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宮古跡
輝煌壯麗的故宮
在我國首都北京,有一座輝煌壯麗的古建築群,它原是曆史上最後兩個王朝明代和清代的皇宮,現在叫它“故宮”。它始建於明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全部宮殿和庭院共占地72萬多平方米,合1087市畝。當時勞動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築技術和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創建了這座集中體現中國建築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的建築群。從總的布局來說,分前後兩大部分,俗稱外朝和內廷。前部主要宮殿,以太和、中和、保和3大殿為中心,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這部分宮殿是封建皇帝行使專製政權的主要場所。後部以乾清宮、坤寧宮和東西6官組成,是封建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區域,在清代也作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的地方。前後兩部宮殿,按中國建築以4根柱子當中的空間為一間計算,全部宮殿共約九千多間。宮殿群的外圍,用10米高的紫禁城和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起來。
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紫禁城的正門叫“午門”,在10米高的城牆墩台上,有1組建築。正中是9間麵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簷通脊的樓閣,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麵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杆,隨河宛轉,形似玉帶,這種布局,給人以極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門,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現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後排列在一個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這就是外朝的3大殿。基台3層重疊,每層周圍都用漢白玉雕刻的各種構件壘砌,造型優美。下層基台最大,通過龍墀走道上達中層,再通過中層龍墀到達上層台麵。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雕“禦路”,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在25000平方米的台麵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玲瓏秀麗,重疊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巒。這是我國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25000平方米台麵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唇間,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大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高35.05米,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構成4大坡的屋麵。我國古代建築屋麵呈現坡度,這跟建築技術有關。這種構架習慣上稱抬梁式。先在基礎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梁上立小矮柱(瓜柱),然後再架上一層比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而每層的梁卻逐層縮短。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而小梁逐層縮短,就構成具有坡度的屋麵。太和殿的四大坡頂就是這樣構成的。
太和殿殿座南北縱深37.20米,東西橫廣63.96米。由南北縱深計算,木柱是6根為一組;東西橫闊計算,是12根為一組。殿內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14.4米,柱徑1.06米,都是整塊巨材。以每四柱的空間作為一間計算,太和殿是由55間組成的大殿堂。殿裏的“天花”、“藻井”,殿外簷下的“鬥栱”,都加彩繪,富麗堂皇。“鬥栱”是我國建築中的一種特殊構件。鬥的形狀像一個小方木鬥;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塊叫做栱。鬥在下麵,栱安放在鬥的上麵槽裏,總稱鬥栱。這種構件,裝在柱頭上的叫柱頭科,分組裝在外簷兩柱之間額枋上的平板枋(又名坐鬥枋)叫平身科,裝在角柱上的叫角科。像太和殿這樣出簷深遠的大殿堂,各組鬥栱可以重疊挑出多層,術語叫做幾跴。簷下鬥栱,在建築上具有兩重作用:主要在結構上起到支撐作用,支托屋簷重量通過鬥栱過渡到立柱上;另外,由於在簷下重疊挑出,並加彩繪,遠望如重巒疊翠,具有裝飾作用。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它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布號令和舉行大典禮的場所,建築形體要求莊嚴雄偉,富麗堂皇。這個建築是達到了所要求的效果的。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麵,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垂簷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就是這種造型的大殿。中和殿高27米,是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保和殿高29米,是屋頂有9條脊的殿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他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在3大殿之後,有一片廣場,正北是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前金獅金缸相對排列。門裏是後3宮。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坤寧宮在後,是皇後的寢宮。在兩宮之間夾立著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內廷的小禮堂。皇後每年過生日的慶典和所謂親蠶典禮都在這裏舉行。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裏。在後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麵布局,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之一。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裏有歲寒不凋的蒼鬆翠柏,有秀石疊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上述這些宮殿建築,都在紫禁城圍繞之內。紫禁城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在紫禁城四隅還各有角樓一座,角樓高27.50米,十字屋脊,三重簷疊出,四麵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麵對紫禁城北門,有高聳的景山,是用土、石築成,滿山鬆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的創造,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紫禁城裏每一塊磚瓦,每一座殿宇,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也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叢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裏,伐運木材,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裏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簷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250噸。不知又有多少采石和運石民工在采運過程中就此傷殘和喪生。
故宮建成後,經曆了明、清兩個王朝。當時勞動人民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解放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好多處宮殿群成片倒坍,垃圾成山,高和紫禁城齊。
1949年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把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此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財富,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世界屋脊上的宮殿
號稱世界屋脊的喜瑪拉雅山下,世代聚居著我國的藏族同胞。這裏,是一片神秘詭異的土地,悠遠而凝重,旖麗且濃鬱,豪邁無羈卻隱含悲傷。
拉薩,是西藏的首府。在拉薩盆地的瑪布日山上,矗立著舉世聞名的瓊樓玉宇——布達拉宮。這裏是西藏過去的最高統治者達賴喇嘛居住、念佛以及處理各種宗教和行政事務的地方。這座建築在山峰上的宮殿無疑也是西藏建築藝術的顛峰之作,它以濃烈奪目、氣勢磅礴的形象震撼著人們的心弦,同時成為拉薩,乃至整個西藏的重要象征與標誌。
布達拉宮的修建年代,相傳始於公元7世紀的唐朝。鬆讚幹布統一西藏定都拉薩後,由於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拜木沙公主,開始信仰佛教,每天焚香靜坐念佛。為了避免被打擾和防禦敵人,開始在他所住的山上修建宮寨、高牆以及壕溝,後代又屢有加建。到17世紀中葉達賴五世受清朝冊封後,由當時的總管桑結嘉木錯主持,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建工程,參加的工匠除藏族工匠7000名,畫師281名外,還有清朝派的工匠114名,以及尼泊爾等國的匠人。整個工程曆經50年之久,最終完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規模。
布達拉宮由紅宮、白宮和宮前建築3大部分組成,這3部分都布置在瑪布日山的南坡上。整個宮殿四周有幾米厚的石牆和3座城門圍繞著。
從山腳開始,有一條曲曲折折的白色階梯延伸至宮殿底,從大階梯到達的白色大門到第6層房屋,全部塗著白色,稱“白宮”。從第7層到第13層殿堂,正中刷著紅色,叫“紅宮”。為什麼會有紅、白之分呢?原來這是根據喇嘛教義的規定,凡經堂和塔必須刷成白色,佛寺必須刷成紅色,白牆麵上必須用黑色的窗框、紅色的木門和棕色的飾帶;而紅牆麵上則必須用白色和棕色的飾帶。屋頂和飾帶上的重點部分必須餾金。有了這樣的常識,我們無需導遊介紹,一眼便知某某建築,是屬於藏式建築的何種類型了。
當然,像布達拉宮這樣使用最強烈濃重的顏色效果,給於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標識,從更直觀的角度來說,它更多地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視覺的歡樂與享受。隻有在高原,在最清新的空氣中和沒有一絲碴塵汙染的藍天下,才會看到那般美麗絢爛的顏色。
站在布達拉宮的腳下讚歎,陶醉之餘,如果我們走進這座宮殿,還會有不少新奇的發現。在白宮的最高處,有一座日光殿,清晨它第一個迎來朝輝,遲暮它最後一個送走晚霞,從早到晚,總是陽光燦爛。紅宮內的靈塔殿可以說是最神秘、而又最華麗考究的地方。所謂靈塔,就是達賴喇嘛死後遺骸安葬的地方。幾乎每世喇嘛死後,都要修一座靈塔,存放在靈塔殿中。最高的靈塔是五世達賴的,有14米高,塔身全部用黃金包裹,僅此一塔就用去黃金近12萬兩,此外還鑲嵌有珍珠寶石15000多顆,塔的上方還懸掛著華蓋和絲綢緯縵,真可謂極盡奢華了。
關於布達拉宮,還有許多奇趣的傳說。據說,宮殿的東牆是由拉薩一帶的石匠砌造的,牆角尖若刀鋒;西牆由後藏石匠砌造,講究圓滑。於是民間傳言,從東牆上扔下一隻整羊,到牆底羊就被劈成兩半了;而從西牆上扔下一個雞蛋,滾到地麵還會完好無損。
布達拉宮的垃圾,也是聞所未聞的一大奇觀。這些垃圾和宮殿的曆史一樣久遠,340多年來,宮內的垃圾從來沒往外倒過。原來,出於宗教的緣由,人們認為如果隨便往外倒垃圾,就會“倒運”和帶來“晦氣”。人們還盛傳在這些曆史垃圾裏混雜著無數的珍寶。最近,為了維修布達拉宮,30個人花了8個月的時間,共清現出2345噸垃圾。這些垃圾真的像傳說的那樣“一把值千金”嗎?其實除了大堆鴿子糞和無數蟲子外,裏麵並沒有多少值錢的寶貝。
布達拉宮,是幾千年藏族文化的縮影,就像那高原的雪山奇峰,就像那陽光下燦爛的金頂和長明的酥油燈,閃爍著永恒不滅的光輝異彩。
最大的皇宮大殿
我國曆史上許多朝代都建有規模宏大的皇宮建築,如漢代的長樂宮、唐代的大明宮等。為體現皇權的尊貴,主要殿宇都造得高大雄偉,但因年代久遠和戰亂,大多已無存,現存最大的皇宮大殿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
太和殿位於故宮的前半部,是明、清兩代皇帝登基、大婚及舉行其他重要慶典的地方,因此地位極為尊貴,建築也特別高大。這座大殿俗稱金鑾寶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奉天殿,嘉靖時改為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始稱現名,寓意皇權至高無上。這是一座重簷廡殿頂大殿,高26.92米,麵寬11間,63.96米,進深5間,37.17米,總麵積達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大殿內有72根楠木大柱,其中有6根蟠龍金漆柱。菱花格的門窗在邊緣接榫處都有鐫刻的精巧花紋,以鎏金銅葉加固,門的裙板上雕有金龍圖案,這就是曆史文獻上常說的“金扉、金鎖簾”,是我國建築宮殿的傳統裝飾之一。室內淨空達14米,中部藻井離地16米,為常人高度的8倍以上,藻井為金漆蟠龍吊珠式,製作極為精細。藻井下方就是皇帝的專座——金龍寶座。寶座鏤空金漆,設在7層台階的高台上,後麵是7扇雕龍塗金屏風。殿內的梁、楣都有貼金雙龍和璽彩畫,使整個大殿金碧輝煌,氣勢逼人。大殿的牆柱用較深的朱紅色,基座是晶瑩的漢白玉,屋簷下則用青綠的冷色,這不僅在色調上與屋麵的暖色形成對比,而且在視覺上增加了出簷的深度。
太和殿與故宮另兩座——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在一個高8.13米,平麵形狀呈工字形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非常寬大,達25000平方米,每層都用漢白玉石欄杆圍護著,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雕刻出龍翔鳳舞的望柱1460根,構成重重疊疊和白玉雕成的山巒,雕工非常精致華麗。在龍鳳紋飾的望柱下麵,伸出排水的龍頭,共有1142個,排水孔內側口開在望柱下部、出水口巧妙地設計在龍頭唇部,每當下雨時,雨水從排水口中流出,看上去如千龍噴水,十分壯觀。整座台基從高度和氣氛上,加強了太和殿的威勢。台基上陳列有漢白玉精雕的計時儀器日晷,象證性的量器玉石嘉量,鼎式銅香爐、銅鶴、銅鹿等。古代遇有大典時,台基下還設有一品到九品的品級山,用以指導各品級的官員各赴其位向皇帝朝賀。清代時,品級山由石質改為銅質山形。從太和殿前到太和門止,是一個長方形的大院子,空曠而嚴整,也起著烘托太和殿主體地位的作用。
最完整的齋宮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