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德國留學教育概況
德國麵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改革
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人的創造力和智慧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對此,德國將改革教育製度,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重要位置。名為“教育論壇”?的教育製度改革大討論在德國已延續了一年,15日在柏林閉幕的“知識創造未來”大會把這場討論推向了高潮。
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在大會上提出了一係列問題:麵對未來的“知識社會”,今天的孩子與青年該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技能?應該怎樣去學習?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應該怎樣使最多的人受益?教師們又應該學些什麼?家庭和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這些問題恰恰是德國官方和民間在這場麵向知識經濟的教育改革討論中思考的方向。
德國的教育體係有過輝煌的曆史:萊比錫大學、洪堡大學、慕尼黑大學等曆史悠久的學府享譽歐洲,培養出了世界級的科學家;它獨特的“雙軌製”職業培訓製度曾培養出50至70年代“經濟起飛”的中堅力量;它的普遍義務教育製度曾保證了84%的公民有中學以上的文憑。
但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科技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知識的全球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專業越分越細,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全球化浪潮要求人們的知識結構更加國際化。麵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德國的教育製度卻顯得老邁不堪,所提供的人才在質和量上都難以符合社會的需求。
統計數據顯示,有9%的德國青少年中學輟學;15%的青年沒有任何職業教育證書;近年來,每年大學畢業生的總數幾乎與60年代時一樣,其中信息科學專業的大學生輟學率高達60%,數學專業是70%;在沒有職業教育文憑的人中隻有9%在工作崗位接受繼續教育,而接受過職業高校以上教育的勞動力中這一比例隻有4.5%。
僅以信息技術領域為例,德國信息技術產業將在5年內創造3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但預計其中7萬個專業職位將無人應聘,以至於政府在今年通過“高技術綠卡”政策,以優厚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首次從東歐和亞洲國家引進2萬名信息技術人才,這與社會上超過400萬的失業大軍形成鮮明對比。
有關專家預計,信息技術領域的人才短缺隻是一個前奏,隨著德國在基因技術、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高技術專業人才的缺口會越來越大,而無需特殊技能的普通工作崗位卻將削減250萬個。
因此,德國政府和民間都認識到,純粹依靠增加教育經費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對德國的教育體製從根本上動“?大手術”。由政府發起的“教育論壇”從1999年開始對教育體製改革進行了廣泛討論。
這場討論的主題有五個:“未來教育的質量標準”,?“確保機會均等”,“國際水平的質量”,“終生學習”和“新的教學文化”。它按照初步討論、專家彙總、工作組會議、全體會議、建議評估和社會公開辯論的決策程序,將在2001年形成決議案提交政府和議會。
為期兩天的“知識創造未來”大會就是這場討論的第一次全會,上千名參與者中既有總統和其他官員,也有教育專家、著名科學家、大公司代表、工會和學生組織代表、教會代表,可以說是一場“全民討論”。
德國總統勞提出,新教育體製要達到兩大目標,一是傳授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知識和技能,二是防止未來社會出現“知識分化”和“知識不平等”。教育和科研部長布爾曼說,教育體製改革是要把德國變成一個“不斷學習的組織”,全麵提高德國人的素質,包括專業知識、創造力、團隊工作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社會責任心和接受外國文化的能力。
如何達到這些目標呢?這場討論中已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成功的範例。在“知識創造未來”會場外就舉辦了一場小型展覽會,來自德國各地的學校、職業培訓組織、出版公司等介紹了自己在教學思想、手段和教材等方麵的革新。與會的教育專家指出,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應該改變,要重點培養學生自己終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要更廣泛地將多媒體和因特網等新技術應用於教育和職業培訓;電腦和因特網應該與教科書和黑板一樣重要;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科技知識,等等。
德國教育和科研部長布爾曼在評價“教育論壇”的大討論和“知識創造未來”會議的意義時指出,在未來“知識社會”中教育將扮演關鍵的角色,“個人與社會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夠傳授多少明天所需的知識”。
德國的成人教育
德國的成人教育屬於繼續教育的範圍,它被列為繼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後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全德國每年有一千多萬人利用各種機會參加進修,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參加各種訓練班、講座和研討會的人數明顯增長。為此,德國各級政府、教會、工會、政黨及經濟組織設立了許多進修學習的機構。
職業性和非職業性成人教育
與中國的成人教育相似,德國的成人教育包括職業性成人教育和非職業性成人教育。職業性成人教育包括職業繼續教育和轉業教育。職業繼續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技能或晉升職務;轉業教育則是為了改換行業而進行的職業培訓。
非職業性成人教育有普通教育和政治教育兩種。普通教育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普通文化教育,而是側重生活知識和社會知識及興趣愛好的教育,如衛生保健、家政、護理、文學藝術、音樂繪畫等;政治教育則是指為了提高工人的政治熱情,對其進行社會和政治方麵的教育,如國家政體、議會選舉、政黨、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
主辦機構
德國成人教育機構按照主辦者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企業或企業聯合會舉辦的成人教育機構。在德國,絕大多數大型企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培訓中心,企業是職業進修的最重要的承辦者,每年平均每三名企業職工中就有一人參加進修或聽講座。企業每年為進修的投資超過344億馬克,包括在參加進修期間照付的工資。企業聯合會(例如工商業聯合會、手工業同業公會和農業主協會)提供各種跨企業的職業適應和晉升的進修,並組織得到承認的結業考試。
第二類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大學主辦的成人教育機構。為了滿足接受初級職業教育的人有機會進入高等職業教育,各地政府建立了全日製職業學校和業餘大學,吸收完成了初級職業教育的學生。他們通過這裏的學習,可以獲得中級職業教育和中等教育畢業雙重資格,取得這種雙重資格的人可以升入高等專科學校,進入高等教育。另外,各州政府和殘疾人協會除了開設正規的殘疾人學校外,還專門開設殘疾人職業培訓中心,使殘疾人掌握最新的技術,以便於他們找到合適的工作。
第三類是教會舉辦的成人教育機構。德國的教會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成人教育方麵則更為突出,且不說各地教會平時在教堂對教徒的宣傳教育,僅是教會專門舉辦的有關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等方麵的講座每年就多達二三十萬次,參加聽講的人也多達1000多萬人次。
此外,還有私人的函授機構通過訓練班提供不受時間和地點限製的普通和職業領域裏(特別是經濟和銷售實踐)的進修機會。圖書館、博物館、社會文化中心、自建小組、公民倡議活動、書店和其他機構等也提供眾多的學習和進修的機會。公法的廣播電視台和電台以講座的方式和業餘大學密切合作,進修計劃通過廣播進入千家萬戶。
德國的高等教育體係
德國大學曆史悠久,學術性強。最古老的高等學校—海德堡大學建於1386年。已度過500周年校慶的大學還有曆史悠久的萊比錫大學(建於1409年)和羅斯托克大學(建於1419年)。
全國的高等學校除幾所私立的(它們主要是教會辦的)和聯邦國防軍大學及聯邦行政專科大學外,其餘都是各州享有自治權的州立教育機構。高等學校實行自我管理,並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製定各自的校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各州的主管部門對其具有監察權。此外,因為學校經費的一半以上來自聯邦政府,所以學校的日常開支和投資也需經學校所在的州議會批準。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現有高等學校300餘所,其中綜合大學82所,高等專科學校136所,藝術、音樂院校46所。學生注冊總人數約190萬,其中外國學生13萬5千人,新生22萬人。設專業400餘個。德國大學用德語授課,某些學校的部分國際性專業用英語授課。
學校種類
德國高校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 大學(Universit?t):包括大學(Uni)、理工大學(TU)、師範大學/學院(PU/PH)及高等綜合學校(GH)等。設有工、理、文、法、神、醫、農、森林、經濟、社會學等學科。專業齊全,教學與科研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