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作者:布小林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係”的戰略任務,要求把發展服務業作為自治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這為全區服務業發展創造了新的更加良好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更加艱巨的任務。
一、發展服務業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一)加快發展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曆程看,發展服務業是現代化進程中推動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金融、研發、設計、物流、商務、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現代產業鏈的高附加值部分主要在服務環節,加工製造環節附加值最低。美國蘋果公司的發展主要靠產品研發、設計和營銷。2010款蘋果手機,每部售價600美元,研發和銷售環節獲利高達360美元,我國加工組裝企業隻獲得6.5美元的“代工費”。我區蒙牛乳業的發展,一是靠產品研發、設計,能夠不斷推出新的產品,保持競爭力。二是靠營銷,樹立了企業品牌,建立了覆蓋各地的銷售網絡。三是靠物流,從原奶收購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主要有專業化的物流支持,2010年蒙牛乳業在物流、營銷環節支付的費用就達50多億元。當前,加快發展服務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經濟轉型、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服務業產值比重平均超過60%,發達國家超過70%,發展中國家平均也超過50%。在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全球500強中,從事服務業的跨國公司超過半數,即使從事製造業的,大都也把重點放在產品研發、設計和營銷上。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我們要掌握發展主動權,就必須重視和加快發展服務業。
近年來,我區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層次較低、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仍然存在。這與服務業發展滯後直接相關。2010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隻有3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隻占服務業總量的37%,缺乏對自主創新和產業鏈延伸的有力引導和支撐。我區發展還麵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約束,服務業以人的智力、體力等非物質投入為主,具有低碳的特點。據測算,服務業萬元GDP平均能耗隻有0.4噸標準煤,僅為工業的三分之一,服務業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可以降低0.75個百分點。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有效途徑。
(二)加快發展服務業是進一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我區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但是我們的城鎮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從世界範圍看,城市經濟由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主導型轉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城市的經濟轉型、功能完善、品位提升,都有賴於服務業的發展。現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不再是工業城市,而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紐約、倫敦、香港等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城市,都以金融等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也有許多工業城市通過發展服務業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如西班牙畢爾巴鄂曾經是歐洲著名的冶金和工業城市,20世紀中葉以後由於礦產資源枯竭而衰落,1997年提出“以文化帶動城市發展”,建設了古根海姆博物館,被稱為“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成為著名旅遊城市。還有一些工業城市如美國的底特律,因為沒有及時轉型而失去原有影響力。我區許多城市盡管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了60%,但主要是以傳統的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為主,金融、研發、設計、物流、商務、信息、旅遊、文化等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較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發展不足,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服務業中心。隻有全麵加快發展服務業,才能有效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宜居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三)加快發展服務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任務是促進就業。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吸納就業能力強”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係的一個基本要求。服務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領域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總人數的比重已經達到75%以上,發展中國家大多在50%以上。根據自治區就業服務局統計,這幾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的60%以上都在服務業領域。隨著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一、二產業領域吸納就業能力減弱,服務業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加快發展服務業有利於將就業壓力轉化為人力優勢,也有利於解決經濟發展中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服務業在一定意義上還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精神文化建設,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可見,發展服務業不是單純服務業一個產業發展的問題,而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我們不僅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必要性,還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服務業的緊迫性。
二、我區發展服務業的基礎和條件
自治區“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服務業 “發展提速、比重提高”,力爭使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就業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達到40%。這一目標充分考慮了自治區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需要。我們不僅有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的基礎和條件,也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基礎和條件。
李克強副總理在去年的服務業發展改革座談會上強調:“中西部地區要轉變隻有工業發展後才能發展服務業的觀念,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應當看到,隨著科技發展,服務業對當地工業依附性減弱,許多服務業可以獨立發展。上世紀90年代,印度的發展水平並不高,卻在全國成功建立了十幾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軟件技術園區,成為全球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這些年,我區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開發地下資源帶動工業發展,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草原文化等地上資源尚未得到很好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和我們獨特的區位優勢,恰恰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重要依托。
比如,在物流業方麵,我區對外毗鄰俄蒙兩國,有19個口岸,進出境貨運量占全國鐵路、公路和航空口岸貨運總量的40%以上。對內毗鄰八省區,是全國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010年全區鐵路營業總裏程達到1.1萬公裏,居全國第一位,公路通車總裏程15.8萬公裏,居全國第8位,發展物流業基礎好、潛力大。“十一五”時期,全區開工建設了78個投資億元以上的物流園區,注冊的物流企業達到1900多戶,物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存在物流企業規模小,專業物流、第三方物流發展相對滯後,農村牧區物流體係薄弱等突出問題,與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國務院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將物流業列入重點支持範圍,提出要把滿洲裏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同時建設一批地區物流中心。今後五年我區還將全麵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和口岸建設,加快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四大基地建設,這將有力促進物流業的發展,也對物流業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