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潰逃半後,段明玉就率軍趕到魏州城,見到城中家家戶戶戴孝時,段明玉心中感慨看來此戰有折損許多兵士,百姓何其苦呀。
當段明玉得知徐溫為了鎮守魏州城,至死不退一步時,放聲大哭起來。
“徐溫真乃是本王的股肱之臣,寧死不後退一步,實乃眾軍的楷模,即便是十個魏州也換不來一個徐溫。惜哉徐溫、哀哉徐溫。徐溫這一去,大唐的半壁江上將不牢固。傳我的帥令,向李曄……咳咳,皇上上書請求追封徐溫為武寧公,自此以後三代以內世襲公爵。三代以後,每一代降一級爵位,有功了再另行封賞。”
徐溫的死對段明玉打擊很大,徐溫一直是段明玉的心腹之將,為人極富能力,段明玉用起來放心,有徐溫在魏州鎮守,段明玉就能省下一半的心。
似乎中原子一個個都熱衷於開疆拓土,揮師北伐,這樣一來,魏州城又熱鬧起來,到處都是一副備戰的忙亂喧囂。
大唐的積蓄之厚實在是非同可,前番張浚北伐,用的是閃電戰術,推進的快,敗的也快,兵馬折損了近三分之一,糧秣甲帳的損失倒是不大,所以積蓄足可支撐再動一次全國性的大戰,魏州城內外,南來北往車馬成群,到處可見威武剩悍的軍隊來來去去,再不然就是趕著驢馬輸運糧秣抬重的大隊役夫來來往往。
不過與往昔不同的是,在大隊的步卒匆匆來去的時候,時常會有千百匹戰馬為一隊的騎兵隊伍鐵蹄踏踏,一陣風兒似的從他們身邊卷過,唐軍原本的配置中可沒有數量這麼大的騎兵,這是段明玉的神策兵兵,原本唐軍步兵也算得上下最強的兵種之一了,遠攻至鎮州城下,殺得各路援軍丟盔卸甲,隻是機動力不足,無法對敵方敗兵進行有效殺傷,擴大戰果;無法掌握戰局主動,攻敵必救,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這是因為張浚和韋昭度動了私心,不想將功勞與神策軍裏段明玉的舊部共分,所以才動用了大批的步兵,作為騎兵主力的神策軍反而被拋在了後路,如今突然增加了這麼多訓練有素的騎兵,我們的優勢敵人沒有,敵人的優勢我們也具備,再一次北伐結果如何,還真的令人期待,盡管剛剛經過一場大敗,至少士子文人們對這一仗是抱著相當樂觀的態度的,大街巷,勾欄酒肆,常可以聽到他們評估段王爺親征的勝算。
當然,如果這一仗還是敗了,恐怕對中原最沉重的打擊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從此中原人將患上恐契丹和恐梁症,相當長的時間裏,怕是沒有膽量再對北朝用兵了。
洛陽河道,汴梁河道,魏州河道,構築了一條運輸生命線,河道上也是船隻往來晝夜不歇,隸屬於官方的漕運隊不惜血本全力支持,更是投入了大量新建的戰艦和運輸船,足以保證南糧北運和軍隊各種輜重的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