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本來有實力震懾各大藩鎮的,但是偏偏中央內部又陷入了黨爭當中,從牛李黨爭,將安史亂後尚有可能收拾的大唐帝國局麵徹底敗壞得不可收拾,你交好藩鎮,我就連通內宦。隻為了能壓倒對方。最後將文臣權力全部斷送到了藩鎮武臣和宦官手中,最後徹底斷送了大唐帝國。往後推一些,就是明末故事。明末曆史就是一部黨爭亡國曆史。各黨之間,為了壓倒對方,連狗腦子都能打出來。所謂正人群集的東林黨,更是黨爭史上恐怖的大殺器。哪怕到了南明時期,外患臨頭,滅亡無日,仍然鬥得不亦樂乎,最後讓區區一個遼東部落顛覆了大明帝國。
其實這爭鬥各黨,要他們政見和治國之策有什麼區別,完全是談不上。所有黨爭目的,就是要將對手徹底壓倒,朝中重權,就要為我這一黨完全掌握。一時獲勝的要拚死維持自己所得利益,暫時輸了的一方千方百計也要卷土重來。隻為這權位歸誰,什麼手段都拿得出來,什麼國家大事也都不必顧忌。
人與人一旦鬥起來,縱然聖賢之士也難以拔其間,隻有隨之沉浮。直到抱成一團徹底毀滅,或者有一個能跳出這等格局的人橫空出世,將這舊框框徹底砸碎,另外立起一番新局麵出來。
此刻的七王爺身在陳州,坐鎮剿滅黃巢的統戰事宜,自覺得已經安排得麵麵俱到,平日裏這七王爺看似悠閑懶理朝政。可一旦出手,就能將一團亂麻也似的戰局理得妥妥當當,四下平穩。當下真有點誌滿意得,緩緩踱步走開,顧盼之間,覺得自己極是英明神武,這國事,稍稍用些心思就能了結了。誰還能自己不是一個賢王?但是自己什麼都包辦了,還要你們這些臣下做什麼?所以七王爺也在朝廷當中培養了一大批屬於自己的勢力,和宦官集團鬥得不亦樂乎,試圖將李唐權柄起死回生。
這位王爺倒也是雄才大略,對段明玉是百般信任,將一切的權利盡量劃撥給他,他相信自家玉英妹妹的眼光,更相信自己的眼光,這段明玉似乎真的能挽此傾,但願二人能攜手,將這奄奄一息的大唐續上一口性命。
正因為想到這沉重如斯的責任,所以在收到汴州告急的軍情的第一時間,李傑和段明玉就一起上陣,勸晉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從陳州駐地出,替朱溫解圍汴州。當然,兩人這樣勸晉王是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