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
恐龍滅絕之謎
統治地球達1億多年之久的恐龍,於大約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給科學家們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美國《科學文摘》將其列為當代科學尚未解決的懸案之一。圍繞恐龍滅絕之謎,科學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和探討,提出了許多理論來解釋。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氣候突變論。有些學者根據深海地質鑽探的資料,推測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發生過異常變化,溫度突然升高,使恐龍這種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一時不能適應,造成內分泌係統紊亂,特別是雄性生殖係統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但這種推測證據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加拿大阿爾伯達省南部德拉姆希勒附近的雷梯爾河畔,有個舉世聞名的恐龍公墓。根據埋藏於中層的恐龍的遺骸的密度推算,每平方公裏至少有100條以上的恐龍,其中包括甲龍、角龍、鴨嘴龍和霸王龍等。據研究,這些是屬於地球上最後的一批恐龍,因此它們成為探索恐龍滅絕的最好的場所。加拿大政府於1980年將其辟為公園,作為世界性科學遺址。有人分析,當時那裏是個近海沼澤區,氣候暖濕,各種蕨類繁盛,為恐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到了7500萬年前,那裏地殼運動趨於頻繁,海陸屢有變遷,使北美大陸抬升,原來的內海和沼澤消失了。恐龍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環境。
有人認為,恐龍屬於卵生動物,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孵化會受到影響,因而恐龍的傳宗接代過程受到破壞。但是上麵所說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是個漸變過程,恐龍的新陳代謝也應是漸變的,恐龍的消失就不應該是突然的。可是,加拿大阿爾伯達省的恐龍公墓裏至少有300個個體死在一塊,顯然是集體的突然死亡。另外,如果真的是氣候的突然變化也應當有其他動物的屍骨埋在一起,事實上隻有恐龍而無其他動物,這不能不使人懷疑它們是集體自殺或被殺。
我國廣東的南雄、始興、番禺、三水、河源等地盛產恐龍蛋化石,也有人以此為證來推測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氣候突然變化。
大陸漂移論。堅持大陸飄移論的學者強調,遠古泛大陸的解體改變了古洋和古陸環境,從而引起化學和氣候的變化,以致造成恐龍的滅絕。
性別比例失調論。據法國《科學與生活》雜誌報道,著名生物學家克皮奧博士認為,恐龍是一種與龜有相似之處的爬行動物,它的繁殖機製與龜相似,從龜的性別分化中可以探索和推測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他經過長期試驗發現,歐洲淡水龜和摩爾龜的繁殖與外界溫度密切相關。克皮奧博士推論說,地麵溫度發生巨變促使恐龍不能按正常的性別比例繁殖,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部是同一性別的恐龍,使之無法繼續繁殖後代而滅絕。
碰撞論。1977年美國地質學家沃·阿爾瓦雷茨等人在意大利加比奧地區研究岩層時,發現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交接的一層淡棕色薄粘土層中,銥的含量特別豐富,後來還在丹麥、西班牙、新西蘭、美國和大西洋海底都發現了富銥層。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報道了富銥層的存在。1980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科學發展協會上,阿爾瓦雷茨提出曾有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相撞,造成恐龍滅絕。有人認為,彗星與地球相撞比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大,屠殺恐龍的真正凶手是彗星。地球上現存的許多隕石坑就是這種災難的證據。
也有人對上述理論提出質疑,彗星撞擊地球帶來的CO2濃度增大和氰化物塵埃未必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退一步說,即使有,恐龍和其他爬行動物死掉,為何哺乳動物和一些植物沒有消失反而興旺繁榮起來呢?因此,這也不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周期性絕滅論。1983年,羅普等人提出,曆史上生物大規模絕滅是規律性的,大約2600萬年一次,下一次絕滅將在1300萬年之後出現。但他們並沒有揭示為何會有這種規律。
地球化學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當時的地質構造運動劇烈,伴隨著火山爆發,改變了生物生存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影響地球化學環境,汙染食物和水質。那時生態環境中稀土元素已呈飽和狀態,其濃度已達到足以使動、植物致命的程度。所以說,地球化學變化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酸雨論。1987年,一些古生物學家在北緯70°的阿拉斯加的一條河流中,發現了一種屬於食草類的恐龍化石。美國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一種新假說:即地球上大量的酸雨致使恐龍大規模滅絕。他們推測,一顆由冰塊組成的質量相當於12萬億噸的彗星撞擊地球,引起地球大氣層中的放電現象,導致大量的氮氧化物形成酸雨降落地麵,酸雨本身的毒性與蓄電池的酸水相當,可使恐龍滅絕。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試圖揭開恐龍滅絕之奧秘,盡管已提出許多理論,但沒有一種能完全自圓其說。看來,要提出一種能無懈可擊地解釋恐龍滅絕之謎的理論,還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恐龍滅絕又一說
在距今6500萬年到2億多年的中生代,恐龍是地球的“霸主”。那時候,海洋中有魚龍和蛇頸龍;天空中有飛龍、翼龍;陸地上有各種各樣的恐龍,最大的重達80噸,最小的隻有雞那麼大。
然而,在6500萬年前,不知發生了什麼滅頂之災,使這種在地球上顯赫了1.5億年的動物,突然滅絕,給人們留下的是種種猜測。
有學者認為,這是氣候驟變所致。其中,有的認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降臨,氣候變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使恐龍在饑寒交迫中死去;有的認為,地球上的氣溫突然升高,而恐龍是散熱能力較弱的動物,不能適應環境,造成內分泌係統混亂,特別是雄性生殖係統嚴重破壞,致使恐龍斷子絕孫而滅絕。
有學者認為,在6500萬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發展,並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樣四季常青,而是一種秋冬季節會落葉或枯萎的植物。這樣,以植物為食的恐龍在秋冬季節被“餓”死,肉食性動物也由於獵物的失去而死去。
有學者認為,約在1.2億年前,最早的顯花植物出現了。在顯花植物組織內,常常含有作用強烈的生物堿。有的生物堿,如馬錢子堿、瀉花堿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龍吞食了大量的生物堿毒素後,引起嚴重的生理失調,最後導致死亡。
有學者認為,恐龍體型高大,大腦小,是由於體內的內分泌功能失常、代謝調節紊亂、酶的功能異常的結果,是一種病態。由於恐龍大腦和身體比例不協調,失去了對身體的調節控製作用,使恐龍不能在環境中生活而死亡。
有學者認為,在6500萬年前,宇宙中有一顆直徑10公裏、重1270億噸的小行星,以每秒20公裏的速度撞擊地球。撞擊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00個最大氫彈的爆炸力。當時,天昏地暗,塵土滾滾,遮月蔽日達3個月,植物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鏈中斷,恐龍和其他動物就此滅絕。在意大利、丹麥、新西蘭等地的晚白堊紀地層裏,發現一層幾厘米厚的雷銥層,其銥的含量超過地球正常銥含量的30倍。地球上銥含量極少,但太陽係及其他星體含量較多。由此有人認為這些富銥層是小行星撞擊後的塵粒形成的。此觀點也由此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有學者認為,在6500萬年前,宇宙中一顆直徑約10~20公裏、重達2500億噸的彗星撞擊地球,由此影響地球表麵溫度及植物光合作用,並把彗星含量豐富的毒性物質——氰化物帶到地球上,從而導致恐龍死亡。1981年,科學家意外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下1公裏深處,發現了一個直徑達60公裏的隕石坑。經測定,這個巨大隕石坑形成的年代與恐龍滅絕的年代相符。因此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以此隕石坑為證據,頗有說服力。1994年7月17~22日發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說明彗星與行星相撞完全可能,同時,科學家們通過對這次相撞的研究,也將對這一觀點作出新的判斷。
鮮為人知的是,最近美國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等人提出了“恐龍並未滅絕”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嶄新觀點。因為他們在猶他州一個煤礦深井底部發現了一隻距今約8000萬年的恐龍骸骨,並成功地從這一特大霸王龍的股骨中分離出遺傳特質——DNA片斷。經研究表明,這些片斷與現代鳥類的DNA片斷頗為相似。這就意味著恐龍——爬行動物王國的“君主”——並不像一般人們認為的那樣早已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而是有一些可能繼續生存下來,並演化成了鳥類。
殊不知,更早地提出恐龍進化為鳥類的是日本科學家、醫學博士福田,他對鴕鳥目恐龍的骨骼進行了研究後推測,正是鴕鳥目恐龍進化成了恐鳥——18世紀末還在新西蘭存在的一種高達3米的無龍骨鳥。鴕鳥目恐龍的骨骼結構與恐鳥相似,也曾長著羽毛,它能以時速80公裏的速度高速奔跑。可惜由於人類的大肆捕殺,這種似乎由恐龍進化而成的恐鳥已經滅絕了。
至於現在自然界中是否還幸存有恐龍後裔——這一問題,更令人倍感興趣。剛果北部的利科勒地區(桑加河與烏班吉河之間)的沼澤地裏確實存在恐龍的後裔——雷龍,這已廣為人知。但鮮為人知的是這裏曾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早在1950年,當地的賓加族俾格米人的土著漁民第一次發現了這批怪獸群,漁民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在湖泊的一端攔以木柵,並在湖中投入食物,以使它們不上岸傷人,但有一隻怪獸忘乎所以,企圖衝破木柵爬上湖岸,漁民們被迫用魚叉群起而攻之,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終於叉死了它。據目擊者講,怪獸的皮呈灰褐色,四肢短粗,大腳掌上長有利爪,脖子很長,扁平的腦袋很小,身長不少於12~13米,體重在10~15噸左右。以後,漁民們解屍分食了它的肉,但不久,凡食過它的肉的漁民都莫名其妙地死了。由於不能解釋這一原因,現在當地土著居民從超自然地懼怕這種怪獸,已發展到對它奉若神靈,他們往往對其敬而遠之。因為他們深信再見到這種怪獸,就意味著災難或死亡即將臨頭,這就增加了進一步考察剛果恐龍的難度。
無獨有偶。1994年10月24日,一具龐大的、形似恐龍的不明海洋動物的屍體,在一場暴風雨後被衝上俄羅斯北部地區——莫斯科以北1500公裏的雷賓斯克角的海岸。俄羅斯的動物學專家們稱之為“俄羅斯的尼斯湖怪”。
這一水怪的屍體約12米長、1.5米寬,外表覆蓋著絨毛,形狀像恐龍,其體內含有像血液的體液,但屍體已開始腐爛。摩爾曼斯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飛抵現場進行分析。
從這具“俄羅斯的尼斯湖怪”屍體,又使人們聯想到1977年4月25日,日本大洋漁業公司的一艘漁船,在新西蘭的克賴斯特徹奇市以東50公裏的海底,捕撈起一具已經腐爛的奇異動物的屍體。從外形上看,它小腦袋,長脖子,大肚子,還有四個大鰭,身長10米,頭頸長2.5米,酷似一隻蛇頸龍。遺憾的是,由於奇屍惡臭不堪,船長命令拍了現場照片和取了組織樣品後,就把它丟棄於大海之中。此事傳到日本國內,科學家紛紛憤懣地責怪船長,竟把這一已經到手的無價之寶扔掉了,這條新聞也轟動了全球。
凡此種種,為亙古未解的恐龍之謎,又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恐龍是逐漸絕滅的嗎
有人說,恐龍原先日子過得好端端的,可突然有一天,大難臨頭,天降奇災,致使恐龍在幾個月或幾年內一下子全部死光。
對於這種災變說,許多科學家不讚同,認為恐龍不是突然絕滅的,而是有先有後,前後約相差數千萬年。
劍龍早在白堊紀初就消失了。劍龍的親戚魚龍和翼龍是在劍龍絕滅後很久才絕滅的。角龍絕滅於白堊紀末期,是最晚絕滅的恐龍。
還有,在中生代十分繁盛的菊石類動物,它們是在恐龍絕滅以前絕滅的。
也許小行星或彗星曾經與地球碰撞。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恐龍家族早在這場災難降臨之前就已經明顯地處於衰敗和不景氣的境地。
一個由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及相鄰地區白堊紀晚期富含化石的沉積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最後的800萬年間,這一地區的恐龍的屬從30個減少到12個。無論是恐龍的品種數和個體總數量,都大大減少。
在中生代之末,確實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種類發生了絕滅,但是它們絕滅的時間並不是發生在同一時期。
主張漸變論的科學家認為,恐龍絕滅的原因可能是地球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大約8000萬年前,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冷,原先適合於恐龍生存的熱帶和亞熱帶環境相繼消失,逐漸被適合哺乳動物生存的溫帶環境所代替。
恐龍在中生代時,由於地球氣候環境比較穩定,而且適合於爬行動物生活,它們幾乎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舒適日子。久而久之,它們大多數成長並演化成巨大而又特化的動物。動物的軀體越大、越特化,它們的器官係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也就越差。一旦環境改變,器官係統就不能適應,結果就隻有走向滅亡。恐龍就是這樣絕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