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業之惑,投資之惑
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渺茫;我們一齊奔向天堂,我們全都走向另一個方向……
——狄更斯《雙城記》
現在的年代與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時描繪的年代何其相似——我們處於一個飛速變革的年代,變革之快令我們無暇思考;我們毫不掩飾我們對財富的渴望和追求,我們匆匆忙忙穿行於鋼筋混凝土構架的都市;我們工作、學習、創業,夜幕深沉時才回到自己冷清的巢,卻又在夜深人靜時突然醒來,盯著黑壓壓的天花板,愣愣地想:我是誰?我到底在幹什麼?
——然後在雜亂無章的思緒中沉沉睡去。
早上,我們依然精神振奮,我們依然充滿活力,我們一切依舊,夜深人靜那一瞬間的軟弱在清晨已經悄然沉入心底,因為:
——在這個喧囂的年代,我們無權感傷。
你也在這個繁華的都市裏尋找自己的未來嗎?也在感受工作之惑、創業之痛嗎?也許下麵的文字會對你有所幫助。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會源於對物質生活的向往,更可能源於對挑戰生活的渴望。多年來,創業作為一個恒久不衰的話題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雖然創業的含義已經變化了許多,創業的內容也變化了許多。
坦率地說,南方的觀念比北方要開放得多,無論就時間上還是層次上。一方麵,江浙福建兩廣地區地理位置靠近沿海,又曆來有經商的傳統;另一方麵,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南方由於得天時之利,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南通、寧波、溫州、上海、連雲港、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和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幾乎全分布在南方沿海,強大的政策支持與明顯的資源傾斜讓南方得以飛速發展。然而,南方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北方卻依然是一派安定祥和的氣象,原有的體製依然按部就班地運轉,人們依然在這舊有的體製中悠然自得地活著——也許,對於北方人來說,第一批創業者就產生在這新舊時代交替的數年間。
有時,看到一些媒體關於溫州、潮州等地的民營企業的起步的報道,實在讓人震撼不已。裏麵說:起步初期,那裏一樣困難,問一問現在小有規模的私營企業家,有幾個不是親朋好友拿著自家的房產證做抵押,破釜沉舟籌措到啟動資金的?也許對於我們來說,當時並不需要冒這樣大的風險,當時創業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而已。
舉個例子:不知大家對八幾年的火車還有印象沒有?當時火車不像現在這麼擠,但人還是挺多的,而且印象深刻的是,當時的飯店餐館很少,旅客吃飯基本都是鐵路部門自己供應,飯菜特別難吃!而且價格就當時物價水平來說,還特別貴!皮厚到一口咬不到餡的包子、隻放鹽和菜葉的煮麵條……實在難以下咽。大約是1988年,一位朋友?當時大概都40歲了辭掉自己的正式工作,和老婆做盒飯往火車站送,當時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指指點點,但這朋友能堅持下來;幸好當時沒有城管、保安什麼的,鐵路飯店職工看到他也僅僅是不屑一顧而已。沒人和他搶生意,飯賣得很好——一年後,他就開了自己的飯店,雇人往那裏送飯。後來掙了多少錢不知道,不過現在那裏最大最豪華的酒樓,就是他的。
當人人都禁錮在一個僵化的體係裏不能?不願出來時,你先出來,你就成功了一半;後入者的困難就多得多。現在,多少人想開飯店開餐館?又多少人能成功?如同上海發行老八股時,先知先覺者大都賺得盆滿缽盈,現在的股市裏,深度套牢的又有多少?
創業是一個很微妙的概念,有時同是一件事情,不同的時間就有不同的提法。15年前,你開一家餐館,那叫創業;15年後,你開一家餐館,那卻大半叫做謀生。道理很簡單,先入者在這15年間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這種示範效應引來了更多的跟風者,於是你不但要努力彌補這15年的時間成本,還要麵對無數和自己一樣的競爭者,當然失敗的幾率就大得多。
許多人抱怨自己沒有趕上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其實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機會無時無刻不在,隻看你能否抓住。在你看來平平淡淡的時段,也許幾年後就會發現,有一批人就是在這幾年間成長起來的。就在2001年,陳天橋還和大家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白領,用於創建盛大網絡的50萬啟動資金也是多方籌借來的,而2003年,盛大的市值已經達到了40億。相信2001年有50萬資金的人不是少數,當時的你在做什麼呢?是在抱怨沒有機會,還是在拿著50萬的資金付首付買房買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