對革命情侶的興奮和歡喜是難以形容的。”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他們悄悄地向至親好友宣布結婚了。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理想,把他們緊緊聯係在一起。他們靠翻譯和寫文章來調口,拿到的錢很少,常常連維持最低的生活府需都不夠。迫不得已,蔡特金隻好在緊張的革命活動之餘,擠出時間去當家庭教師。
婚後一年,蔡特金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叫瑪克西姆,兩年後,又添了一個男孩。生活更加艱苦。他們沒錢做衣服,經常交不起房租,屢次把僅有的一些家具雜物送進當鋪。蔡特金還總是從嘴邊省下自己的一份,使丈夫吃得好些,使孩子們能喝上牛奶。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裏,蔡特金和丈夫一起寫了大量的文章,揭露資本主義的腐朽性,鼓動工人階級起來鬥爭,在鬥爭中,蔡特金結識了《國際歌》的作者鮑狄埃,馬克思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並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她總是不知疲倦地頑強戰鬥,她把參加示威遊行,集會和宣傳鼓動,作為緊張的理論工作之後的一種休息,把政治談話和學習,作為從事疲勞的業務和家務之後的休息。同丈夫朋友們一起生活和寫作,以及對孩子們的照顧給她帶來了新的力量。
正當這對革命夫妻風華正茂,大有作為的時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888年初,奧西勃因患惡性脊髓病而摔倒,全身癱瘓,再也不能行走了。蔡特金心如刀割一般,她抹去痛苦的淚水,以頑強的意誌堅持下去,奧西勃以驚人的忍耐和勇敢經受著疾病的折房。蔡特金到圖書館收集資料,日來後兩人合寫文章。蔡特金承擔了奧西勃的一部分黨的工作,並代表他在大會上講話。後來,奧西勃的病情惡化了;蔡特金常目不轉睛地望著他,心中湧起無限的愛戀和悲傷。在悲傷中,她揮筆獨立寫作,並在發表時署上奧西勃的名字。
1889年1月,奧西勃與世長辭。許多國家的社會主義者共同舉行大會沉痛悼念。32歲的蔡特金在悲哀中也身患重病,處在危險之中。
在丈夫死後的幾個月裏,蔡特金以驚人的毅力戰勝病魔,化悲痛為力量,與恩格斯以及其他革命活動家密切配合,共同投入籌備第二國際成立大會的工作。在大會上,選出了十一位書記,蔡特金便是其中的一位。從此,蔡特金作為第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先後與恩格斯和列寧並肩戰鬥,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