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煤礦
地方煤礦是中國煤炭生產的重要力量。到一九八五年末,全國已有各種體製的地方煤礦6.5萬多處,原煤年產量達46602萬噸,為一九六六年的2.2倍。地方煤礦年產量占全國原煤年總產量的比重,已由一九四九年的27.5%上升到一八八五年的53.4%。地方煤礦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地方煤礦的發展,與中國的國情密切相關。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交通還不發達,建設資金短缺,而煤炭資源分布較廣,易於開采的多,這些都決定了花錢少、見效快、用人多的地方煤礦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地方煤礦的廣泛興辦,有利於充分發揮中國的煤炭資源優勢和勞力優勢。這是中國煤炭工業的重要特色之一。
地方煤礦由地方國營煤礦和鄉鎮煤礦兩大部分組成,同國家統配煤礦相比,有許多重要的特點:
第一,由多層次、多體製、多行業的煤礦所組成。在地方國營煤礦中,有省辦礦、地(市)辦礦和縣辦礦。其中,既有各級煤炭主管部門辦的,也有公安、司法、軍隊、農墾等部門辦的。鄉鎮煤礦中,有各級集體所有製辦的,也有群眾集資合作辦和個體戶辦的。這一特點,有利於發揮各級和各行業辦礦的積極性。
第二,點多麵廣,遍布全國。中國6.5萬多處各種體製的地方煤礦,分布在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在全國2225個縣(市)中,已有1110個辦起了地方煤礦。其中,年產量達30萬噸以上的重點產煤縣(市)共有285個。
第三,多為土法上馬,由小到大,裝備水平較低。特別是鄉鎮煤礦和許多地縣煤礦,一般是先土法上馬、因陋就簡地開采淺部煤,積累資金後再增添設備,逐步延深開采。這樣,起點低,花錢少,群眾辦得起,也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淺部零星資源。一九八五年末,地方國營煤礦年產3萬噸及以上的礦井共1684處,平均井型僅10.5萬噸;實行機械化采煤的工作麵隻占3.4%;鄉鎮煤礦共6.3萬多處,平均年產水平不足5000噸,機械化程度更低。
第四,與地方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關。點多麵廣的地方煤礦,一般就地開采、就地供應,支援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所需煤炭,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群眾致富的主要來源之一。許多重點產煤縣、鄉,還積極支援國家大工業用煤和出口創彙,形成國家的小型商品煤基地。
地方煤礦的發展,能配合統配煤礦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對煤炭的需求。
地方煤礦的發展過程
在舊中國,供應地方經濟和城鎮居民生活用煤需要的小煤窯,就有一定發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西北、東北地區革命根據地的小煤窯,對支持對敵鬥爭,解決根據地軍民的燒柴問題和補助軍政機關經費開支,曾起過重要作用。為了引導小煤窯健康發展,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就頒布過《太行區采礦暫行條例》,提出了一切礦產資源收歸國有,不得亂采亂掘,以及重視保護工人生命安全等規定。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前夕,華北人民政府明文公布過有關發展小煤窯的指示。當時各地的小煤窯很多,僅山西省就有3616個。
新中國建立時,百業待興,困難重重,廣大地方煤礦職工喜慶翻身,積極恢複被戰爭破壞了的煤礦生產。
一九五○年十月至十二月,燃料工業部公布了同年十月由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的《公私營煤礦暫行管理辦法》、《公私營煤礦安全生產管理要點》和《土采煤窯暫行處理辦法》等3個法規;一九五一年四月,政務院又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礦業暫行條例》,這對保護國家資源和改善小煤窯勞動條件等方麵,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一九五三年以後,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地方煤礦特別是省屬地方煤礦有很大發展。這期間,恢複、改造和新建礦井190對,年生產能力2311萬噸,占全國恢複、改建、新建礦井461對的43.2%。到一九五七年末,地方國營煤礦的年生產能力達到3204萬噸,但仍感供不應求。各省、市、自治區提出要對小煤窯給予重視。為此,國務院於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二日以周恩來總理的名義發出了《關於發展小煤窯的指示》,明確指出,實現合作化以後,由於經濟作物和高產作物種植麵積的擴大,以及封山育林、秸稈還田、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柴草減少,需要煤炭大量增加。決定在有煤炭資源的地區,根據情況,要有領導的積極地恢複和開辦一些小煤窯,以就地解決民用燃料的供應是很必要的;過去某些不適當地限製地方群眾采煤的辦法則應取消。自此以後,小煤礦開始有了新的發展。一九五七年,全國地方煤礦的原煤產量達3639萬噸,為一九四九年產量的4.1倍。
一九五八年,國民經濟“大躍進”,為了確保鋼鐵產量“翻番”,要大辦地方煤礦,動員發動廣大群眾開辦小煤窯,在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大“放衛星”。僅從八月到十月,全國小煤窯就發展到10萬個以上,許多省都出動了幾十萬、上百萬人上山挖煤,全國上山挖煤的約在1000萬人以上。由於浮誇風、瞎指揮,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破壞了生產力。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煤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第二次小型煤礦工作會議,決定貫徹執行“全麵改造、重點提高”的方針,但當時正處在“大躍進”的高潮,重點改造雖抓了一部分,但會議精神沒有貫徹落實。一九六一年,全國地方煤礦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在糾正“左”的錯誤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有的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封閉小煤窯過多的現象。盡管在“大躍進”中地方煤礦遭到挫折,但仍有一定發展。一九六五年,全國地方煤礦原煤產量達6752萬噸,為一九五七年產量的1.9倍。
“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統配礦因武鬥停產或減產,各地的“五小”工業又大量興起,各行各業急需煤炭。這個形勢推動了投資少、上馬快的地方小煤礦的興起。一九七○年,江南九省(區)社隊煤礦的產量已達931萬噸,比一九六五年的118萬噸增加近7倍。從一九七二年開始,國家對地方小煤礦的發展采取了一些有效政策,撥出大量投資扶持江南地方國營煤礦的建設。廣東、浙江、湖南等省也采取許多優惠經濟政策鼓勵農村社隊辦礦。從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六年,燃化部和煤炭部先後由副部長鄒桐、李建平在廣州、寧鄉、蕪湖、柳州、長沙召開了以江南為重點的發展小煤礦的經驗交流會,交流了廣東等省扶持小煤礦發展的一些好的經驗。一九七五年六月由許在廉副部長在廣西柳州市召開了江南九省煤炭工業長遠規劃會議,根據“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辦工業要以發展煤炭為主”的原則,編製了《江南煤炭工業十年發展要點》,並通過係統地總結經驗,提出了發展地方煤礦的“四十字”方針,即全黨動員,各級辦礦;多搞中小,以小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礦區;選擇重點,建設基地。一九七八年,煤炭部在萍鄉召開了南方九省地方煤礦會議,進一步肯定了柳州會議提出的辦礦方針。這一方針,推動了江南地方煤礦的發展,也促進了其它地區地方煤礦的興辦。
為了實現安全、長壽、穩產的目標,一部分資源條件較好的小煤礦不斷進行了技術改造,提高了小煤礦的裝備水平和抗災能力。一九七二年,國家開始安排小煤礦改造專項材料,用以製造小型絞車、風機、水泵、刮板輸送機、電機車等設備,供小煤礦使用;從一九七四年開始,國家每年撥給小煤礦技術改造專項扶持資金,在安排上盡量照顧江南和部分邊遠地區,促進了這些地區地方煤礦的鞏固和發展。一九七六年,全國地方煤礦原煤產量達到20981萬噸,為一九六五年的3.1倍。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後,地方煤礦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深入改革,充分發揮了各行各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辦礦積極性,開創了地方煤礦迅速發展的新局麵。這一時期重點抓了調整和放寬辦礦政策。
一九七九年七月,國務院批轉了《煤炭工業部關於地方煤礦當前存在問題和調整發展意見的報告》,指出“一定要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煤礦的領導,認真調查研究,切實糾正存在的問題,……使地方煤礦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地前進,為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做出貢獻”。但是,由於當時地方煤礦困難很多,國家和地方扶持性的經濟政策還無力全麵顧及,多數地方煤礦推遲到一九八二年才開始抓調整。
由於十年動亂的破壞,加上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兩年“左”的指導思想尚未糾正,地方煤礦積累的問題很多。首先,由於煤價長期偏低,地方國營煤礦一九八○年的虧損額上升到40780萬元,比一九七八年增加3倍,虧損麵高達66.5%。其次,失調嚴重,欠帳較多。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年,由於虧損不斷增加,不少地方國營煤礦便光采不掘,采掘失調現象日趨嚴重。據一九八○年不完全統計,水平接續緊張、采掘失調的占53%(按生產能力計算),巷道掘進欠尺高達90萬米以上。再次,礦井裝備差,抗災能力弱,事故時有發生。據一九八○年不完全統計,全國地、縣級煤礦,有35%是自然通風或獨眼井,有15%是明火照明,有95%沒有防塵設施,多數礦井設備不防爆或失去防爆性能,明刀閘開關普遍存在。社隊煤礦的條件更差。加上管理水平低,物資供應沒保證,傷亡事故比較多。
為了促使地方煤礦切實抓好調整,國務院於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批轉《國家能源委員會關於地方國營煤礦若幹經濟政策問題的請示》,同意采取4條經濟政策:實行虧損補貼,適當減免稅收,增加基建投資和技術改造資金,適當提高維簡費用。這些政策,“人民公社、生產隊等集體所有製煤礦,也可參照執行”。根據這些原則,山東、江蘇、遼寧、四川等省也都製定了一係列扶持政策,如規定政策性虧損補貼,補助調整資金和勘探費用,提取大修理費,等等。
在上述一係列方針、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地方煤礦有效地進行了調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地方國營煤礦“六五”期間在調整中用於安全技措和礦井環節配套方麵的資金,就有56169萬元,其中各省自籌61.6%。重點用於改造通風係統,防治瓦斯,防滅火,防水,防塵,改善供電、提升以及骨幹礦井四大生產係統的環節配套,使之形成綜合生產能力。到一九八五年,年產3萬噸以上的地方國營煤礦基本上實現了“五消滅”,提高了礦井抗災能力,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家統配煤礦同類井型的裝備水平。社隊煤礦中的骨幹礦井在安全補欠、提高抗災能力等方麵,也取得一定成績。同時,地方國營煤礦經過企業整頓,推行了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製,開展了多種經營,增強了企業活力,虧損企業所占比重,由一九八○年的66.5%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43.7%。
通過認真調整,地方煤礦恢複了元氣,鞏固了陣地。特別是地方國營煤礦,到一九八二年,扭轉了連續三年產量逐年下降的被動局麵。一九八五年,地方國營煤礦在鞏固現有陣地的基礎上,產量又有新的增長,達到18295萬噸,比一九七八年增產1595萬噸,增長了9.6%。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經濟政策的逐步放開,擁有煤炭資源的廣大農村,進一步開辦鄉鎮煤礦。群眾的辦礦積極性也得到了發揮,鄉鎮煤礦產量大幅度增長。一九八一年,煤炭部研究了鄉鎮煤礦迅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扶持、整頓、改造、聯合”的方針。煤炭部和農業部於同年十月在山西省平定縣聯合召開了全國社隊煤礦座談會,進一步肯定了這一方針,並由國家計委、能委、經委於一九八二年四月聯合批轉下達。一九八三年四月,國務院批轉煤炭部提出的《關於加快發展小煤礦八項措施的報告》,從辦礦體製、資源劃分、產品運銷、技術服務等方麵放寬了政策。這個文件提倡采取多種形式發展群眾辦礦,鼓勵各行各業辦礦,允許群眾集資辦礦;規定要在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未納入計劃的煤炭,允許議價自銷,並可長途販運,不得封鎖;指出各省(區)煤炭主管部門、礦務局和地質部門,應本著統籌規劃、合理利用的原則,積極為群眾辦礦提供煤炭資源;各級政府、各國營煤炭企業,要在辦礦資金、物資、技術和減免稅收等方麵,積極扶持群眾辦礦。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和十一月二十六日,煤炭部根據當時改革提出的要求,又先後發出了《關於進一步放寬政策放手發展地方煤礦的通知》和《關於積極支持群眾辦礦的通知》,指出,地方煤礦放寬政策總的原則是:在“兩條腿走路”方針指導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資金,大、中、小煤礦一起搞,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在資源利用、辦礦體製、供銷運、勞動工資等方麵進一步放寬政策。指出應根據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的原則,成片地把煤炭資源劃給地方煤礦開采;要鼓勵集體和各種形式的聯營辦礦,鼓勵專業承包辦礦,允許個人投資辦礦。並要求直屬煤炭工業公司和各省(區)煤炭廳、局,從調查和製訂扶持措施、劃分儲量、技術服務、各種形式的聯合辦礦等四個方麵積極支持群眾辦礦。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趙紫陽總理視察了雁北地區和大同市的地方煤礦,特別是調查了鄉鎮煤礦的後勁問題,進一步闡明了關於支持群眾辦礦的政策。並提出了在條件適合的地區,實行“國家建路,農民挖煤”的方針。
在放寬政策的同時,也提出了加強管理的要求。一九八三年,國務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小煤礦的發展要加強領導,統由各級煤炭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合理利用資源”;並在履行審批手續、愛護國家煤炭資源、堅持安全生產等方麵,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國務院辦公廳針對一些地區社隊辦礦思想不端正,隻顧挖煤,忽視安全,傷亡事故增多的情況,發出通報,要求各地“教育幹部和群眾正確理解和執行放寬發展小煤礦的政策。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社隊煤礦的領導”,“要組織力量對社隊煤礦進行一次全麵整頓”。一九八四年四月至五月,煤炭部會同國家經委、勞動人事部、農牧漁業部在山東省聯合舉辦了兩期全國重點產煤縣安全生產學習班,有170多個重點產煤縣的領導參加,學習了山東省對地方煤礦既放寬搞活,又立法管好以及搞好安全生產、正規生產和文明生產的經驗。一九八五年十月,煤炭部頒發了《鄉鎮煤礦管理辦法》,對辦礦方針、辦礦條件、審批辦法、安全生產、產品銷售、收益分配和歸口管理等都作了規定。
由於放寬了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和各行各業辦礦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煤礦特別是鄉鎮煤礦的發展。據一九八五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全國鄉鎮礦已發展到63000多處,比一九七八年的17800多處增加2.4倍。其中,區、鄉、鎮集體所有製煤礦9020處;村辦集體所有製煤礦12370處;各種聯營集體所有製煤礦8697處;群眾集資合作辦煤礦15378處;個體戶辦礦15668處。一九八五年,全國集體所有製煤礦產量達26671萬噸,個體煤礦產量達1653萬噸。煤炭工業係統以外,如軍隊、司法、農墾以及輕工係統都積極投資辦礦。一些缺煤省和企業,有的也集資辦礦或以補償貿易辦礦。
五十年來,地方煤礦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成就,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原煤產量舉足輕重
五十年來,地方煤礦共生產原煤53.55億噸,占全國原煤總產量的41.7%。其中,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七年中,全國地方煤礦產煤23.68億噸,占同期全國原煤總產量的48.1%。一九八五年,地方煤礦總產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長20307萬噸,占同期全國原煤增產總量的80.1%。而地方煤礦的增產,主要靠鄉鎮煤礦。一九八五年,鄉鎮煤礦產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長18792萬噸,占同期全國地方煤礦增產總量的92.3%。由於地方煤礦特別是鄉鎮煤礦煤炭產量的大幅度增長,使煤炭工業內部產量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統配、地方國營、鄉鎮三類煤礦的產量比重已由一九七八年的55∶29∶16,變為一九八五年的48∶21∶31。
地方煤礦生產的煤炭,煤種比較齊全,能滿足各方麵的需求。全國地方煤礦一九八五年共生產焦煤444萬噸。其中,有一部分焦煤經土法煉焦後出售。
在27個產煤省、市、自治區中,一九八五年有6個省的地方煤礦產量達2000萬噸以上。其中,山西年產12854萬噸,河南年產4105萬噸,四川年產3947.2萬噸,湖南年產2659萬噸,山東年產2253萬噸,河北年產2110.3萬噸。黑龍江、雲南、貴州、江西、新疆、陝西、內蒙古等7個省(區)超過1000萬噸。
在27個產煤省(市、區)中,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西藏、青海等8省(區),全部煤炭產量皆由地方煤礦完成。
此外,浙江、湖南、湖北、陝西等省的地方煤礦,五十年來還生產了大量石煤,僅浙江省就生產了280萬噸。
二、生產能力與規模可觀
全國地方煤礦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建設、改造,到一九八五年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生產基礎。
在2504處地方國營煤礦中,年產3萬噸以上的礦井共1684處,生產能力為17691萬噸,占全國國營煤礦年生產總能力的31.2%。其中,井型為15~30萬噸的礦井有375處,生產能力為7699萬噸,占生產總能力的43.5%;井型為45~60萬噸的礦井有41處,生產能力為2080萬噸,占11.8%;井型在90萬噸及以上的礦井有5處,生產能力為490萬噸,占2.8%。一九八五年底,地方國營煤礦擁有的固定資產原值達112.92億元,占全國國營煤礦固定資產原值總數的19.9%。
在63000多處鄉鎮煤礦中,年產1~2.9萬噸的礦井有6745處,生產能力8241萬噸;年產3萬噸及以上的礦井有3013處,生產能力為10169萬噸。鄉鎮煤礦經過聯合、改造,正在形成一大批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正規礦井。據山西省一九八五年統計,在5601處鄉鎮煤礦中,年產3萬噸及以上的礦井有1795處,占32%。其中,年產9萬噸及以上的礦井有300處。
三、技術改造成果顯著
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地方煤礦在國家的扶持下,有計劃地進行了技術改造。開始側重江南各省(區)和照顧邊遠省(區)。爾後在全國展開;主體是改造地縣小煤礦和部分鄉鎮煤礦,也適當安排了一批省屬煤礦;既安排礦井單項工程的改造,也適當安排了礦區配套工程的建設。在改造資金的籌集上,既有國家的專項扶持,又有省、地、縣各級和煤礦進行自籌,體現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十四年來,地方煤礦技術改造成果顯著,普遍收到了投資省、見效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