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在實踐中升華知識(2)(2 / 2)

依賴的產生同父母過分照顧或過分專製有關。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家長,一切為子女代勞,他們給予子女的都是現成的東西,孩子頭腦中沒有問題,沒有矛盾,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對子女過度專製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剝奪了子女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子女獨立性的發展。

要克服依賴心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2)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也要鍛煉做。正確地評價自己。

(3)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學校中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使我們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增強自己獨立的信心。在家裏,自己該幹的事要自己去幹,如穿衣、洗碗、打掃衛生等,不要什麼都推給爸爸媽媽,做個“小地主”。在學校,除了學習好外,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去幫助他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學生都有依賴心理,也有一些中學生在上學期間勤工儉學,以前以大學生為主,近年來才波及到中學生。今年的暑假,參加打工的學生人數之多,社會涉及麵之廣,都是前幾年所不能比擬的。據粗略統計,近幾年有20%的高中學生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暑假打工,他們有的在校辦工廠進行有償勞動,有的在商店站櫃台當售貨員,有的在劇場或娛樂場所當服務員和管理人員,有的在個體攤主那裏做小學徒,也有的儼然當起了小學生的家庭教師。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這麼多的莘莘學子走出往日依賴心理的呢?

“找點事幹!”大多數中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這樣回答。這的確是學生們最迫切的需求。根據近幾年在中學生中的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每天外出時間在半小時以下,整天待在家裏做作業、看電視、聽音樂、玩遊戲機、讀小說、睡覺……在這樣封閉單調的生活中,絕大多數同學表示:暑假沒有樂趣,生活空虛。由“生活空虛”到“找點事幹”,這不是一個很自然的趨勢嗎?打工,正是調劑暑假生活的一個好辦法。

“看看外麵的世界”,這是打工同學們的又一個回答。當代中學生不了解社會,但渴望了解它,於是便選擇了暑假打工,通過暑假打工,中學生增長了閱曆,學會了待人接物,積累了社會經驗,不再傻做“書呆子”。一個做推銷員的學生說:“打工這些天遇到的陌生人,比以前遇到的全部還要多,從中看到了‘人生百態’而且我從怕陌生到能應付自如了”。

在學習上堅持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生活中堅持自己處理日常事務,這是對現代中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