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悠遠的采煤業(1 / 3)

曆史悠遠的采煤業

一、中國采煤業的悠久曆史

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利用、開采煤炭最早的國家。一九七三年,遼寧沈陽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出土了煤精雕刻裝飾品44件,這是中國在六、七千年前加工利用煤炭的確實證據。早在清雍正《陝西通誌》中,就已有關於煤雕的記載。五十年代中期,在陝西的西周墓葬和四川的戰國墓葬中也大量出土了用煤精雕刻的工藝品。先秦時期的著作《山海經》記載了煤炭(當時稱石涅)的產地:“女床之山,……其陰多石涅”,“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風雨之山,其下多石涅”。據考證,女床之山、女幾之山、風雨之山,分別在今之陝西鳳翔,四川雙流、什邡和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一帶。這說明早在先秦時期,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發現,而且已開始探索關於煤田地質的初步知識。

西漢至魏晉南北朝,中國已大量開采煤炭,用於冶煉和取暖。《史記·外戚世家》就有竇廣國等百餘人“入山作炭”的記述。河南洛陽西漢墓葬和河南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中,發掘出了以煤炭作為冶煉燃料的遺跡。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轉引《西域記》敘述:“屈茨北二百裏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恒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今新疆的庫車縣一帶)。這是以煤冶鐵的確實記載,證明早在約一千五百年前,中國以煤冶鐵已頗具規模。

隋、唐至元、明八百多年間,中國采煤業由北向南發展,煤炭也被廣為利用。據史書和近代資料記載,太原西山和晉東南長治、上黨一帶,遠在唐、宋年間已有小窯開采。遼寧的撫順、煙台,山東的淄博、棗莊,安徽的黟縣,陝西的韓城,河北的柳江,河南的焦作、新密,湖北的竹山,至唐代已先後被開采。北京地區的煤炭在遼代已有開采。至宋代,安徽肖山煤田被發現,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曾組織開采;江西萍鄉、豐城亦已出現了采煤業;西北地區的采煤業更為發達,據北宋古籍記載:“石炭(當時煤炭被稱為石炭)自本朝河北、山東、陝西方出,遂及京師”。“石炭用於世久矣。然今西北處處有之,其為利甚博……”可見,當時煤炭開采已遍及各地,而且成為“為利甚博”的商品。

唐代用煤煉焦開始萌芽。至宋,煉焦技術已臻成熟。一九五七年冬至一九五八年四月,河北峰峰礦區的觀台鎮發掘出了3座宋、元煉焦爐遺址;一九七八年秋至一九七九年冬,在山西稷山縣馬村金代磚墓中又發掘出大量焦炭。焦炭的出現,標誌著煤炭利用已發展到較高水平。隨著煤炭的大量開采和燃煤技術的進步,煤炭的用途逐漸廣泛,地位日益重要。宋代的許多陶瓷名窯,如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鈞窯、汝窯,汴梁(今開封)的官窯,陝西的耀州窯,均以煤為燃料。采煤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著名陶瓷業的進步。在明代的冶鐵行業中,煤炭基本取代了木炭,成為主要燃料。據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鍛煉金石之用”。“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不僅冶鐵如此,熔銅、燒石灰、製礬、製硫、燒磚均依賴煤炭。煤炭也是鹽業的重要燃料。據四川《威遠縣誌》記載,“嘉靖中,自流井初煎鹽務需威(遠)煤孔亟,邑民於此設立炭廠……”。可見,中國著名的自貢煮鹽業的發展,也用過威遠生產的煤炭。此外,煤炭也用作醫藥。

中國古代的采煤技術,古籍中有很多記述。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從找煤、開拓、支護、運輸、通風、照明、提升、排水直至煤炭的成型加工利用,都作了係統的總結,完整地記錄了當時的采煤工藝,標誌著中國手工采煤技術已臻成熟。

宋、元、明、清四代,煤炭作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北宋封建統治者曾實行過煤炭官賣製度。其原因,一是煤炭已成為商品,它的社會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產量和銷售量與日俱增,需要加強管理和控製;二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河東(指今山西)鐵炭最盛,若官榷為器,……利入甚廣”。明代燃料奇缺,統治者把解決燃料問題看作是關係社會安定的大事。明神宗朱翊鈞對那些主張官辦煤窯的人說:“煤乃民間日用之需,若官督開取,必致價值倍增,京城家家戶戶何以安生”?清代,煤炭的經濟地位更加重要,實行了招商開采政策。這一措施,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調動了民間開辦煤窯的積極性。清雍正年間,廣東“煤所出日廣,商人獲利日多,紛紛告爭,自願增稅承采”。其次,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例如,陝西韓城生產的煤炭,“由韓而(今合陽)、而朝(今朝邑)、而同華(今大荔、華縣),自河達渭以及長安(今西安),周至之西,載以易粟,歲以為常”。山東嶧縣在乾、嘉時,煤炭買賣興盛,“商賈輻輳,炭窯時有增置。而漕運數千艘,連檣北上,載煤數百萬石,由是礦業大興”。再次,方便了政府的礦業管理,增加了稅收。例如,廣東韶州(今韶關)在雍正年間兩年的稅銀就達6000兩。最後,加速了資本集中,通過交換,社會上一部分資金集中到煤業主或商人手中,發展順利者資本越來越雄厚。“食其利而成富室者眾矣”。這說明,在清代初期,采煤業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清兩代,封建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以妨礙“風水”、“龍脈”和容易“聚眾生事”為理由,主張禁開煤礦,而且在一段時間作為禁令加以實行。但禁而不止,出現“私采盜挖”等情況,這也從一個方麵說明煤炭已為當時國計民生所不可缺。

中國古代利用煤炭和開采煤炭的情況,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逐漸傳播到國外。唐代來華的日本留學僧圓仁曾記述:“太原府……出城西門,向西行三四裏,到石山,名為晉山,遍山有石炭,近遠諸州人盡來取燒。……極有火勢”。記述元代來華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經曆的《馬可·波羅遊記》,專章介紹了中國到處都用黑色石塊作燃料的情況,引起了西歐各國的注意。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很有意義的篇章。

回顧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采煤業的發展概況,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采煤業具有悠久的曆史。幾千年來,它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手工采煤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傳統,對中國采煤業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二、中國近代煤礦的艱難曆程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後,舊中國的采煤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即近代煤礦開始出現。近代煤礦的主要標誌有兩個:一是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二是使用了機器。當然,隻是在提升、排水、通風這幾個環節采用了以蒸氣機為動力的機械,而采掘等主要作業仍然是手工操作。

中國最早的近代煤礦是台灣的基隆煤礦和直隸(今河北,下同)的開平煤礦。基隆煤礦是清政府兩江總督沈葆楨雇用英國礦師開辦的,一八七六年興建,一八七八年出煤,年產量約3~5萬噸。開平煤礦是直隸總督李鴻章任命唐廷樞、丁壽昌、黎壽棠等籌辦的,一八七七年籌辦,一八八一年建成唐山礦,以後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礦。基隆煤礦因經營管理不善,投產不久產量就日漸下降,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時,礦井被炸,遂停止生產。開平煤礦自開辦以後,不斷發展,一九○○年為英帝國主義所竊取,一九一二年與灤州煤礦合並為開灤礦務總局,一直延續為中國最重要的煤礦之一。

從基隆、開平煤礦興辦,到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煤礦初步發展的階段。這期間還先後開辦了直隸磁州煤礦、湖北開采煤鐵總局、安徽池州煤礦、湖北荊門煤礦、山東嶧縣煤礦、廣西富川縣賀縣煤礦、直隸臨城煤礦、江蘇徐州利國驛煤鐵礦、安徽貴池煤鐵礦、北京西山煤礦、山東淄川煤礦、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礦以及湖北江夏馬鞍山煤礦等13個近代煤礦。這些煤礦,或官辦,或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都有官僚資本主義性質。但大多數因管理不善、資金不足,規模很小,有的投產不久就停辦。

中國近代煤礦的產生不是偶然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外國資本入侵並相繼開辦了許多企業,如航運業、船舶修理廠和掠奪中國原料開辦的磚茶、繅絲、製糖等加工廠,需要大量煤炭。清政府中的洋務派興辦的一些近代軍工廠和民用企業,以及海上航運業、鐵路的發展,也需要煤炭為動力燃料,手工煤窯的生產已遠遠不能滿足這些驟然大量增長的需要。而且,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又引起中國農村的破產,形成了以破產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勞動力市場。所有這一切,都為中國近代煤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三一年,是中國近代煤礦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五十多年間,帝國主義相繼掠奪中國的采礦權,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煤礦。資本主義列強覬覦中國煤炭資源由來已久。一八四一年,英國商人直接到台灣窺視;一八五○年,英國公使出麵要求開采台灣煤礦;一八六一年,英國公使又到福建要求當地政府允許在澎湖東北五十裏的一個島嶼開采煤礦;一八七二年,在英國議會辯論中,甚至有議員問英政府是否打算和一同簽訂一八五八年《天津條約》的諸盟國協力與清政府交涉締結附約,在中國進行礦業投資。但這些企圖當時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