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絕大多數人每天都會自問:“我將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別笑,這個問題並不因為司空見慣而變得毫無意義,相反能夠把人帶入到一種對成就人生的焦渴狀態之中。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都有這樣的同感。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本來想法去成就一生的目標,其實是一種非常艱難的事情。但正因為艱難,這種探索才顯得極有意義。很顯然,你隻有對自己一生的目標設有種種構想並不斷付出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燦爛起來。

下麵讓我們先看一個小故事,以便從中得到啟示:你聽過海耶士·鍾士的事跡嗎?他是1960年跨欄比賽的風雲人物,他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比賽,打破了許多紀錄,真是轟動一時。他順理成章地被選為參加當年在羅馬舉行的奧運會的選手,參加110米跨欄比賽,全世界都認為他能贏得金牌。

但是,出乎意料,他並沒有得到金牌,隻跑了個第三名。這當然是個極大的挫折。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怎麼辦呢?我或許該放棄比賽。”要再過四年才會有奧運會,而且他已經贏得所有其他比賽的跨欄冠軍,何必再受四年更艱苦的訓練?看來惟一合理的出路是退出比賽,開始在事業上尋求發展。

這當然非常合乎邏輯,但是海耶士·鍾士卻不能安於這種想法。“對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他說,“你不能夠事事講求邏輯。”因此他又開始了訓練,一天3小時,一個星期七天。在爾後幾年裏,他又在60碼和70碼跨欄項目創造了一些新紀錄。

1964年2月22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鍾士參加60碼跨欄賽。賽前他曾經宣布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室內比賽。大家的情緒都很緊張,每個人的眼睛都看著他。他贏了,平了自己以前所創的最高紀錄。鍾士跑完,走回跑道上,低頭站了一會兒,答謝觀眾的歡呼。然後17萬名觀眾都起立致敬,鍾士感動得淚下,很多觀眾也流下眼淚來。一個曾經失敗的人仍然繼續堅持下去。他不放棄,而愛他的人們就愛他這一點。

他參加1964年東京奧運會,在110米欄賽中跑出136秒的成績,得了第一名,他終於贏得了金牌。

後來他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擔任業務代表。他自願協助推廣所在城市的體能訓練計劃,他的活動得到了極為了不起的成果。

有一次,他對一群年輕人演說,引誦了加拿大作家塞維斯的詩句:

孜孜不倦會為你贏得勝利,臨陣逃脫不是好漢。

鼓起勇氣,放棄畢竟是太容易,抬頭繼續前進才是難題。

海耶士·鍾士的故事使我想起了歌德的話:“不苟且地堅持下去,嚴厲地驅策自己繼續下去。就是我們之中最微小的人這樣去做,也很少不會達到目標。因為堅持的無聲力量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到沒有人能抗拒的程度。”

當我們欣賞別人成功的故事的時候,可以表現出萬般的讚譽和折服,但輪到自己時,就會失去像故事中主人公那種人格精神——為做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斷挑戰自己的意誌和行動。的確“孜孜不倦會為你贏得勝利”,你應該相信這句話,並不斷地修煉自己,就有可能獲得成功的籌碼。當然,做你想成為的人,還必須從克服自身的弱點開始做起,把自己變成一個修理自己錯誤的智者,才有可能向著成功邁進。

本書正是從正反兩方個方麵去剖析“做你想成為的人”這個命題,內容充實,觀點到位,富有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