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所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沒有寫作感覺的時候,就去幹別的事情來調節自己,他們從不逼自己硬寫,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激發出自己的創作靈感。但斯蒂芬·金在沒有什麼可寫的情況下,每天也要堅持寫5000字。這是他在早期寫作時,他的一個老師傳授給他的一條經驗。與此說是經驗,還不如說教會了斯蒂芬·金勤奮。可喜的是,在他早期的創作實踐中,他也是堅持這麼做的。也就是說,他在寫作上,有過強化訓練的經曆和體驗。他勤奮習慣的養成使他終生受益,以至於後來他說“我從沒有過沒有靈感的恐慌”。
所以,對於一個勤奮的人,陽光每一天的第一個吻觸肯定是先落在他的臉頰上的。
梁漱溟是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與同在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文化大師們,如陳寅恪、胡適等人比較起來,梁漱溟的成才之路較為與眾不同。陳寅恪、胡適等人都受過大學教育,而且他們多有不同凡響留學經曆,可梁漱溟的最高學曆僅為中學。其中的答案可從他對自己的一段評價中找到,他說:“像我這樣,以一個中學生而後來任大學講席者,固然多半出於自學。所有今日的我,皆由自學得來。”
從梁漱溟的那個時代開始到今天,天資聰穎,入北大、清華等名校深造,受名師指點的學子不知有多少,但能夠成為文化大師的也是鳳毛麟角。而天資平平的梁漱溟,6歲時還不會穿衣,在讀小學時的成績一直在中等以下,而他竟能憑借自學而成為出入乎百家,最終能成為大儒,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也皆有建樹的著名學者,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那麼,梁漱溟的自學有沒有值得今天誌於學的人學習借鑒的地方呢?其實,綜合起來不外乎就是一個“勤”字。
其一是學習上始終不放鬆自己。梁漱溟的經曆也同樣印證了這個道理。他從孩童時期就開始自學,直至耄耋之年,近90年間,他一直以書籍為友,以報刊為伴。特別是在奠定其學問基礎的青少年時期,梁漱溟更是孜孜矻矻於自學,無一日間斷。當時,他讀書看報已經成癮,以至於後來“每日不看報,則無異於未曾吃飯飲水。”在學習上他始終不放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勤奮。
其二是不被問題所難倒。梁漱溟曾多次向朋友說:自己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自己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麵的知識,是由於問題逼出來的。他否認自己是學問家,那是梁漱溟的謙虛或偏好,但梁漱溟說自己的知識源於問題,卻是實實在在的。梁漱溟自小就勤於思考,一思考就發現許許多多的人生、社會問題。他又是一個處世極其認真之人,凡是在其心目中成為問題的,他都不會忽略過去,總是極力找尋問題的答案。為了找到令自己滿意的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答案,梁漱溟就大量地閱讀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方麵的書刊,參考別人的意見,琢磨出自己的思想。
其三是勤於采集眾家之長。據梁漱溟自己說,他中學時每天必讀的報刊就有好幾種,其中既有中國人主辦的,也有外國人主辦的;既有擁護改良的文字,也有鼓吹革命的篇章。讀書時,無論是佛家的經書還是儒家的典籍,也無論是經濟類的讀本還是政治類的著述,隻要認為和自己所思考的人生、社會諸多問題相關,他都盡可能地去研讀,並於研讀中進行比較、借鑒,然後,再得出自己關於人生、社會問題的結論。這時,他的一些大的著作相繼問世,他的文化大師的地位也因此而確立。
梁漱溟的成功應該給我們以啟示,“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勤奮能為愚笨的人叩開智慧的大門;“笨鳥先飛早入林”,講的就是要比別人多下功夫,就是說勤奮也能使愚笨的人更早地到達理想的彼岸。
品悟人生
在當下,人的智商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人與人之間成敗得失就顯的有較大差別,這當中的緣由,就是在於你是勤還是懶。勤,你就會成功;懶,你將注定會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