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塔薈萃

最高的喇嘛塔

在我國的佛教聖地五台山塔院寺內,有一座高56.4米的大型佛塔,這就是我國最高的喇嘛塔,由於該塔氣魄宏大,造型優美,已經成為五台山的標誌。

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原是建於北側的顯通寺的一個塔院,後來由於建造了這座大型喇嘛塔,遂獨立成寺,取名為塔院寺,並成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大禪處為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睺寺、菩薩頂)。該塔因通身白色,俗稱大白塔。

大白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十年(1582年),共分塔基、塔身和塔頂3部分。塔基平麵為八角形,正南麵有3個很淺的石洞,中間石洞有1座小浮雕石像。右邊的石洞立有佛的跡像碑,上刻釋迦牟尼雙足跡像圖。腳印“長一尺六寸,廣六寸,行輻輪相,十指皆現。”按佛教傳說,釋迦牟尼臨死前將腳形印在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到這足印,瞻禮供養,就能免罪消災。”唐代玄奘到西域取經,回國時,隨身帶了佛足拓印,唐太宗下令將佛足圖刻碑於洞內,左邊的石洞有清代康熙年間修塔的記事碑。塔的北麵也有1座石洞,供奉護法佛韋馱之像。塔南麵中間石洞,有通往塔心的熏塔用的煙道,目的是防止塔內藏匿蛇、蜘蛛等動物。塔的8個正麵均留有煙洞口。塔基4角建有4個小亭、擁簇著大白塔。塔下層建有3間塔殿,內有三大士銅像、瓷質濟公像及木雕劉海戲金蟾等珍貴文物。環繞塔基建有長廊,以避風雨。

大白塔的塔身外形像藻瓶,從底到頂,由粗而細,又由細而粗,粗細相間,方圓塔配,造型優美。塔身上麵是塔頂,上麵蓋有圓盤,圍長23米,飾垂帶,懸銅鈴。圓盤以上是5米多高的風磨銅寶瓶。圓盤上懸掛的銅鈴有252個,微風吹過,叮咚作響,令人神往。整個塔周圍長83.5米。

1952年,當地撥款16萬元維修大白塔,塔身全部用米漿拌和石灰砌築而成,外塗白堊。整個大白塔潔白的塔身配以金黃色的銅質塔刹和圓盤,顯得非常雄偉壯麗。

繁塔揚名於世

在塔的大家族中,絕大多數以高聳著稱,而河南開封市的繁塔,卻以又矮又胖,高、寬比例最接近而揚名於世。

繁塔坐落在開封市區東南3華裏處。那裏原是一座寬大的土台,後因黃河幾次決口,淤為平地。相傳殷艮七族之一的繁氏(今薄姓),曾在這一帶居住過。因此,人們便把這座土台作做繁台;塔,稱作繁塔。

塔6角3層,高31.67米;底層邊寬14.10米,向上逐層收縮5%。據《北道刊誤誌》記載,繁塔建於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6年)。從塔內現存經文刻石和助修碑記等題記得知,塔確切的建造年代是北宋太平興國20年(977年)。

北宋時期的繁塔與現在有很大不同,是一座9層高的淩雲巨塔。它的名字也不叫繁塔,而叫興慈塔,別名天清寺塔。

9層的興慈塔怎樣變成了3層的繁塔呢?原來,“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見皇都十裏香”,香火盛極一時的繁塔寺院,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幾經兵燹、雷擊,到了元代已是“百鳥喧啾塔半摧”。明初,朱元璋為鏟掉韓林兒在開封的王氣,塔再次遭到摧毀,最後“止遺三層”。清代重修時,在塔頂上建了1座很小的7級小塔,從形式上看,隻是繁塔的塔刹,由於這種不同時代的修建,形成了今天人們所見到的獨特的磚塔形式。隨著歲月的流逝,繁塔的這段曲折經曆,已很少有人知道了。然而,它別有風格的粗矮體型,卻給人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

它的另一特征是:塔身內外牆麵幾乎全部用約33厘米見方的灰磚鑲砌而成,每塊磚上都有1個圓形小佛龕,是我國已知最大的造像塔。這些數以千計的佛像,或傲然翹首,或低頭沉思,或瀟灑自得,或胸懷豁達,……各有神情,栩栩如生,是我國磚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繁塔的攀登形式,也不同尋常。從塔內登至3層後,必須走出塔外,沿壁盤旋而上,才能到達塔頂。

單層浮雕磚塔

在河南省安陽縣西北35公裏清涼山的山穀中,有1座建於唐肅宗乾元元年至代宗寶應元年(758~762年)的單層磚砌浮雕舍利塔。這是現今國內僅有的一座裝飾華麗的浮雕磚塔。這座方塔,原建在已毀廢的修定寺內,叫作修定寺塔。又因為塔身表麵遍塗一層橘紅色,當地群眾也稱之為“紅塔”。

修定寺塔原有塔頂、塔身和塔基3部分,通高近20米。塔頂早年已毀,尚有一些殘留的琉璃瓦。塔基、塔身保存尚好。

塔基平麵呈八角形,束腰須彌座,外砌雕磚。圖案有力士、伎樂、飛天、滾龍、飛雁、帷幔、花卉等。

塔身也是正方形,高9.5米,邊寬8.3米。外壁全用模製雕磚鑲拚,內容有青龍、白虎、真人、武士、金剛、力士、鋪首、寶象、侍女、飛天、童子、天馬、猛獅、花卉、彩帶等72種圖案,構圖嚴謹,造型生動逼真。四隅有角柱各一,角柱斷麵為馬蹄形,外砌雕磚16塊,都是小型團花圖案。角柱內側又有框柱。角柱上端壓外圓內方的磚雕龍頭。角柱的柱礎是石鑿的覆蓮。塔身雕磚麵積300平方米,總共用各種形式的花磚3442塊。

南壁開門,塔門拱券形。門額與門券間嵌半圓形青石石雕3世佛造像龕,並有弟子、菩薩、天王像等共9尊。佛像背後有火焰紋背光,具有盛唐藝術風格。石質門框上遍刻牡丹圖案等。

修定寺塔的磚砌結構非常嚴實。外壁的雕磚與內層磚銜接處用榫卯相套和互相嵌築的方法緊緊扣合,使整個塔身渾為一體,十分堅固。千餘年來,雖受多次地震仍沒有傾圮。

和尚墓塔群

在河南登封縣少林寺西北約半公裏的少室山麓,從北魏以後,便成為埋葬少林寺曆代住持僧和有地位的和尚的墓地。大約在14000平方米範圍內,建立了220多座墓塔,人們稱之為少林寺塔林,簡稱塔林。

在塔林中,每座塔上幾乎都有塔銘,記載死者生平,有簡有詳;也雕刻佛像,有拙有精。塔的造型多樣,有的四方形,有的六菱形;有的柱形,有的錐體;有的為直線形,有的為拋物線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喇叭;有的用獨石雕刻,有的用磚石層疊。進入塔林,所見形態奇妍,種類繁多,是一處研究和欣賞宗教雕刻藝術的難得的墓塔群。

在塔林中,現在保存下來的塔,最早是唐貞元七年(791年),最晚是清嘉慶八年(1803年)建造的。

少林寺所以成為名揚中外的古刹,不僅因為這是一所最早建起的禪宗寺院(所以也稱少林禪寺),而且也以少林武術著稱,這派武術在我國武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少林寺內,過去曾有過一些武藝高強的武僧,並且得到政府表彰。在塔林中,就有兩塊關於征戰有功的和尚的塔銘。一塊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賜少林禪寺都提舉征戰有功順公萬庵和尚塔銘”,另一塊是明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建立的“敕賜祖庭大少林禪寺恩祖征戰有功大才便公本大和尚塔銘”。還有兩塊是關於擔任武術教師的塔銘。一塊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建立的“敕賜祖庭大少林禪寺莊嚴圓寂親教師就公天竺和尚之塔”,另一塊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建立的“敕賜少林禪寺授教師武公本樂和尚享壽四十一之塔”。這是由官府授給“教師”的頭銜,很可能是替明代政府訓練官兵,成績卓著才刻塔銘的。

據說塔林中現存的墓塔,隻抵原來的2/3,其餘的1/3,曆年來,由於山洪暴發,多被山水衝毀了。

單層圓形唐塔

唐代的單層塔在各地保存下來的,大多是四方形的,如山東長清靈岩寺慧崇塔,河南登封少林寺同光塔、法玩塔。而圓形的磚塔,現存的隻有山西運城市西北約5公裏的泛舟禪師塔了。

泛舟禪師是唐代報國寺的僧人,塔就建在原報國寺所在地。塔平麵為正圓形,立麵分塔頂、塔身和塔基3部分,高約10米左右,每部分高度約各占1/3,整個造型,顯得勻稱莊重。

塔基作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約砌30多層磚。塔身分須彌座、塔室和出簷3部。須彌座從塔基上砌,逐層收進。再上為束腰,周圍一圈很矮的蜀柱,柱與柱之間有壺門,成小龕形狀。蜀柱之上為上枋,有一層雕刻的圖案紋飾。須彌座之上為塔室,正門辟塔門,門作長方形,石製門框不施雕刻。門內是小室,空無一物。塔室外周為圓形,有浮雕的直欞假窗。與塔門相對方向,有高97厘米、寬70厘米的塔銘。塔身之上的疊澀出簷共11層磚。出簷伸出部門很大,其直徑不僅遠超出塔身,也大於塔基約1/10。簷上的塔頂,又分塔蓋和塔刹2部分。塔蓋如屋麵,塔刹尖端有1顆寶珠。

從題銘所載來看,泛舟死於唐貞元九年(793年),塔銘刻於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代常有先建塔、立石、後刻塔銘的習俗,因此,這座圓塔應建在公元793年,距今已

密簷式磚塔

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縣城西北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矗立著著名的崇聖寺3塔:寺東為千尋塔,即大塔;南、北為小塔,排列成品字形。因為小塔的塔身表麵塗了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人們也習慣稱之為大理白塔。

這3座塔中,千尋塔最高,為59.6米,方形,是一座16層的密簷式磚塔,也是我國現存密簷式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它比最古老的登封縣嵩嶽寺塔還多1層。千尋塔內空心,修建似“井”字形交叉的木骨架,可以攀登到塔頂。塔身建在高1.11米的石砌台基上。台基上部是用磚砌成的須彌座,高1.9米,四周圍石欄杆。塔身的第1層高13.45米,以上各層逐漸變矮。第1、第3層各高12.7米,這2層的塔身和簷最寬。最上層為6.26米。塔的第1層隻在西麵開1券門。一層以上凡單簷層在東、西兩麵有券洞,內置石雕佛像,雙簷層則在南、北兩麵開小窗,與塔心相通。各層四麵兩側各砌單層小方塔。千尋塔的塔頂為磚砌方形,置銅製覆缽,上有一個相輪。1925年大地震時,將最上部的塔刹震落。

千尋塔的建築年代眾說紛紜,從塔內造像和原崇聖寺銅鍾銘文來看,此塔似為南詔晚期的建築,保持了唐代的建築風格,造型與西安市小雁塔極為相似。

南、北小塔均為八角形多層式磚塔,共10層。南小塔高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從風格上看似為五代(907~960年)時期的建築。要遲於千尋塔。

最早的琉璃塔

在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角,有座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的祐國寺塔,因為外壁鑲以褐色琉璃磚,遠遠望去好像鐵鑄,所以自元代時,民間一直稱為“鐵塔”。

其實,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宋太宗從吳越王那裏取得一顆釋迦牟尼的舍利骨,迎至開封開寶寺,為此建造供佛木塔。自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到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成,曆時8年之久。木塔8角13層,高360尺。太宗賜名“靈感塔”,因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又名福勝塔。可惜福勝塔隻存在55年(989~1044年),就被雷火擊毀了。到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詔重建靈感塔,為了避免火災,建塔地點改在上方院的夷山上,而且選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材料——琉璃磚。塔平麵呈八角形,13層,原高220丈。現高55.881米。塔身用80餘種形製的琉璃磚砌築成各種仿木結構,如鬥拱、椽頭、飛簷、角梁等,簷上覆蓋黃瓦,顯得宏偉挺拔。鐵塔的麵磚上都有紋飾和圖案,如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寶相花等50餘種。塔的全部104個簷角上,各有人首鳥身的“人麵鳥”,振翅欲飛,姿態動人。簷頭懸有風鐸,遇風叮當,確實是宋代玻璃磚雕藝術的佳作。

最使人感到奇異的是,從外表看,鐵塔麵麵開窗,層層可眺。實際上並不如此。原來塔中心有一根自基至頂的粗壯的塔心柱,塔心柱周圍有一層琉璃壁磚,壁與柱之間用僅能容身的梯道連結,各層8麵雖都有窗欞,但每層隻有一麵為明窗可供遠眺,其餘7麵僅作窗形裝飾,稱做盲窗或假窗。這種做法使塔身更加堅實,所以,千年來屢遭水淹、地震、冰雹、戰火等自然的、人為的破壞,依然屹立如故。

最高的鐵塔

湖北省當陽縣的玉泉寺前東邊一座土丘上,建有高約17.9米,8角13層的鐵塔。塔基用特製青磚砌成,塔身全為生鐵鑄造,重達53.3噸。據塔身鑄銘:此塔原名“佛牙舍利寶塔”,鑄於“皇宋嘉祐六年辛醜歲八月十五日”。嘉祐六年正當公元1061年,距今已有900多年。這是我國現存最高的鐵塔。

佛牙舍利寶塔,通稱玉泉寺鐵塔。塔基為雙層須彌座,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戲戲珠”和海山、水波、漲藻等紋飾。上下兩層,圖樣各異。底層八角都各鑄金剛一尊(有稱為托塔力士者),冠胄衣甲,托塔佇立,腳踏仙山,剛健威猛。塔身仿木構樓閣式,每層均設腰簷平座,置鬥拱出簷。鬥拱下邊,有數以百計的小佛像連續排列,組成邊緣圖案,環飾塔身。鬥拱以上飛簷前端鑄出龍首淩空,用以懸掛風鈴。每層塔的相對四麵各設一蓮弧門龕,其餘四麵中央多鑄佛像,其大小儀態各不相同。佛帝有6侍,門旁有2衛。安排有度,布局謹嚴。在二層的南、北、東、西4麵,分別鑄出塔名、塔的重量、鑄塔時間、工匠姓名及有關事跡。

鐵塔采用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形體挺拔纖瘦,穩健玲瓏。背襯玉泉山的叢樹古刹,顯得十分秀麗。

仿木結構石塔

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的紫雲大殿前東西兩側,有1對石塔。東塔名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兩塔相距約200米,全部仿木結構建造,為我國現存最高大的1對石塔。

泉州開元寺是閩南著名的寺院,也是我國南方著名古刹,創建於唐代垂拱年間(685~688年)。到宋代寺院又大為發展,這一對石塔,就是宋代遺留下來的。

仁壽塔修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原為木塔,在紹興乙亥(1155年)和淳熙年間(1174~1189年),兩次失火被毀。於是改換材料,起初用磚,不久又改用石頭修建。它的建築形製與鎮國塔基本相同,隻是在高度上隻有44.06米,較鎮國塔低4.18米。而仁壽塔建築的時間則比鎮國塔早了10年。按一寺雙塔的製兩塔的規劃與設計可能同時就決定了,隻是施工有先後而已。

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年),為木塔,南宋時易為磚建,喜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的花崗石塔。它高48.24米,直徑18.5米,邊長7.8米。第1層塔身之下有一比較低矮的基座,為須彌座形式。座身上下,刻蓮花、卷草各1層,8個轉彎處,都雕鑿承托巨座的1尊力士像。束腰部分壺門內刻佛故事及獅、龍等動物形象39幅。座上塔基周圍有石欄杆。基座的四個正麵,各設踏步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