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從保加利亞回國後,胡寶善被分配到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書,“文革”期間學院解散,他又來到海政歌舞團,直到退休。喝過“洋墨水”的胡寶善,敬重好學、善思的兄長;胡鬆華得益於蒙、藏、回、朝鮮等民族歌唱家的發聲技巧和行腔韻味,也深深影響著胡寶善的藝術和審美。兩兄弟曾多次聯袂舉辦獨唱、重唱音樂會,如上世紀80年代初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邀請同赴新疆舉行兄弟獨唱音樂會,獲得廣泛好評。
胡鬆華的代表作是1964年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作詞編曲及首唱的《讚歌》,成名曲是上世紀50年代自編自唱的《森吉德瑪》、《豐收之歌》。胡鬆華擅長演唱多民族歌曲,還曾應中央歌劇院邀請主演大型歌劇《阿依古麗》,飾演男主角阿斯哈爾。此外,他還為中國首部音樂故事影片《阿詩瑪》錄唱了“阿黑”的全部歌曲,為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音樂故事片《神奇的綠寶石》錄唱了男主人達戈全部唱段,還為《雷鋒》、《祖國啊,母親》、《但願人長久》、《啊,搖籃》等20餘部影片錄歌。1980年創演了《胡鬆華、張曼茹獨唱獨舞晚會》。上世紀90年代,他籌資錄製並推出了電視音樂藝術巨片《長歌萬裏情》,用年過花甲的歌喉重新精錄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其中八成以上歌曲是他自己的心血之作。2001年秋,中央電視台為胡鬆華舉辦了《祖國讚歌》個人專場音樂會……
談到自己那首家喻戶曉的成名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胡寶善回憶說:“在樣板戲一統天下的1973年,《我愛這藍色的海洋》如同一泓甘泉‘劃開’了荒漠。1971年,周總理曾要求三軍文藝戰士把歌舞搞上去。當時我們正在排一台晚會,準備迎接金日成首相和西哈努克親王。總理看完晚會後說:‘同誌們哪,大海也有平靜的時候呀!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唱點抒情的歌曲呢?’總理的話對我的啟發非常大,不久我們出海拉練,當時風浪很大,軍艦在很有規律的節奏中行駛。我馬上產生了用圓舞曲寫這首歌的念頭,表現海軍戰士在艱苦生活中的樂觀主義精神。當我在激情之下很快完成了創作、第一次演唱這首歌時,沒想到會引起廣大指戰員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很快就廣為傳唱。”2011年,76歲的胡寶善出版了第一張CD專輯,他說:“黨的90大壽,總要給母親送個禮物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沒有我胡寶善的今天。”這張專輯收錄了他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演唱的24首中外歌曲,為了精益求精,胡寶善老師有時淩晨3、4點鍾就起來整理錄音資料。同年,胡寶善還登上國家大劇院和民族宮大劇院舞台,在中國文聯慶祝建黨90周年、海政歌舞團建團60周年等重大慶典演出中一展歌喉。
胡鬆華比胡寶善大四歲,不久前在侄子胡軍為父親胡寶善和母親王亦滿舉辦的金婚紀念家宴上,胡鬆華飽蘸濃情書就“金婚風雨情”五個大字,為弟弟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老哥倆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永唱生活讚歌,心如藍色海洋”可謂兄弟倆的共同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