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海探航”:翅膀下的風(1 / 2)

“教海探航”:翅膀下的風

觀點參考

作者:戈向紅

說起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動,有人說她是精神初戀,我說她是永遠的相約,她不僅給予我們思考的廣闊空間與強大勇氣,更倡導了一種良好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可以說,如果我們是在教育的藍天飛翔,她就是我們翅膀下的風。

在懵懂中相遇

我的第一次“探航”是在2003年,那時還不知“教海探航”為何,學校通知說趕快交一篇文章,我雖然不知道幹什麼用,但還是趕緊去準備了。我這人沒別的優點,就是對待工作特認真,對於任務,隻會說兩個字“好的”。機遇是什麼?我覺得對於青年教師來說,機遇就是:當麵對任務的時候,你說“好的”,然後努力去做。不論是來自哪個層麵的工作任務,隻要接受了就要把它徹徹底底地做好,要把每項任務當作機遇來把握、當成養分來吸收。我就在這樣“又紅又專”的思路下寫出了一篇文章。文章結合新課程的理念,把自己關於教材使用的一些思考整理了一下,文中所舉的課堂教學的做法,都是我平時實實在在的積累。最後論文得了三等獎。

2004年適逢出國培訓,就停筆了。說句實在話,其實也不是因為出國,主要是當時對“教海探航”還是沒有什麼感性的認識,還沒有建立起感情。

2005年“教海探航”頒獎大會在我們學校舉辦,盛會都辦到家門口來了,所以肯定是要參加的。當時因為看到一些課堂,覺得教師上得很累,學生學得不輕鬆,效果也不理想,我的聽課本上記了很多這樣零碎的感覺,想著教師應該找方法從這樣無效、低效的教學活動中逃脫出來。後來正好有所學校請我去指導一節英語課,那位教師上的課問題也蠻多的,把我的積累點燃了,我回來後就把他課上典型的問題用實錄的形式記了下來,還寫上了我的點評,再把我想怎麼上這堂課作為一種解決的思路寫了出來,於是,一篇《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逃脫藝術》就這樣成文了。這次得了二等獎,也算有了一點進步。

在憧憬中追隨

就這樣相遇,然後一路追隨。2006年我因為當時在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學過程最優化》,試圖減少無效勞動和高耗低效的勞動,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努力向教育幸福趨近。用這樣的理論反觀我們的課堂,我覺得有些英語課堂上教師又演又跳,過分熱鬧,教師關注外在形式太多,反而背離了語言學習的本質。在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後,我就擇取了一個角度,從問題出發,把教學中的小問題、聽課時的感受、自己的做法等表達了出來,結果很幸運地獲得了一等獎。

人,都是需要有些夢想的。“教海探航”就是這樣為有夢想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舞台,她不會因為你是久經沙場的老教師而對你倍加青睞,也不會因為你初出茅廬而對你有所輕視,她隻是告訴你:好文章必須是做出來的。她鼓勵我們帶著問題意識去做,從教學中的一個個問題出發,堅持做自己的小課題研究,把所思、所想、所做一一記錄下來,達到科研和課堂的相互催生,而且,帶著科研意識的耕耘,也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一種仰視課題、仰視論文的困境。說實話,我也是從仰視“課題”“論文”這樣的詞彙,漸漸才意識到“課題就是我自己的實踐”,“論文就是做完了一件事情後的理性總結”,並且逐漸領悟到課題能夠為我所用,做課題研究能夠讓課堂更有效。

2007年,又一次與“教海探航”相約,我結合閱讀《有效教學方法》這本書的體會,審視自己與有效課堂靠近的過程,形成了一篇文章,再次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