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技術改造
新中國的煤礦技術改造,五十年代叫“生產改革”和“礦井改擴建”,六十年代叫“礦井技術改造”,七十年代叫“老礦挖潛、革新、改造”,盡管提法不同,實質都是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利用老礦井的原有基礎和設施,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加以改造,以達到發揮其生產潛力,改變技術麵貌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煤礦生產是開采地下煤炭資源。由於這一特點,也決定了煤礦技術改造的特殊性。首先,煤礦開采場所由淺而深,由近而遠,運輸距離不斷增加,供電、通風、排水管線不斷延長,生產成本日益提高,隻有通過技術改造才可以簡化生產係統,節省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成本增加的因素。其次,隨著礦井開采向深部發展,地壓增大,瓦斯增多,地溫漸高,湧水加大,也隻有通過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的安全設備和設施,才能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再次,有一些礦井,原設計的井田範圍和開采深度的儲量已經采完,這些礦井為了維持簡單再生產也必須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井田範圍和開采深度。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采礦技術和裝備不斷進步,煤礦為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進行技術改造也很必要。因此,有目的地對老礦井進行技術改造,是新中國發展煤炭生產的一貫方針。
煤礦技術改造發展的三個階段:
五十年來,煤礦技術改造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的不同提法,分別反映了各個時期技術改造的一定特點。
一、五十年代的生產改革和礦井改擴建
五十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十分需要煤炭。全國煤礦在民主改革之後,接著進行了生產改革,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煤礦進行初步的技術改造,迅速提高了產量,改善了安全和勞動條件。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的三年內,共改建礦井32處,都是儲量較多,基礎較好的,如大同礦務局的永定莊、同家梁、忻州窯,焦作礦務局的王封、李封等礦。這些礦井的改造,對一九五二年全國煤炭產量恢複到舊中國的最高年產量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間,在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的同時,仍然把改建舊礦井作為發展煤炭生產的重要方針。這五年內,共改建礦井92處,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儲量豐富的骨幹礦井。有開灤、大同、西山、京西、撫順、淮南、陽泉、峰峰、淄博等礦區的34處礦井。這些礦井儲量豐富,但現采水平儲量不多,采區不足,采掘、安全設備缺乏,生產環節不適應,尤其通風、運輸能力不足。通過延深新水平,擴大采區,增添采掘機械與安全工程和設施,提高了生產能力,增加了產量。
第二類,基礎較好但進入衰老期的礦井。有焦作王封、李封,淮南大通、九龍崗,井陘一礦,峰峰通順礦等8處礦井。這些礦井生產能力大,但井田範圍的儲量將采完。通過擴大井田,開拓薄煤層,改造通風、運輸係統,維持了生產能力,延長了服務年限。
第三類,東北地區小斜井。有阜新、雞西等礦區的38處礦井。這些沿煤層露頭開拓的片盤小斜井,用單鉤提升,隻采一個煤層,淺部已經采完。通過延深斜井或開暗斜井,改造提升、通風和運輸係統,提高了生產能力。
第四類,地方小礦。有阿幹鎮石門溝,銅川一、三礦,東林,永川,曾家山等14處。由於地質情況不清,交通、電源條件差,改建近於新建,因而從地質測量做起,解決了交通、電源,開鑿了井筒,改善了安全條件,擴大了生產能力。
這個階段的煤礦技術改造是在原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工藝原始、安全條件差、生產能力小、效率極低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改革高落式、穿硐式等落後的采煤方法,大量推行單一長壁,厚煤層傾斜、水平分層等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麵改變手鎬落煤、人力拉筐,推廣使用截煤機、聯合采煤機和刮板輸送機,掘進工作麵使用了裝煤機、裝岩機,井下運輸取消了畜力運輸和人力推車,使用了電機車。經過以上改造,使原有202處礦井的生產能力由一九五二年的6048萬噸,提高到一九五七年的8573萬噸,產量由4766萬噸,提高到7485萬噸,淨增2719萬噸。技術麵貌有很大變化。如開灤增加電機車後,取消騾子588頭,節約了8300多名運輸工人;將自然通風改為機械通風;地麵裝車取消挑運、抬筐,采用了煤倉和簡易機械裝車。洪山煤礦原需裝車工782人,改造後減為273人;噸煤裝車成本也由1.186元降低到0.218元,而且提高了鐵路車輛的周轉率。
五十年代的後三年,把水力采煤作為煤礦主要技術發展方向,技術改造也以發展水力采煤為主要內容。改造建成了肥城楊莊、鶴壁四礦、徐州旗山等8座水采礦井和30多個水力采煤采區。水力采煤技術在中國開始起步。
二、六十年代的礦井技術改造
六十年代,煤礦技術改造進展緩慢。這是因為:第一,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老礦井的初步改造已告一段落,新建投產的礦井正在青年期,改造任務還不迫切。第二,六十年代初期,國民經濟處在困難時期,主要力量放在恢複“大躍進”中破壞的生產能力。第三,六十年代後期,由於“文化大革命”,技術工作近於停步,國內設計製造新設備的步子打亂了,與國外技術交流也基本中斷,不可能提供新型設備進行裝備的更新改造。因此。這段期間的技術改造是結合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進行的。一九六三年,煤炭部召開科技工作會議,把采用新技術、發展機械化、改進礦井開拓部署和巷道布置作為貫徹“八字”方針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礦井技術改造的主要途徑。這段時期,技術改造的成果是,改造了一些礦井的分散的生產係統,逐步實行合理集中生產;一些礦井開始使用滾筒采煤機,代替五十年代使用的截煤機、聯合采煤機;較大範圍地改革支護技術,采煤工作麵推廣使用摩擦式金屬支柱和鉸接頂梁,大巷使用混凝土支架、金屬支架,推廣錨杆支護以代替木支架。以上幾個方麵的改造,雖然在某些方麵還隻是起步,但標誌煤礦技術麵貌有了一個新的發展。這段期間技術改造的一個特點是,集中於若幹礦井的改建擴建的井巷工程不多,而是普遍推廣新技術。
三、七十年代及以後的老礦井挖潛、革新、改造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是煤礦技術改造的高潮時期。這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煤炭工業經過二十多年建設,已有一定基礎,但五十年代經過初步改造的老礦井,“一五”期間建設起來的一批中、小型礦井,經過多年開采,部分現有生產水平的儲量已大量減少,隨著礦井向深遠發展,生產條件日趨困難,技術指標趨於惡化,加上十年動亂,影響了技術的進步,技術裝備逐漸落後,如不加以改造,生產能力將大幅度下降。二是當時國民經濟處於極端困難時期,需要大量增產煤炭以支撐國民經濟,如依靠建設新礦井來滿足,不但國家財力不濟,時間也來不及。隻有通過老礦技術改造,才有可能投資少、收效快。三是這時國內礦山機械製造能力已有基礎,還能引進部分國外的先進裝備,為煤礦技術改造提供了條件。
煤炭工業部提出的方針是“老礦挖潛”,說得詳細些是“挖潛、革新、改造”。這個方針是從七十年代初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開灤煤礦一九七一年開始實行的通過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挖掘礦井生產潛力,五年內實現煤炭產量按設計能力翻一番的計劃取得很大效果,積累了豐富經驗。一九七四年,全國煤炭生產情況不好,供應緊張。李先念副總理在聽取燃料化學工業部的彙報時提出,為了迅速把煤炭生產搞上去,“老礦要挖潛,新井要快建,小煤窯要大發展”,著重提出老礦挖潛問題。同年十月,燃料化學工業部擬定的《煤炭工業十年規劃初步設想》中,就強調提出“煤炭工業要加快步伐,必須堅定不移地進行老礦技術改造,充分挖掘生產潛力”。十二月,燃料化學工業部在開灤召開以加快煤炭生產發展速度為內容的煤炭工業長遠規劃座談會,康世恩部長再次強調要狠抓老礦改造挖潛,說這是“五五”期間煤炭工業工作的重點。一九七五年夏天,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煤炭工業部徐今強部長提到把老礦挖潛放在首位時,李先念副總理把“革新、改造、挖潛”改為“挖潛、革新、改造”。從此,“挖、革、改”方針牢固地確定下來。
從一九七四年起,燃料化學工業部(及一九七五年一月以後的煤炭工業部)把技術改造作為工作重點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總結了開灤的經驗,樹立樣板。一九七五年四月,在大同召開全國煤炭工業學大慶趕開灤會議,推廣了大同礦務局發動群眾製訂挖潛改造的長遠規劃的經驗。會後派出規劃小組到各礦區審查了29個礦務局的挖潛規劃(以後又增加到31個局),並將其作為挖潛重點局,分期分批進行;煤炭工業部內成立老礦挖潛辦公室,統一管理全國煤礦礦井技術改造的設計審查、計劃安排、工程管理和材料設備供應;製定一係列老礦挖潛的技術方針政策,強調了要本著自力更生精神,充分利用老礦的原有基礎和設施;強調了加強老礦深部和外圍的勘探,積極增加礦井資源;提高資源回收率,進行複采,延長礦井壽命;堅持煤層的開采程序和薄厚煤層配采比例,不采厚丟薄,吃肥丟瘦;改進采煤方法,積極試采“三下”積壓的煤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