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身世
電影的孕育
在曆史的長河中,電影的年紀很輕,她於公元1895年才來到人世。然而在電影出世前,曾經曆了一個相當漫長而又複雜的孕育過程。
讓我們先從光和影說起吧。據考證,世界上關於光、影知識的最早記錄產生於中國。遠在戰國時期,一些學者就開始了對光、影的研究,其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墨翟為代表人物的墨家學派。黑翟出身低微,曾經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以他為首所組成的墨家學派,是一個有嚴格紀律的政治團體,參加者多來自社會下層,這些人刻苦耐勞,勤於實踐,重視知識。墨家學派著作的總彙是《墨子》,《墨經》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在《墨經》中,作者對幾何光學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在小孔成像和平麵鏡、凹麵鏡、凸麵鏡成像的觀察和實驗基礎上,對光、影的知識,有這樣8條記載:第1條是敘述影的定義與生成;第2條說明光與影的關係;第3條則暢言光進行的直線傳播性能,並且用針孔成像的實驗來說明它;第4條說明光有反射的性能;第5條論光和光源的關係而定影的大小;第6、7和8條分別敘述了在平麵鏡、凹麵鏡和凸麵鏡中物和像的關係。這8條,雖隻寥寥數百字,卻毫無臆測之語地表述了光、影的基礎知識,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光是呈直線運動的論點。
相傳到西漢武帝時,根據光、影生成和物像反映的原理,形成了一種奇特的藝術形式——燈影戲。這種古代的燈影戲,開始時人物和景物用素紙雕刻組成,後來隨著製作工藝的改進,素紙被用彩色裝飾的羊皮紙代替。燈影戲中素紙做成的人物,關節可以活動,並用白線係著。這些紙被掛在白色布幕後,用燈光照射,於是紙影就投射在白幕上,觀眾在幕前觀看。演出時,人在幕後牽線,使紙人作出種種動作,同時還有人在幕後奏樂、唱歌,而紙人則按音樂的節奏手舞足蹈,翩翩起舞。不僅如此,當時的燈影戲還有故事情節、人物角色之分。表現的內容也很豐富,有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傳奇等,成了人們喜愛的娛樂消遣活動,初步確立了光影藝術的地位。
大約在11世紀以後,燈影戲作為一種演出形式,在我國逐漸形成並繁榮、盛行。
在我國古代除了燈影戲外,還有一種藝術形式,也是利用光源照射不透明或半透明物質形成投影的原理,在一定空間上讓投影移動,在光影變幻中產生一種藝術效果,滿足人們觀看活動影像的要求,這就是走馬燈。走馬燈在我國也流傳了很久,大約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宋朝的詩人、明朝的學者都曾作詩或寫書描述過走馬燈的千姿百態。
走馬燈是由蠟燭燈光、紙人紙馬和外殼組成的,當走馬燈中的蠟燭燃點後,人們就能看到走馬燈上人馬飛旋,往來不絕,這是什麼原理呢?原來走馬燈的構造是這樣的:走馬燈是用彩紙糊成的,它的外殼有方形、圓形等形狀,在外殼中間,用紙片剪成人、馬,附著在燈殼上的紙輪上,當燈中的蠟燭點燃後,空氣對流,熱氣上騰使得紙輪旋轉,這時人、馬就隨之轉動,燭光照出的影子投射到外殼上,看起來,人、馬都在不停地活動。走馬燈不僅能表現活動的人、馬,而且還可以表演一些故事,隻是表現的內容比較簡單。
燈影戲、走馬燈都是巧妙地運用了光、影生成的物像反映的原理。我們不難看出,它們與現代的電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燈影戲中的燈,走馬燈中的蠟燭,就好像今天電影放映機中的放映光源,燈影戲中的白幕,走馬燈中的外殼不就是今天的電影銀幕嗎?那活動在白幕上的紙人影,映射在燈殼上飛快活動的紙人紙馬不就類似於今天電影膠片上的影像嗎?……當然燈影戲、走馬燈和電影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不能不承認日後的電影受到了它們的啟發和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燈影戲、走馬燈孕育了現代的電影。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中國封建社會和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腐敗落後和對科學技術的鄙視摧殘,使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這些創造發明沒能繼續發展成現代的電影。
公元13世紀,隨著蒙古軍隊一係列的軍事行動,燈影戲作為當時蒙古軍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活動,被帶到了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居住的區域。不久又流傳到東南亞諸國。到了18世紀,燈影戲又傳入法國馬賽、巴黎及英國的倫敦。
在電影孕育過程中,人們在不懈地努力著,中國古代燈影戲在歐洲流傳盛行,使各國科學家受到了啟發,產生了大量的聯想。他們在不斷認識、發現、探索著大自然的新奧秘,同時也在認識發現著自身的一些規律。據記載,有夫人眼的一種現象——當人的眼睛離開所看到的物體以後,那個物體的影子並不馬上消逝,而是在視網膜上持續停留一定時間,一般可達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秒,即“視覺暫留”現象。“視覺暫留”現象是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後於1824年被英國人彼得·馬克·羅格特正式定名。根據視覺暫留這個原理,1829年~1832年期間,物理學家普拉多和奧地利教授斯普弗爾幾乎同時分別製作出了“旋盤”。所謂“旋盤”,就是由固定在一根軸上的兩塊圓形硬紙片構成,在前邊的圓紙片上等距離地刻上一定數目的隙縫,而在後麵的圓紙片上繪出一連串分解的圖像,用手將後麵的圓紙盤旋轉,從前邊圓盤的隙縫中便可看到後麵圓盤上本來靜止分解的圖形,變成了運動狀態。1834年人們又改進了旋盤,用機械帶動一個旋盤旋轉,這樣旋盤轉動的就更快,因此圖像的連續性也就更強。可以看出,這時的旋盤要比中國古代的走馬燈改進了一大步。但是這種旋盤隻能同時供一兩個人觀看。為使更多的人都能看到這些活動的影像,人們又發明了幻燈。幻燈可以有較大的銀幕,因此可使很多人同時觀看。可是幻燈上的景物卻是靜止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9世紀中葉,人們把旋盤同幻燈結合起來,這樣既克服了旋盤隻能讓少數人同時觀看的缺點,又使幻燈放映的圖像活動起來,這就是活動幻燈。這種活動幻燈已接近於電影了。從中國古代的燈影戲、走馬燈到旋盤、活動幻燈,我們看到了電影孕育的過程,如果把電影比作一個胎兒,那麼她已經在母腹中躁動起來了。
攝影術的發展
攝影術是電影的近親,也是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世紀中葉,人們把旋盤裝進了幻燈機,放映時搖動轉盤,銀幕上的圖畫便活動起來。但是幻燈片上的圖畫是用人工畫出來的,畢竟是不夠完美的。怎樣才能使畫麵更生動、更逼真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當時的很多科學家做了可貴的嚐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發明了攝影術,為電影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雖然人們從16世紀開始研究物體成像的現象,17世紀便陸續開始各種照相術的發明,但真正能夠拍攝照片,則是19世紀才實現的。
照片上的形象是美好的,要想把照片上的形象留住,就必需發明一種能夠感光的照相紙,製造相紙的關鍵是找到具有感光性能的藥劑。早在18世紀末,瑞典的化學家杜勒就發現了氯化銀具有感光性能。這一發現引起了英國化學家威吉烏特的興趣。他試著把氯化銀塗在白紙上,然後把白紙放在黑暗的地方,幾天以後把白紙拿出來,發現白紙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然而當他把白紙放到陽光下照射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現象發生了,白紙漸漸地變成了灰色、棕色,直至最後變成黑色。為什麼塗上氯化銀的白紙,在黑處沒有變化,而在日光的照射下就會發生變化呢?原來在光能的作用下,氯化銀發生了化學反應。在氯化銀中有許多銀離子被還原成很細小的金屬銀顆粒,而金屬銀的顆粒很細時呈現出黑顏色。氯化銀受光照射的時間越長,被還原的銀離子就越多,顏色也就越黑。根據這一原理,威吉烏特製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張印相紙。在這樣的印相紙上,放上用黑紙剪成的人物、動物、風景畫,再拿到日光下照射,這時沒有黑紙遮擋的部分氯化銀受光照發生分解現象,顏色變黑,而被黑紙遮擋的部分,氯化銀沒有分解,仍然是白色,這樣一張黑底白像的“照片”就產生了。有了照片,隨之而來的問題又產生了,一段時間後,照片上白像部分慢慢地變黑,直到影像全部消失。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白像上仍然有氯化銀,經過一段時間後,隨著光能的作用,氯化銀的分解還在慢慢地進行著。怎樣才能使曝光後的相片固定下來,以便長久保存呢?威吉烏特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始終都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其實,當時的化學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在1799年人們就已經發現硫代硫酸鈉溶液能夠溶解氯化銀,但還沒有引起威吉烏特的注意,使他與之失之交臂,最後他始終未能找到一個使他發明的印像法印出的照片長久保存的辦法。直到1839年,法國人達克拉發明了用碘化銀作感光劑,用水銀作“顯影”劑,用硫代硫酸鈉溶液作“定影”劑的感光材料後,才使得照相攝影技術有了重大發展。達克拉發明的這種照相法,被稱為“銀板法”。
那時候,拍張照片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由於銀板照相的感光性能很差,加上照相機用的又是長焦距鏡頭,因此拍一張照片一般要用半個小時。並且不論男、女、老、少,隻要拍照就都得在臉上搽上一層雪白的白粉,以此增加皮膚的亮度,增強臉部的反光,拍照的時候,人們要一動不動地坐在強烈的陽光下,一坐就是半小時,一個姿勢真讓人難以保持,為了得到一張清晰的照片,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椅子上安了一個夾子,把腦袋夾住,避免晃動,但是人的眼睛受不了強烈陽光的照射,半個小時眼皮一眨不眨,真是太難做到了,因此照片上的人物眼部重影很厲害,很多人都成了“瞎子”。
盡管拍攝過程令人痛苦不堪,但是人們很希望能保留自己美好的身影,還是有很多人熱衷於照相術。
人們決心對現有的照相術進行改進。1851年英國的阿歇爾、弗賴埃、賓漢發明了濕性珂珞酊製出了底片,使照相底片的感照度大大提高,隻需幾秒鍾便可拍成一張照片。濕性珂珞酊不僅提高了底片的感光光度,而且使得照相成本大為降低。隨著濕性珂珞酊被普遍采用,照相的周期大大縮短,因此刺激了攝影術的發展,歐洲出現了數以萬計的專業照相館。不久在這些城市中便流行開一種風氣,幾乎每個人都要照一張像片,在親朋好友中互相贈送,以此作為時髦。這時的攝影術比從前確實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還是不夠完美。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底片是用玻璃做成的,尺寸比現在的軟片大得多,保存起來很困難。另一方麵,濕性珂珞酊配方複雜,且不穩定,使得感光材料不能儲存。人們總是臨到拍攝的時候,才來調製感光材料,調製好後還得趕緊塗在玻璃片上,否則幾分鍾後就失效了。這種底片的感光度仍然很低,拍照時曝光時間需要幾秒鍾,這些使得攝影家們不能用此方法拍攝運動物體的照片。於是人們再接再勵,進一步的探索、研究。1888年,美國人喬治·伊斯曼發明了快速感光的柔軟膠卷。這時拍攝一張照片的曝光時間縮短到了幾分之一秒,幾十分之一秒,以至更短的時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照相機的鏡頭也有了改進,人們又在照相機上裝上了快門。攝影技術發展到這一步,人們才有可能拍攝到奔馬、飛鳥、跑步、跳水之類快速運動物的照片。
攝影術的不斷改進、完善,無疑加快了電影誕生的速度,為電影的問世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攝影機的發明
從中國古代的燈影戲、走馬燈,到後來西方國家的旋盤、活動幻燈,人類在科學和藝術的天地裏展翅翱翔,但人們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還要向更高,更廣闊的天地飛去。那時活動幻燈已經很接近於電影了,隻是幻燈片上的圖畫是用人工畫出來的,既浪費時間,畫的動作又非常的簡單、不準確。能不能使畫麵的影像更真實,內容更複雜呢?隨著攝影術的發展,有人試著把照片用在幻燈機上來代替人工繪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進而導致了最早的攝影機和放映機的誕生。
用幻燈機放映照片,雖然畫麵逼真了,但一張張的照片不是連續的,放映出的影像不能活動,怎樣才能使照片上的影像活動起來呢?1851年,第一“活動照相”被攝影師克羅、杜波斯克等人試製成功了。他們采取連續拍攝的辦法,把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分解成若幹個。如先拍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再拍這個人把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這樣一次次耐心地拍攝,直到把手完全放下為止,分別拍攝了若幹張,然後放在活動幻燈機上放映,銀幕上的影像居然活動起來了。
然而,這樣的動作太簡單了。1873年,英國一位著名的攝影師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辦法來拍攝運動的物體。他把24架照相機等距離地沿著跑道排成一行,使照相機的鏡頭對著跑道,裝好照相底片,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都係了一根長長的線,這些引線並排橫在跑道上,然後再讓一匹馬在這條跑道上奔跑,馬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同時也就逐一拉動了24架照相機的快門,因此連續拍出了24張照片,記錄了奔馬的連貫動作。照片衝洗以後,再經幻燈放映,就可以看到駿馬飛奔的影像了。後來這位攝影師還用40多架照相機拍攝人或物的運動影像,製成了各種活動幻燈片。這個實驗引起了歐美科學家的濃烈興趣,也啟發了發明家豐富的想象。
然而,用40多架照相機拍下的照片,隻能放映一兩秒鍾,要想放映一兩分鍾甚至更長些,那就需要成千上百架照相機了。況且用這種方法,情況也不像想象的那麼美妙,拍攝奔馬時,有時馬蹄沒有碰到繩子,鏡頭裏就什麼也沒留下。有時繩子係得太牢,馬踏不斷,反而發生馬匹受驚,把相機也拉倒了。能不能用一架連續拍攝的攝影機來代替多架單獨的照相機呢?1874年,挪威天文學家強遜發明了一種“轉輪攝影機”。這個攝影機利用了左輪手槍的原理,在攝影機上有一個鏡頭和一個密封的圓筒形暗箱。在暗箱裏有一個齒輪,齒輪帶動一塊圓形的感光板間歇地轉動,每拍攝一個影像,它就停止70秒,把感光板轉過去,然後再拍第二個影像。這樣,一共可以拍攝17個影像,強遜用它成功地拍攝了金星經過太陽旁邊的各個階段的影像。
後來法國生物學家馬萊綜合了活動照片和轉輪攝影機的原理,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發明出第一架電影攝影機——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當時被人們稱為“攝影槍”。在“攝影槍”中裝的已不是平板底片,而是把感光藥膜塗在可卷的紙帶上,馬萊用這種“攝影槍”拍了海鷗飛翔,馬、驢、狗奔跑及行路人等各種連續運動的照片。1888年,馬萊又改進了“攝影槍”,並把用“攝影槍”拍出的照片獻給了法蘭西共和國的科學院。
馬萊的成績,激發了許多國家的科學家的熱情,推動了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攝影機器更趨完善。在此我們需要特別提到一位在發明和創造電攝影機上功績顯赫的發明家,他,就是世界聞名的偉大科學家、發明家——美國人湯姆斯·愛迪生。1877~1879年,愛迪生試驗成功留聲機、供電和電力照明係統。一次偶然的機會,留聲機引發了他的聯想:如果能製出一種“留像機”,把人的動作也記錄下來,那該多有趣呀。於是,他利用留聲機的原理,把留聲機的圓筒上包上照相底片,把唱針的位置安上攝影機的鏡頭,拍照時,搖動手柄使圓筒轉動,使鏡頭對準運動的物體,於是就能拍出運動物體的連續動作。但這樣的“留像機”存在著兩個很大的缺點:一是底片長度不夠;二是用手搖動手柄轉動圓筒,速度不均勻,因此拍出的照片很不理想。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電動機的問世,為攝影機提供了動力,代替了手搖柄。另外,當時柯達公司製出了50英尺長的35毫米的軟膠片,愛迪生經過多次研究,廣泛借鑒前人的經驗,終於確定了35毫米寬的膠片為影片的標準形式。在膠片上由上而下地排列著一幅一幅的畫麵,在每個畫麵的兩旁打四個孔,可以用齒輪準確地傳動,使得膠片均勻地通過照相機的鏡頭,從而妥善地解決了影片的牽引問題。直到今天,電影的膠片除了少數地方有所改動,大部分仍然保留了愛迪生原來製定的尺寸。這些發明創造,使愛迪生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台電影攝影機。愛迪生不僅對電影攝影機的發明創造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電影放映機的問世過程中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1894年,愛迪生研製成一種為放映影片用的電影視櫃。這是一隻大木櫃,裏麵設有放映光源,配有放大鏡,並裝有一套滑輪,牽動一條50英尺長的影片,以每秒鍾46格畫麵的速度移動,而且,每換過一格時就有一個遮閉器把影片遮一下,使觀眾看不到影片的移動,影片頭尾相接,可以循環運轉。電影視櫃一次隻能供一人觀看,觀看者從放大鏡中可以看到大約半分鍾的活動影像。由於它的新奇,人們爭相觀看,並把它稱之為“魔櫃”。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解決不了多數人同時觀看的問題,因此電影視櫃沒有廣泛流行。
電影視櫃雖由於構造不完善,沒能普遍流行,但不難看出,電影放映機的雛形已基本形成。此時,對電影的研究和改進,主要集中在如何完善地向觀眾放電影上。因此可以說電影的問世已經為期不遠,指日可待了。
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裏,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向社會售票,公映電影。這個日子,被世界電影史確定為電影誕生的日子。
從盧米埃爾兄弟公映第一場電影開始,便開始了電影風行世界的時代。在電影的發明中,我們不能不承認盧米埃爾兄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為電影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終於贏得了電影發明的榮譽。
路易·盧米埃爾和他的兄弟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多才多藝,他們畢業於馬蒂尼工商學校,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們是法國的企業家、化學家,也是優秀的攝影師。他們兄弟二人在裏昂經營著一家生產照相器材的大工廠。當愛迪生的“電影視櫃”傳入法國時,引起了盧米埃爾兄弟的極大興趣,他們研究了“電影視櫃”的構造,並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從縫紉機縫紉布料中得到啟示,仿照縫紉機的機械原理,製造出電影放映機的抓片機構,巧妙地解決了膠片間歇通過片門的問題,許多科學家沒有攻克的難關被他們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經過10年的艱苦奮鬥,他們發明了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攝製了嶄新的有極大商業價值的影片,並用每秒16格畫麵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這比愛迪生所用的每秒48格畫麵的速度要低得多,耗用的電影膠片也減少了1/3,但放映質量卻好得多。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改進,電影終於誕生了。我們把“電影發明”的桂冠歸之於盧米埃爾兄弟,是因為他們在發明電影的“接力跑”中,跑完了最後一棒。然而電影的發明並不是某個人的天才創造,而是由於化學工業、機械工業、玻璃工業、電力工藝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世界上無數位科學家、發明家取長補短獲得的共同勞動的結晶。在各國出版的電影技術發明史上,美國人說電影技術是愛迪生發明的,法國人說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俄國人說是索斯諾夫斯基發明的,英國人說是勞勃·保爾發明的,德國人說是瑪克斯·斯克拉坦諾夫斯基發明的……盡管每一種說法都具有片麵性,但是把這些說法綜合起來,就說明電影不是某個“天才”所創造的。因此在談到電影的誕生時,人們不僅應該讚美愛迪生、盧米埃爾兄弟,還不應忘記那許多國籍不同,職業不同,為電影的發明默默做出貢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