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邊牆外的“生苗”
明清王朝統治者把“邊牆”內的納入戶籍,受地方官吏直接管轄,遭受封建國家稅賦和徭役的苗族居民稱為“熟苗”。“邊牆”外的,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府不能直接進行統治和剝削,仍然處在自立自主狀態的苗族居民稱為“生苗”。
“生苗”“熟苗”的劃分,不是苗族的分類,而是明清統治者分化瓦解苗族和維係對苗族統治的一種手段,“生苗”“熟苗”隻是一個相對的區位、概念,不存在支係、種類問題。“生苗”區的苗民與其它地區的苗民的生活習俗比較,差異不大,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共同的民族傳統。地處“生苗”區中心的臘爾山苗男裝以皂黑色為主,青壯年多為對襟,老年多為滿襟。短衣窄袖,褲大而短,僅蔽膝,小腿部心特別的布纏裹,叫裹腳。腰以特製腰帶束之,頭上往往戴有青色頭帕,一身短打,顯得精巧幹練,這大概與其險惡的生活環境有直接關係。女服則五彩斑斕,胸前、背部、袖端、褲腳均繡有精美的花邊。平時喜戴工藝精美的銀飾,有鳳冠、蘇山、勁圈、胸鏈、針筒、手圈、耳環、戒子等。苗女出門,足登繡花鞋,身著鮮麗衣,銀光閃爍,鮮豔美觀。
“趕邊邊場”唱苗歌是“生苗”區婚姻習俗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過“趕邊邊場”,唱苗歌識朋友、會戀人。“趕邊邊場”的全程,妙趣橫生、回腸蕩氣,既表現了苗族的曠放,也表現了苗族的含蓄。苗歌的表情達意多是采用*興手法,絕無淫穢粗俗詞句。同姓通婚在臘爾山苗區是絕對不允許的,偶爾有叛經離道者便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全族人共誅之。
“生苗”偏避、荒遠。境內大河湍急,奇峰高俊,山路崎嶇。惡劣的生活環境和封建統治者的瘋狂鎮壓,養成了苗民的頑強、堅韌、豪邁、倔強的民族個性,明清統治者希企通過一道“邊牆”來撲滅苗民起義之火,然而這“火”非但不滅反而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