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澳大利亞讀MBA
★以上是幾個當前MBA課程發展的大趨勢,是對批評者的一個回應。可以預見,今後MBA課程會更趨向實用化,嚴謹化和合理化的道路發展。
★要想申請獎學金,成績在600分以上便可能獲得。但在某些研究生院,500分以上也可望能申請得到獎學金。
★留學選校應量力而行
★澳洲的大眾交通工具包括火車、公車、飛機,有些都市還有電車和渡輪。
MBA的學習則要確定好院校,好的教學條件及高質量的教學才會不虛此“學”。
第一步了解MBA
★以上是幾個當前MBA課程發展的大趨勢,是對批評者的一個回應。可以預見,今後MBA課程會更趨向實用化,嚴謹化和合理化的道路發展。
★MBA的就讀方式無非是parttime(P班)和fulltime(F班),以何種方式就讀首先是考生本人決定的。但各MBA招生學校條件不同,如果沒有fulltime班,就隻能讀parttime班。考生在報考前首先要了解所報考學校能夠提供的就讀方式。一般地看這兩者學費一樣,錄取線一般也一樣。
★中國MBA的水平如何?
★澳大利亞商學院的MBA,以其具有獨特的國際視野和亞太地區專業特色見長,課程範圍從經濟到資訊科技,以至海事及航空管理,不一而足。大部分商學院的學生均可選擇攻讀一般性的管理學位或專業學位。
MBA是近幾年才興起的,許多人似乎還不太清楚MBA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的課程如保設置,它的就讀有哪些方式,教學又有哪些方式,怎樣讀MBA?都需要進一步的了解。
1.什麼是MBA?
MBA是英文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的縮寫,中文叫工商管理碩士。
MBA誕生於美國。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努力,它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優秀工商管理人才,創造了美國經濟發展的神話和奇跡。MBA被譽為“天之驕子”和“管理精英”,成為企業界乃至社會敬重和羨慕的特殊人物,甚至在公眾心目中被視為“商界英雄”。據統計,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等高層主管,絕大多數都是MBA。這一驚人的事實,是對MBA教育的成功業績的最好說明。MBA意味著超群的能力、膽識、品德;代表著財富、地位、權力、榮譽;預示著希望、成功和輝煌。
七十與八十年代,可說是世界各國MBA的黃金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上處於好景,企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特別是來自著名大學的商學院畢業生,MBA學位於是形成供不應求的現象。由於學生對MBA趨之若騖,世界各地知名與不知名的院校,紛紛設立了MBA課程,在美國,MBA課程更是數不勝數,形成了泛濫的情況的出現。平心而論,限於師資、圖書設備以及學生本身的學術根基薄弱等因素,某些院校的MBA課程,質素上確是有問題。八十年代後期為MBA的高峰期,到1991年,修讀MBA課程的學生開始略有下跌。其後若幹院校對MBA課程進行革新,1993年開始報讀人數又再回升。
對外國(尤其是美國)MBA課程的批評,過去一直都有,但近年特別嚴曆。有的批評來自商界主管人士,有的則是商學院任教的學者。批評的焦點是各院校培養出來的MBA人才不能滿足商界的要求。簡單來說,商界所需要的企管人才要具備以下才能:具有領導技巧,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與人溝通,以及具有團隊的合作精神。
在學者當中,近年批評最激烈的首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管理學著名的閔議伯教授(HenryMintzberg)。閔氏認為:“MBA課程訓練出來的畢業生猶如雇傭兵,除了少數的例外,他們對任何行業或企業都沒有承諾感。這些MBA課程創造了一套錯誤的企業價值觀。“閔氏對著名的哈佛商學院”純“案例教學法的批評尤為猛烈,認為案例方法隻訓練人們對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事務妄加發言(見“MBANewsletter”,1993年11月)。此外,亦有批評者認為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強調個人表現,不重視團隊工作(teamwork),其強調評分法(每班低成績的學生須占百分之十)助長的個人競爭而不是團隊合作,因而導致企業不良的後果(見“BusinessWeek”,1993年7月19日)。
除上述外,其他對管理教育的批評(包括MBA與BBA)尚有下列數項:課程的割裂性,畢業生溝通技巧差,以及缺乏商業首先等。
針對有關批評,各著名商學院進行了反思,並對MBA課程進行了一係列的革新:
(1)按綜合性(integration)原則設計了MBA課程,不是按職能(function)獨立分科講授。
其中卓有成效的有美國的Babson學院等,印第安納大學商學院亦進行課程重整與綜合,減少重複的地方,使教材更合邏輯性。據有關資料透露,哈佛大學商學院把MBA第一年的十一門必修課程濃縮為四門綜合性課程(見“MBANewsletter”,1993年11月)。明尼蘇達大學亦於1993年9月開始把MBA課程綜合化,並分為三個“核心”:基礎核心(FoundationCore)、職能核心(FunctionalCore)和領導才能核心(LeadershipCore)。
(2)重視團隊合作精神:
建立團隊文化已成為各MBA課程的一個主流思想。印第安納大學要求學生分組,在課室內外均進行合作。哈佛大學亦對一年級MBA的teamproject增加25%,並規定隊合作的研究計劃應達到一個最低數目。此外亦改變學科的評分會,減少目前學生的劇烈競爭狀況。
(3)重視學生的“軟性”技巧(“soft”skills)訓練。
美國若幹大學已在精心設計一些有關課程(特別是行為科學學科方麵),並進行試驗,例如透過學期研究計劃,課堂報告,人際活動等方法,對領導才能的軟性技巧進行訓練。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亦要求新入學的二年製全日學生參加一項“外展訓練學校”開設的課程,為期一周,訓練學生的毅力、領導才能與團隊精神,效果顯著。
(4)重視商業道德的訓練:
重視商業道德是世界各地MBA課程的一大趨勢。法國ISA的MBA課程甚至采用一套新穎的方法,把學生送到阿爾卑斯山的一間寺院進行道德訓練。該校不認為在一些MBA課程加上道德觀念的探討就能使學生變得更有商業道德。
(5)重視溝通技巧的訓練:
美國達特茅斯大學Tuck商學院及紐約大學均聘有專責教授負責管理溝通技巧的講授。
(6)課程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美國各商學院在負責審訂質素的機構AACSB的指引下已紛紛把各課程變得更為國際性、全球化,這趨勢在八十年代中已開始。目前享譽正隆的大學商學院(LBS)與法國的INSEAD,不論在課程上或學生的組成上均以國際性作標榜。
以上是幾個當前MBA課程發展的大趨勢,是對批評者的一個回應。可以預見,今後MBA課程會更趨向實用化,嚴謹化和合理化的道路發展。2.什麼是EMBA
EMBA英文全稱為EXECUTIVE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直譯為高級管理人員MBA。它是由芝加哥大學管理學院首創。讀EMBA的學員一般由公司推薦,利用業餘時間集中上課,課程內容廣泛,理論與實踐平衡。其實質是一種具有學位的在職培訓,它對升至公司中上級而又無MBA學位的管理人員很有意義。
在國外,如要就讀MBA需參加GMAT入學考試。但就讀EMBA隻有71%的學校要求GMAT成績,平均過線分數為530分,而海外學生隻需要托福550分成績即可。但這並不是說,EMBA入學非常容易,學校更看中的是學員的工作經驗、工作能力、專家的推薦信和麵試結果。
就讀EMBA的學生要求必須有工作經驗,他們很多人能得到公司的資助。在美國,讀EMBA學員來自各類公司,如製造部門、金融部門、貿易部門、政府部門,加拿大讀EMBA的學員來自政府部門的較多。他們的平均入學年齡為38歲,96%的人取得大學學士學位,一般具有10年的管理經驗,年收入為78000美元。有60%的EMBA項目開設國際經營、貿易和金融方麵的課程。還有10%的項目,學校會組織學生就某一國際問題專門到國外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有些學院設立知名人士係列講座,請成功的企業家、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給學員演講並和學員交流。
在國外,繼續深造被看做是一項投資,讀EMBA的學員希望兩年幾萬美金的投資,學成之後能夠得到回報應該是不成問題。具有EMBA學習背景,又有很多年工作經驗的人,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目前,各學校學費標準差別很大,平均每人每年學費為11000美金,著名的學校學費高達25000美元。
3.知道MBA的就讀方式
MBA的就讀方式無非是parttime(P班)和fulltime(F班),以何種方式就讀首先是考生本人決定的。但各MBA招生學校條件不同,如果沒有fulltime班,就隻能讀parttime班。考生在報考前首先要了解所報考學校能夠提供的就讀方式。一般地看這兩者學費一樣,錄取線一般也一樣。差別就在:
A.FULLTIME學製兩年,PART-TIME學製三年
B.有些學校對兩種項目要求不同,如北大PARTTIME需要修的學分就比FULLTIME少。
C.上課時間不同。PARTTIME的大部分時間為晚上和周末,而FULLTIME與上大學時的時間安排差不多。
D.有些PARTTIME的學生會到異地去上MBA。比如從天津到北京,從廣州到深圳等。我還認得一個學生從廣州到清華去上學。
E.最主要是機會成本不同。FULLTIME上學,你將放棄工資收入/晉升機會/出國甚至分房子的機會,而PARTTIME便不會。是否能承受3年沒有周末的滋味,一定也要仔細考慮。不過大部分學生第三年都會回公司去寫論文,相對好些。就業機會上應差不多。
從水平和收獲來看:
A.教師。
一般來說PARTTIME和FULLTIME安排的老師是一批人,至少水平上沒有明顯差距。
B.收獲很多是由班裏同學的水平決定的。
首先PARTTIME和FULLTIME在錄取時是統一的,考分水平相同。其次,很多學生讀PARTTIME都是因為現在正有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一般在大城市,見識較多。反而FULLTIME班中,有很多人從小地方考到大城市,由於有充分時間準備,考分較高,水平卻一般。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PARTTIME學生的素質偏高。所以,我看收獲應該也是頗多。但由於PARTTIME的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花在學習上,可能從知識補充的角度上,收獲會少一些。學MBA,知識補充隻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出於各文字住宿條件緊張,很多學校已經不招“脫產生”。就去年情況看,北京地區的北大、人大,武漢的華工、中南財大等均不招“脫產生”。想通過學MBA跳槽者要注意,填誌願前要向各招生單位谘詢清楚。另外,有些大學隻麵對當地招收學生,上海有一些學校就是這樣。
還要找到一家“委培”單位
國內目前的MBA統一都是“委托培養”,這就意昧這必須要有一家單位為你簽訂委托培養協議。當然。培養費由誰出、畢業後的去向如何,這些都是可以變通的。
4.清楚MBA的必修課程
MBA的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大約有13門。它們是:
(1)宏觀經濟學;
(2)會計學;
(3)財務管理;
(4)營銷管理;
(5)生產管理;
(6)係統工程;
(7)企業戰略;
(8)經濟法;
(9)計算機輔助管理;
(10)財政與金融;
(11)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12)應用經濟學;
(13)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5.明白MBA的3種教學方法
MBA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這裏僅選擇案例教學法、模似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進行介紹。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MBA教學重要方法之一。它取材於真實的經營環境,采用相似的組織機構、人員關係和時間,運用同樣的資源約束,競爭壓力、數據和信息,訓練學生的戰略、政策觀點和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
(2)模擬教學法
它是采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所學知識對現實的商業和企業中複雜的信息流和市場變化進行模擬,作出相應的決策,以此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項目教學法
它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項目小組,深入實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習和應用已有的知識,在實踐的第一線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6.讀MBA一定要去美國嗎?
美國MBA教育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但美國並不是中國學生攻讀MBA的唯一選擇。世界各國都有教育水平很高的商學院,而且大部分的錄取條件不像美國商學院那樣苛刻。
美國商學院的學費全世界最高,一流學校的學費多在2萬美元以上;歐洲學校的學費相對較低,最便宜的,約5000美元。
在今年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第一次看到,歐洲一流商學院MBA畢業生的起薪開始接近美國水平,達到84000美元;而亞洲的MBA薪酬水平也接近70000美元。
一流商學院和普通商學院的差別,部分在教師水平上,但因為大多數普通學校的教師也是從名牌大學畢業的,所以差別並不是太大。最關鍵的差別在於學生質量——商學院教學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完成的,而一流商學院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較好,而且往往已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對學校的教學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不過,一流商學院的學生受重視程度反而不如普通商學院。一流商學院的教學重點在“調研”,教師往往把一半的時間放在科研上。而普通商學院都以實際教學為重點——更因為學校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學生繳納的學費,因此,教師教書十分賣力。
同時因為側重點不同,每種MBA排名的結果都不一樣。
倫敦《金融時報》是根據各所學校畢業生3年內的薪酬水平來排定名次的。如果A學校“盛產”投資銀行從業人員,而B學校“盛產”宏觀管理者,從頭3年的薪酬來看,B學校的畢業生當然沒有A學校的畢業生高,能不能據此就說,B學校比不上A學校呢?當然不能這樣說美國《商業周刊》的調查對象則是美國學生,排名依據是學校在美國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知名度,這樣的結果對國際學生來講,並不一定很實用。
排名第一的學校一定比排名第二的好嗎?也不一定。隻要是在“TOP20”之內的,一定都是好的,關鍵要看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