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就事論事,輕重有度
批評應就事論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兒疼就治哪兒的病,而不能誇大其詞,借機整人。不能因一時一事的失誤,就將人的過去全盤否定,或形成限定印象,覺得此人“朽木不可雕也”,更不能當麵斷定人“不可救藥”。
4.講究方法,把握分寸
個別上級如果和下屬發生口角,氣頭上的口頭語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這樣做誰說了算?”他們不是平心靜氣的批評,而是用扣獎金,扣工資,調離崗位相威脅;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仗勢壓人,仗勢欺人。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是壓而不服,還結下了心病。
對待別人講究方法和掌握分寸是非常重要的,當對方犯錯誤的時候也不例外。
不要忽略握手的力量,有時它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李陽是個剛出校門不久的小夥子,一次他去朋友王海家做客,剛好王海的幾個同事在。王海便為李陽引見,王海的同事伸出手來握了一下李陽的手,感覺濕乎乎的,甚不舒服。原來,李陽有愛出手汗的毛病。事後,王海的同事跟王海說,那個叫李陽的小夥子真沒禮貌,連握手的規矩都不懂。握手,是人們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常見的禮節;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是現代交際和應酬的禮儀之一。
握手,既是一種禮儀方式,又可稱之為人類的“次語言”。深情、文雅而得體的握手,往往蘊含著令人愉悅、信任、接受的契機。兩人見麵,若是熟人,不用言語,兩手緊緊一握,各自的許多親熱情感就互相傳導過去了;若是生人,則一握之際,就是由生變熟的開端。因此,它已成為世界上通行的人們在日常交際用的見麵禮節。
握手,多數用於見麵致意和問候,也與久別重逢或多日未見的友人相見或辭別的禮節。
握手,有時又具有“和解”的象征意義。據說握手是西方中世紀騎士相互格鬥,勢均力敵,作為和解的表示,把平時持劍的右手伸向對方,證明手中沒有武器,相互握手言和,發展到後來,便演變為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言和的象征。
握手除了作為見麵、告辭、和解時的禮節外,還是一種祝賀、感謝或相互鼓勵的表示。如對方取得某些成績與進步時,贈送禮品以及發放獎品、獎狀,發表祝詞講話後,均可以握手來表示祝賀、感謝、鼓勵等。
1.與女性握手應注意的禮儀
與女性握手,應等對方首先伸出手,男方隻要輕輕的一握就可。如果對方不願握手,也可微微欠身問好,或用點頭、說客氣話等代替握手。一個男子如主動伸手去和女子握手,則是不太適宜的。
在握手之前,男方必須先脫下手套,而女子握手,則不必脫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時,握手不要與他人交叉,讓別人握完後再握。按國際慣例,身穿軍裝的男子可以戴著手套與婦女握手,握手時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這是一種慣例。握手時,應微笑致意,不可目光別看處,或另與第三者談話。握手後,不要當對方的麵擦手。
與女性握手,最應掌握的是時間和力度。一般來說,握手要輕一些,要短一些,也不應握著對方的手用勁搖晃。但是,如果用力過小,也會使對方感到你拘謹或虛偽敷衍。
因此,握手必須因時間、地點和對象不同對待。
2.與老人、長輩或貴賓握手的禮儀
與老人、長輩或貴賓握手,不僅是為了問候和致意,還是一種尊敬的表示。除雙方注視,麵帶微笑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一般情況下,平輩、朋友或熟人先伸手為有禮,而對老人、長輩或貴賓時則應等對方先伸手,自己才可伸手去接握。否則,便會看做是不禮貌的表現。
②握手時,不能昂首挺胸,身體可稍微前傾,以示尊重,但也不能因對方是貴賓時就顯得膽小拘謹,隻把手指輕輕接碰對方的手掌就算握手,也不能因感到“榮幸”而久握對方的手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