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把握時機,踏進幸福的入口(3)(2 / 3)

善於抓住機會的人,在機會來臨時懂得果斷出擊。

弗萊明是藥理學家,1928年他在實驗室用試瓶培養了許多用做實驗的病菌。有一天,他發現其中一個試瓶因為不小心被不明物體侵入,死了一些培養在裏麵的細菌。弗萊明仔細分析這現象,高興異常,終於從中研究出這一不明物體能殺死細菌的原理,從而發明了拯救無數病人的抗生素。

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呢?第一,弗萊明是幸運兒,因為這個結果不是他操縱或者預期的,完全是一種偶然的機遇。第二,如果不是弗萊明,換了別人,可能看不出試瓶裏細菌死了的變化,不懂其含義,也就把握不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第三,如果弗萊明腦子簡單,他也許就會把那個試瓶丟掉,換一個新的。幸虧他敏感,沒有丟掉,這才抓住了這一機會。這就告訴我們,抓住機會,要靠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敏捷的行動力,否則,就會失之交臂。

其實,在生活有很多這樣在機會麵前不敢主動出擊,從而與機會失之交臂的事情。

春節期間,買回家的火車票是最難的事情。有時候,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要提前很多天,冒著嚴寒在車站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

張清一年春節,為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張清幾乎半夜就起床到車站,排了800米的長隊,等了五六個小時才買到票。後來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留在北京過年。

因此,張清隻好又拿著火車票到車站去退票。到售票大廳後,張清開始一排一排地叫賣火車票:“誰需要到成都的火車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答理張清,可能以為張清是個車票販子,或者是賣假票的。人們焦急地排著隊。當張清走到另一排的時候,有個中年女人看了一眼我手中的票,識別了一下:是真的。

“多少錢?”她問。

“票麵上寫的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張清答。

女人似乎覺得不太可能,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好事。她看了一眼票,又看了一眼張清,似乎在鑒別張清是個什麼人。

張清知道她在想什麼,就說:“你要不要?不要算了!”

心想,這年頭,要票的人多著呢!

她用猶豫不定的眼神看著張清手中的票。看她的樣子,想要,但又不確定。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一分鍾,張清再次問她到底要不要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學生聞訊而來。什麼也沒說,先從中年女人手上奪過票,然後果斷地問張清:

“多少錢?”

這個時候,女人急了,連拉張清的衣服:“喂!我要!”年輕學生拉著我就往外走,邊走邊掏錢。

最後,票當然賣給了那個年輕學生,女人在後麵怎麼追也沒有用。她曾經有過機會,但機會沒有等她。

這個事例充分說明了人生中處處有機會,隻是我們沒有珍惜。我們常常以為機會有的是,在機會麵前不懂得主動出擊,殊不知,就在猶豫、等待、推脫中,它卻已悄悄溜走。

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會這樣呢?有些朋友,我們以為有很多機會相見,所以總找借口推脫一些見麵機會,想見的時候已經沒了機會;有些話,本來有很多機會說,卻總想著以後再說,要說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有些事,本來有很多機會做的,卻一天一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卻發現沒機會了;有些情,溫暖了你很多年,你一直想報答,卻總是難以開始,等想報答的時候,它已經消失了。

品悟人生

在我們的生命中,很多機會都隻有一次,失去了它,你便失去了一種生活;得到它,你的命運或許就會從此得到改變。

拖延就一定會失去機遇

拖延是自己欺騙自己;拖延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拖延是拒絕成功;拖延是做事的大敵。

在一生中,我們總有種種的憧憬,種種的理想,種種的計劃。假使我們能夠將一切的憧憬都抓住,將一切的理想都實現,將一切的計劃都執行,那我們在事業上的成就,真不知要怎樣的宏大,我們的生命,真不知要怎樣的偉大。然而我們往往是有憧憬不能抓住,有理想不能實現,有計劃不去執行,終於坐視種種憧憬、理想、計劃的幻滅和消逝。

在興趣濃厚、熱情高漲的時候做一件事,與在興趣、熱情消失了以後做一件事,它的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多少!在興趣、熱情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興趣、熱情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