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在實踐中升華知識(1)(2 / 2)

天文學家張衡,用渾天說來解釋複雜天體運動的現象,為了形象地表明自己的學說,他發明製作了渾天儀、渾象和水轉渾象。此外,為了能夠提前獲知地震的情況,他又發明了地動儀。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偉大數學家祖衝之,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他對公元前100年《周髀經》中“徑一周三”的定論,提出了疑問,為了驗證自己的疑問是否正確,這位偉大的數學家竟然親自動手畫圖計算達半輩子。為求出圓內接正12288邊形的邊長和24576邊形的麵積,就對九位數做上百次的加、減、乘、除、開方等運算。通過長達十年之久的計算,他終於得出了最精確的圓周率,這個數值的發現比歐洲人早1100多年。

從這些名人的例子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道理:中學生要想成為將來有創造力的人才,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實踐可促進知識的掌握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強調了知識的獲取對實踐的依賴性。學生學習知識總是一門一門課程去學,一門一門課程去考。但所學知識在實際中運用卻往往並非如此,哪怕一個小小的實際問題的解決,常常感覺所學的知識都在腦子裏,卻就是不知道怎麼去運用。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強調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於鞏固學生各門功課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有可能使學生做到融會貫通,從而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是一個薄弱環節,而如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主要是應用型人才,平時要善於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知識也必然要運用在實踐中,隻要肯用心去留意,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和生活聯係起來,隻有運用到實踐中,知識才可以變得更靈活,更牢固,抽象的知識才能變得形象具體。

其中生物課就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在學習生物時要堅持把書本知識和實際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生理衛生》中有關人體血液的那章就比較難理解,特別是“血液循環”一節更難理解。人的血液從這裏流進,從那裏流出,這樣進進出出,循環往複,它遵循著什麼樣規律,書上雖然做了詳盡的介紹,但那是抽象的,摸不著、看不見。於是可以用小木盒、小電動機、幹電池、導線、開關、透明的塑料薄片等材料,經過一係列安裝、試製,這樣一部取名為“血液循環演示器”的模型誕生了!電路一通,透明的塑料片在電動機帶動下旋轉,透過事先畫好的血液循環模式圖,這時美妙的圖像出現了:旋轉的花紋仿佛是流動的一股股血液,肺循環、體循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