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業
興辦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全行業職工的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是發展煤炭工業的基礎工作。新中國煤炭工業從開始起步的時候起,就致力於教育事業的建設,逐步建成了一個多層次、多種類、各學科的比較完整的煤炭工業教育體係,為生產建設輸送了人才,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煤炭工業的發展。
舊中國沒有一所煤炭專業學校,與煤炭相關的礦業教育也極為落後。雖然有一批院校設有采礦或礦冶係、科(如焦作工學院、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工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重慶大學、雲南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廣西大學、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西康技術專科學校等),但許多院校的師資匱乏,經費拮據,設備寥寥,在籍學生隻有幾百人。新中國成立後,專業人才奇缺,成為恢複和發展煤炭生產的突出矛盾。煤炭專業教育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發展的。
一、迅速發展的十七年
(一)新中國煤炭教育的起步。
新中國建立初期,煤炭幹部、工人的文化技術水平很低,90%以上的工人是文盲或半文盲,3萬餘名幹部中,專業技術人員甚少,大都是舊煤礦留下來的。地方和軍隊轉業的領導幹部,大都不懂煤礦管理業務。燃料工業部陳鬱部長認為,必須盡快改變這一被動局麵。在他的直接領導下,開始有計劃地興辦煤炭教育。
最早建立的煤炭高等學校是中國礦業學院和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礦業學院的前身焦作工學院,是由一九一一年開辦的焦作路礦學堂發展而來。一九四九年,焦作工學院設有采礦、冶金、機械工程三個係,在校學生不足百人。是年底,為燃料工業部接管。一九五○年八月,學院遷到天津,改名為中國礦業學院,燃料部陳鬱部長兼任院長。一九五二年,全國院係調整,將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和唐山工學院采礦係並入該院。在此前後,何傑、王定衡、湯德全等一批地質、采礦、機械專家和老教授相繼校任教,實力大增,麵貌一新。一九五三年,學院搬到北京,改名北京礦業學院,成為煤炭教育的最高學府,是五十年代北京享有盛名的“八大學院”之一。吳子牧任院長。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是由原安徽省省立淮南工業專科學校發展而來,一九五○年六月,劃歸燃料工業部領導,同年十一月更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一九五五年四月遷往合肥市,改名為合肥礦業學院。兩所煤炭高等學校,為煤炭戰線輸送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既解決了煤礦生產和建設第一線技術人員之急需,也培養了一批師資,為發展煤炭專業教育積累了經驗。新中國建立後六、七年內,全國陸續建立了一批煤炭中等專業學校。這類學校投資少、建設快、學製短、見效早。其中,較早建立的有撫順、阜新、大同、雞西、重慶、淮南、焦作、西安、太原、濟南、萍鄉、平頂山等煤礦學校,開灤煤礦工業學校(後改為開灤建築工程學校),阜新、開灤衛生學校,北京、鄭州煤田地質學校,這17所煤炭中等專業學校,成為當時和後來培養大批中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點基地。
“一五”期間,煤炭院校不斷地建設和調整,借鑒蘇聯的經驗,加強了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性環節,建立了教學組織,製訂了人才培養計劃、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管理方麵的規章製度,師資隊伍日益充實,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秩序逐步穩定,培養規模成倍增長,教學質量日見提高,逐步走上正規化健康發展的軌道。存在的問題是,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未注意到結合中國實際,忽視了對中國煤炭教育特點的研究和探索。
在建立煤炭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同時,大力開展了幹部與工人的技術培訓。五十年代初,陳鬱部長曾明確指出:“我們天天喊‘工人階級要當家作主,要做礦山的主人’,你沒有文化,不懂得業務技術,這個主人怎麼當法?還不是靠人家替你當家!”“我們煤礦的領導幹部,肩上挑著兩付重擔,既要完成生產任務,還要不斷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知識水平。隻完成一項,不能算是個好的領導”。早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他就先後在雞西、哈爾濱、沈陽等地創辦了工人學校和幹部學校,吸收翻身礦工學習文化、政治,為企業培養幹部。燃料工業部成立以後,大量開辦了各種類型的短期訓練班、夜校、掃盲班和業餘學校。在秦皇島、泰安、沈陽建立了煤礦工人速成中學,先後選拔萬餘名煤礦工人入校學習,不少人畢業後考取了大中專院校深造,成了五十年代煤炭幹部的重要來源之一。一九五○年一月,燃料工業部在北京建立了燃料工業部幹部學校。一九五一年初,該校遷往河南焦作,一九五四年又遷回北京,一九五五年改名為煤炭工業部幹部學校,成為煤炭幹部的教育中心。各省煤炭管理局、礦務局也相繼成立了幹部學校、技工學校以及相應的管理機構,僅技工學校就有130多所。從部到礦,上下結合,層層抓幹部、工人培訓,形成了煤炭職工教育網,為提高職工隊伍的文化、業務水平開辟了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北京礦業學院從一九五一年起,開設了幹部專修班,從企業選拔有培養前途的礦、處、科級領導幹部入院學習,畢業後又回到生產建設中去。這些同誌絕大多數成為各級領導骨幹。
煤炭教育的興起,使煤炭幹部隊伍和工人隊伍的文化結構大為改善,業務技術水平大大提高。據一九五七年統計,煤炭工業部直屬單位裏,具有中專以上學曆的專業人員和專業技術幹部,占幹部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部屬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比重,由一九五二年的3.5%上升到一九五七年的6.1%。實踐證明,煤炭教育的起步是穩妥的,初期發展是健康的,初步適應了煤炭生產建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大發展與大調整。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年“大躍進”期間,教育界開展了教育革命,煤炭教育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由於求成心切,受到了一定的挫折。表現在:
第一,院校發展過快,培養規模增長過猛。三年中,全國煤炭高等學校由2所猛增到23所,中等專業學校由17所劇增到86所,培養規模平均以每年35%的比例遞增,技工學校也盲目發展,而教育投資與辦學條件遠遠不能適應其要求。這種隻強調需要,不考慮實際可能,盲目求數量、爭速度的“大上快上”,非但沒有收到預期效果,反而空耗了人力、財力、物力,成為越背越重的包袱。
第二,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由於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對相當一部份教師進行了錯誤的政治批判或思想鬥爭,否定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嚴重地傷害了教師們的自尊心和工作積極性。
第三,教學秩序紊亂,教學質量下降。由於學校的管理體製和學製反複變更,政治運動和社會活動接連不斷,衝擊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同時,過分強調了實踐,生產勞動過多,削弱了基礎理論教學;加之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不到應有的發揮,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明顯下降。
在這三年間,煤炭教育雖然受到較大挫折,但是,由於各院校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等重要方針,采取了大力開展勤工儉學,把參加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結合生產實際搞畢業設計,組織教師和學生投入科研活動等具體作法,經過後來的不斷完善,顯示了較強的生命力。
從一九六一年起,煤炭部對煤炭院校進行了調整和整頓。根據煤炭工業的實際和國力,撤銷和合並了一些辦學條件差的院校,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辦好有發展前途的學校,以《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為依據,審定、調整了這些學校的規模和專業設置;確定了以教學為主,兼顧其它的學校工作原則;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製度,穩定了教學秩序;糾正了在一些政治運動中的錯誤,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重新修訂了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著手組織編寫、審定、正式出版反映中國煤炭生產和建設特點的教材。
經過調整和整頓,到一九六五年,保留了北京、西安、焦作、山西礦業學院,阜新、山東煤礦學院和唐山煤礦醫學院等7所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0862人;保留了北京、大同等地的18所煤礦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1791人;保留了大同、開灤、焦作等地的34所技工學校,在校學生17000多人。這樣,煤炭教育規模基本適應了國家的經濟狀況。煤炭幹部培訓工作也有了較大的進展。到一九六二年,共有各級煤炭幹部學校35所,培訓幹部176413人。一九六四年,由於“四清”運動開始,幹部學校陸續停辦。
(三)十七年煤炭教育事業的總結。
第一,取得了重大成績。建立了專門為煤炭工業培養人才的高等、中等專業學校25所,共向社會招生116450名,畢業學生64828名(其中本專科21010名,中專43818名)。技工學校的畢業生有5萬多人,在職培訓了19萬多人次。煤炭職工隊伍的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技術力量得以加強,有效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發展。
第二,發展速度較快。煤炭教育從小到大,平均每兩年新建3所高等、中等專業院校,招生能力平均每年增長約18%,培養規模平均以每年38%的比例遞增。
第三,創造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教學計劃的製訂,課程的設置和安排,課堂教學與實習相結合,學生的學籍管理等,從五十年代就已成型。
二、十年動亂中瀕臨絕境的教育事業
十年動亂中,煤炭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新中國建立以來十七年的教育事業被誣蔑為“黑線專政”,把煤炭教育說得一無是處。在所謂“教育要革命”的口號聲中,廣大教師橫遭摧殘,正常的教學秩序和管理製度被打亂,校舍被擠占,教師被遣散,設備儀器被瓜分、損壞,圖書資料嚴重散失,大部分學校被迫停辦。北京礦業學院一九七○年五月被迫遷到四川省合川縣的山鎮,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最後終因該地辦學困難重重,不得不又一次搬遷,使這所煤炭最高學府實力損失近半,元氣大傷。中等專業學校被破壞得更為慘重。一九六九年,煤炭部屬中等專業學校一律下放,普遍停辦。34所煤礦技工學校也無一幸存。
自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煤炭院校停止招生和辦學長達六年之久,如果按一九六五年的招生能力計算,少為國家培養4.2萬多名大、中專畢業生,加上人員外流,煤炭工業職工隊伍中工程技術人員的比重由一九六六年的3.2%下降到一九七五年的1.8%。一九七二年開始,煤炭院校陸續恢複招生,到一九七六年,共招收“工農兵”學員3.3萬多人,但由於當時的種種原因,尤其是學生的文化程度嚴重參差不齊,學校難以進行正常教學,無法保證教學質量。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六年還辦過2000多所“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員達6萬餘人,但大都有名無實。
三、在改革中振興的八年
粉碎“四人幫”後,煤炭教育事業經過撥亂反正,各項工作開始恢複正常。一九七八年,煤炭工業部先後與有關省、市、自治區協商並報請國務院作出了以下五項決定:將四川礦業學院遷往江蘇省徐州市建新校,恢複“中國礦業學院”校名,讓這所曆盡磨難的煤炭最高學府獲得新生;為調整煤炭院校布局,新建或改建湘潭煤炭學院、河北煤礦學院、雞西礦業學院和淮北煤炭師範學院等4所高等學校;恢複煤炭工業部幹部學校及各省、市、自治區煤炭管理局、礦務局幹部學校,大力開展幹部培訓工作;將阜新礦業學院等11所高等學校和大同煤礦學校等6所中等專業學校改為以煤炭部管為主的領導體製;教育部確認中國礦業學院和阜新礦業學院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然而,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兩年,由於工作急於求成,院校欠帳過多,“左”的一套束縛尚未徹底糾正,煤炭院校的工作出現過某些混亂,煤炭教育的麵貌沒有根本性改變。
一九七九年以後,煤炭工業部根據“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的方針,相繼作出了關於加強煤炭高等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幹部教育和工人教育的決定,恢複和發展了在職幹部和職工教育,並提出了加強煤炭普通教育工作的意見,審定了煤炭教育二十年發展規劃。煤炭教育事業進入振興階段,主要有以下五方麵的內容:
第一,增加了教育投資,擴大了培養門路。煤炭部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較大幅度地增加了對教育基本建設的投資,平均以每年34.4%的比例遞增,加快了煤炭院校的基本建設速度,新建校舍96萬平方米,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培養規模擴大了近一倍。還與重慶大學、福州大學、徐州師範學院、徐州醫學院和貴州工學院等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以委托培養形式彌補煤炭教育之不足。
第二,逐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重視發揮專家、教授的作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煤炭院校平反冤假錯案1372起,為大批教師恢複了名譽,基本上解決了曆史遺留的問題;為490對教師解決了夫妻兩地分居和把一部分教師家屬的戶口從農村轉入了城市;晉升了教授23人、副教授457人、講師2481人;一批年富力強的教師走上了學校的各級領導崗位,在教學和科研中做出優異成績的教師得到表彰獎勵,有的還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全國第一個“教師節”上,從事煤炭教育三十年以上的老教師和老同誌,獲得了煤炭工業部頒發的榮譽證書和榮譽證章;煤炭工業部還從煤炭院校聘請19名專家、教授參加了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聘請70餘名多年從事煤炭教育的行家,組成了煤炭教育顧問團,為煤炭教育的發展發揮參謀作用。
第三,恢複和發展了幹部教育。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共恢複和新建各級幹部學校72所。煤炭工業部幹部學校一九八一年改為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一九八四年,又成立了成都、鄭州和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還在9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幹部專修科,在6所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幹部中專班。一批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在職幹部,經過專業理論學習,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大為提高。此外,職工大學,電視、函授大學(班),職工中專,工人技校等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新建的安全、綜采、露天開采、綜合利用等20個技術培訓中心和外語培訓中心,開辦了一係列的進修班、培訓班,促進了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和對外技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