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會認為,明天就會得到幸福,可是,當自己任何時候環顧四周的時候,總會覺得幸福依舊沒有來。其實,幸福就在當下,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絕不在過去或者未來。
數數自己擁有的幸福
從前,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談論什麼是幸福。
窮人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窮人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輕蔑地說:“這怎麼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
後來,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
炎熱的夏天,汗流浹背的乞丐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他:“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此時你手中的這碗水。”
不要去感歎你失去或未得到的,而應該珍惜你還擁有的。
叔本華曾告誡讀者:“我們很少想到自己擁有什麼,卻總是想著自己缺少什麼。”這常是情緒失控的重要原因。
人們常說,“惜福的觀念是我們社會最需要培育的。”“人在福中不知福”,比如到醫院看望病人,看到許多病人正在為活著的權利奮鬥,那時我就會覺得健康如此可貴。有的人直到不幸的事情發生,才意識到過去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無疑,在不幸降臨之前,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幸福,但卻不知道,事實上我們一直擁有幸福。幸福,往往是身受時不知,失掉後方覺可惜。
李·索克博士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提起他母親在俄國長大的經曆:她小時候,為躲避哥薩克人的騷擾,背井離鄉。她們的村莊被燒成了平地,她藏在水溝裏才撿回一條命。最後,她擠在輪船的底艙裏,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
索克寫道:即使在我母親結婚生子後,她仍然每天為果腹而奔忙。但母親總要我們多多想想“我們有什麼”,而不要想“我們缺什麼”。她告訴我們,在逆境中可以培養對“美”的欣賞力。因為美無處不在,即使在最簡樸的生活裏也不例外。
她執著地傳授給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天真的很黑的時候,星星就會出現!
“不為自己沒有的悲傷而活,要為自己擁有的歡樂而活。”在你沮喪的時候,試著想想:你有沒有四肢與眼睛可用;有沒有關心你的父母或伴侶;有沒有愛你並且需要你的孩子;有沒有對你未來的期待——一個假期,還是一個聚會;有沒有一本想看的好書,還是一個想觀賞的電視節目……
把你擁有的所有美好事物都寫下來。然後在腦子裏設想這些事物一樣一樣都被剝奪了,那時你的生活會變得怎樣。等你充分體會到了那種失落空虛的感覺,再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把這些寶貝還給自己,這時你一定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好多了。
“數數你擁有的幸福”,能讓你的心情飛揚起來。
品悟人生
在不幸降臨之前,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求幸福,但卻不知道,事實上我們一直擁有幸福。
自己掌管當下的心情
著名專欄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位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著臉不予理睬。“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問。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裏。
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快樂鑰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快樂鑰匙又被塞在老板手裏。
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這把快樂鑰匙又被兒媳竊去了。
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那位老板服務態度惡劣,把我氣炸了!”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製自己的心情。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便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對現有的境況無能為力,似乎隻能從抱怨與憤怒中尋找平衡。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信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此時我們就把一個重大的責任推給周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們快樂。我們好像願意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隻能可憐地任人擺布。但一個成熟的人能夠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的情緒穩定,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你的快樂鑰匙在哪裏?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有多少回憶,就有多少向往;有多少向往,就有多少遺憾。遺憾,是性情的表達方式。在回憶城裏,有太多的故事,或催人淚下,或驚心動魄,或悲傷,或憂愁,或興奮,或惆悵,或矛盾……在於堅的《人間筆記》裏有這樣一句話:“在城市裏麵,你無法看清它,因為你隻能看到高樓的牆壁。而到了城市的外麵,那就一覽無餘了,你可以準確地瞄準任何一個建築物。”是的,常常閉上眼睛,重溫回憶城裏的故事,依然能感受到當時的那種溫馨,然而也隻是感受而已。而從回憶城裏走出來,看看那裏的故事,很多當時不明白的都想通了,也有很多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情感、思想都凸顯出來,而這些無不帶給你心靈的震撼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