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2 / 2)

4、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經營的效果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經營,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與創新。要保持傳統,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發展傳統。傳承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鏈,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遺產得以存在、延續與發展的必要機製。然而,從曆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傳承並不意味著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味性、原生態。因為在現代生活中,作為文化資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隻有實現了資本的物態轉換,在當代背景下有效發展,才能延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價值與身份,並有效拓展自身的作用空間。隻有創新,才能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才能永葆生機,靜態的保存方式無法體現它的文化內涵,最終隻會讓它在無聲無息中消亡。通過開發再利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實現管理、開發、保護一體化,將會極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避免遭到破壞。

5、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途徑

在國際上,文化遺產管理單位通行的定位是兼具經營功能並負有經營責任的“非營利性機構”,它們借助遺產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與精神服務。遺產資源由統一的國家機構管理,遺產保護、管理經費的主要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資助。其中,社會資助是獲得更多的資金保障的有效渠道。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減輕財政負擔,能為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尋找生存價值,使其走出生存困境,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獲得反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國外由於市場經濟比較成熟,法律法規比較健全,任何單位、個人隻有產出滿足一定市場需求的合法商品,才能獲得一定的合法經濟收益。在市場上,遺產管理單位能提供、允許提供的商品就是服務,高檔次的文化服務,依靠其服務情況,特別是傳播教育功能的開發和實踐將直接關係到社會的資助力度,因此國外的遺產單位很注重遺產的營銷。與傳統的商業營銷不同,文化遺產營銷以“文化價值”為導向而非單純的盈利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特質,其曆史傳承價值與科學認識價值是該民族的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一旦轉化為文化產品,必將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最終走向“以文養文、以文興文”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有利於形成新的行業及衍生產品,延長產業鏈,使第三產業比重得到提高。我國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產業化之路是一種必然趨勢。市場需求成為發揚傳統文化的前提和動力。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產業化規模後,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共贏。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是轉變思維,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傳統的藝術瑰寶,更是一種具有經濟特點、可轉化為產品的潛在資源,通過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經濟形式,達到相當規模、規格統一、資源整合、產生利潤的過程。

6、結束語

總之,我們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並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合理的規劃,並進行產業化經營,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