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業科技
近代農業科技的起步
近代農業科技的策源地
1919年以後,中國各大學開始設立農學院,如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都設有農學院,此外,還出現了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後改北京農業大學)這樣的專科學校。在這些院校中,集中了我國一批最早從海外學成歸來的農科專家。當時,在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中就有許璿和梁希。許璿(1876—1934)於1913年獲東京帝國大學農學士學位,歸國後任農專教授,講授農政學、土壤學、畜產學等課程,後曾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浙江大學農學院院長,在中國農業學科的創建上曾作出過重要貢獻。梁希(1883—1958),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林科,1916年回國後被聘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教授兼林科主任,1923—1927年又赴德國薩克森林學院研究林產化學,為中國森林開發、林產化學學科建設做了開創性的工作。曾任過浙江農校校長的陳嶸(1888—1971),1913年從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科畢業後回國在金陵大學林學係任教。從教數年後又去美、德再攻林學。1917年中華農學會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他被推選為第一屆會長。他曾編寫了中國樹木分類學專著。丁穎(1888—1964),1924年從日本帝大農學院畢業歸國後,曾在中山大學農學院、華南農學院任教授、院長。他於1926年在廣州石牌中山大學農學院創辦稻作試驗場。同年,在廣州東郊犀牛尾沼澤地發現野生稻,用它與農家品種竹粘雜交,育成“中山1號”水稻品種。這是在世界上進行的將野生稻的種質成功地轉移給栽培稻種的首例科學試驗。曾任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的鄒秉文(1893—1985),1915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畢業後,繼續在該校研究院攻讀植物病理學1年。1916年回國後在金陵大學擔任植物學、植物病理學、植物育種學教授。1917年轉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籌建農科並擔任主任。1918年該校改為東南大學,1921年又改為中央大學,他繼續任教授兼農科主任、農學院院長。他曾撰寫了中國農科大學的第一部植物學教材,並指明“此書具改製之誌,凡舊日因襲日本而不合學理之名稱,概予改定”。他還曾撰著《中國農業教育問題》一書,力陳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重要。那一時期的農科大學、學院,曾是當時全國農學發展的重要策源地。
棉花品種的選育改良
由於工業原料需求和對外貿易的推動,棉花品種選育原理及選育方法的研究得到較快發展,且得到實業界和國外的支持資助。最早從事棉花品種選育改良研究的是1913年建立的南京金陵大學農科。他們與早期來華的美國棉花改良專家O.F.柯克(Cook,O.F.)、J.B.郭仁風(Griffing,J.B.)等人建立了合作關係,以金大農科為研究中心。他們的研究在十數年間曾影響著中國棉花主栽品種的選用方向。
1917年,穆藕初(1876—1943)等人在上海組織植棉改良社,刊印《植棉淺說》,購備、推廣美棉種子,優價采收各地改良新棉。1919年,上海組織紗廠聯合會,其中設植棉改良會,穆藕初被舉為委員長。同年,穆代聘過探先(1886—1929)教授主持植棉推廣事業,在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湖南、河北設場16處。從1921至1924年,改由紗廠聯合會每年捐洋2萬銀元資助東南大學農科,由鄒秉文教授和過探先教授主持植棉推廣項目。這是由中國企業界資助農科大學從事棉業研究的開端。東南大學、金陵大學兩農學院合作,曾在植棉方麵作出重要貢獻。穆藕初在《藕初五十自述》中稱:“我國植棉事業,迄今尚有可觀者,皆賴鄒、過二君及東大各農學專家熱誠任事之結果,與紗廠聯合會諸會員熱心讚助之賜也。”而穆藕初等人資助植棉研究,有其振興棉紡業的深遠目的。
糧食作物品種的改良
1922年以後,華北連年大旱,長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頻仍,糧食缺乏,大量輸入洋米、洋麵的背景下,農業領域曾突出抓小麥、大麥、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種改良。1925年,金陵大學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立合作改良華北糧食作物,訓練遺傳育種人才的項目,後又與紐約洛氏基金世界教育會(InternationalEducationBoard)及康乃爾大學建立中國作物改良合作項目。每年由康大派育種教授至金大協助指導作物改良。金大供給試驗場與研究室設備,世界教育會則津貼康大教授旅費。隨之,H.H.洛夫(Love,H.H.)、C.H.馬耶思(Myers,C.H.等教授相繼來華指導作物育種。此一時期,中國育種、栽培、病理諸學科有著迅速的進展。這是我國國際農業技術合作的創舉,對中國農學發展有重大影響,並取得了糧食作物增產的顯著效果。如自1931年起,由純係方法陸續育成多個小麥新品種,每畝產量較普通品種約增產15—30%。
從1919年起,我國開始采用科學方法進行水稻品種選育的試驗。試驗由南京高等師範農科(後改稱東南大學農科)農事試驗場原頌周主持。由各省征集多個優良水稻品種,經過嚴格比較選育,得出“江寧洋秈”、“東莞白”兩個純係優良品種,並在生產上得到推廣。這一時期,農商部中央農事試驗場還先後自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吉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和日本、意大利等國收集47個水稻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曾選出數個畝產250公斤以上品種。1924年,周拾祿(1897—1979)教授提出:中國稻麥育種以采用穗行純係育種法為宜。
農業分支學科和近代農業科技體係
中央農業實驗所等單位的建立
1931年,國民政府實業部設立中央農業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派實業部副部長、1914年獲美國農科碩士學位的棉業專家穆藕初為主任,中央研究院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錢天鶴(1892—1972)為副主任,鄒秉文、沈宗瀚等共16人為委員,擬設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及農業經濟三科。該會選定南京孝陵衛所址,草擬工作規程,確定中央農業研究所(後改稱中央農業實驗所)主管全國農業技術改進。中央農業實驗所占地麵積2400餘畝,規模宏大,實驗設備完善。這一時期,全國經濟委員會設立中央棉產改進所,行政院設立全國稻麥改進所,實業部設立全國稻米檢驗監理處與全國小麥檢驗監理處,均設在孝陵衛中央農業實驗所內,人員互相兼職,工作密切配合,稻麥棉改良工作日臻完善。農業科學實驗和技術推廣逐漸由中央農業研究機構領導起來。
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進所、中央棉產改進所等廣延中外專家,改良全國農業,同時各省均設農事試驗場,各大學多設農學院,對於稻、麥、雜糧、棉花、園藝、土壤、肥料、昆蟲、病害、獸醫、蠶桑、森林樹木、農情報告、土地利用、農場經營、倉儲、農產運銷、稻麥棉的分級檢驗等,多方麵研究改良,理論與應用並重。這一時期已能運用溫室、細胞室等條件設備,進行誘致棉花突變與雜交小麥細胞遺傳的研究。各大學農學院亦多參照中央大學與金陵大學農學院的組織、教學、研究及小規模推廣結合方式,作物育種、土壤、肥料、植物病蟲害、園藝、獸醫、造林、農業經濟等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此時期進展明顯。
征集作物品種資源,倡行農業科技交流
1.征集作物品種資源。
1931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為充實過去農業院校研究單位征集作物品種的工作,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各省采集小麥單穗3959種份,又征集當時蘇聯小麥202種份,美國小麥207種份。1932年秋,中央農業實驗所與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作,購得英國裏丁大學J.潘希維爾(Persival,John)教授征集的全套世界小麥品種1700種份。彙集較多的育種原始材料,為小麥育種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33年,中央農業實驗所組織專家分赴蘇、浙、皖、贛、湘、鄂6省農田中采選秈、粳、糯稻單穗4萬餘,並向國內外征集水陸稻優良品種664個,進行稻作育種、生態、生理、細胞、遺傳、田間技術以及分類等項試驗研究。1935年底,全國稻麥改進所成立,趙連芳(1894—1968)博士任稻作組主任,內則充實人才設備,並與中央農業實驗所土壤肥料、病蟲害、農業經濟各係聯係合作,外則在蘇、浙、皖、贛、湘、鄂、川、粵、桂、閩、豫、陝等12省合作改良水稻。這一時期,我國品種資源的征集、整理、分析、利用達到了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