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放空間中創造學習信息
視點
作者:張菊榮
最近,我自說自話地給“課堂”下了一個定義:課堂是什麼?課堂是創造學習信息的地方。——後來想想這個定義不是很嚴密,因為創造學習信息的地方,肯定不止課堂一處;但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課堂必須是創造學習信息的地方,而且,我們對這麼重要的一個問題還嚴重忽視。
根據我們的教學習慣,我們不但不重視課堂信息,而且非常害怕它,怕它太豐富,怕太豐富了我們受不了,學生會亂。殊不知,好的課堂,必定是信息紛呈的。我們學校有一位徐老師,在經曆了一次課堂研究之後,對此深有感觸,之前,她十分擔心在課堂練習中學生會出這樣那樣的錯誤;之後,她發現,學生沒有錯誤,那才叫沒有辦法教,學生有錯誤了,特別是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錯誤,教學才會充滿契機。徐老師上的是《用字母表示數》,她改進後的教學是充分“放開”的,當然,“放開”之後的學習信息是豐富多彩的:怎樣用字母表示數,學生有各種方法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但每一種學習中都包含不同的思維方法。徐老師的教學就依據這些“學習信息”而展開,課堂生動,學習深刻,不是簡單的“告知”,更不是浮光掠影。她開玩笑地說:現在就怕學生一下子都做對。——這當然有些玩笑的成分,但非常生動地表達了她對於課堂信息的態度:由“害怕”到歡迎。
在一個好的課堂中,師生們在一起創造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不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而是在過程中完成的。而在這過程中,錯誤的信息,特殊的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這些信息在課堂上會被用來思考、用來討論,成為促進學習的資源——這樣的課堂簡直就是信息激蕩的世界。
但是,課堂的現狀並不如此。我們通常看到的課堂,信息是非常單調的:首先,這種單調表現在結果上,千篇一律式的信息是“標準答案式教學”的產物,語文教師為了把學生的答案引到自己教案設計的板書上來常常會絞盡腦汁,於是學生僅僅被告訴了知識的結果,卻沒有經曆學習知識的過程;第二,表現在過程中,教師生怕學生走錯路,緊緊跟在後麵,稍一走岔就糾正,過程中能夠生發的信息就少之又少;第三,表現在信息的質量上,課堂教學中,師生常常“短兵相接”,頻繁而簡短的“師—生—師—生—師”的假性對話造成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創造信息,至多是在逼仄的學習空間中勉強地逼出些微信息來,而這樣的信息,又不可能完整地反映學習狀況,至多是些“信息碎片”。
造成課堂信息單調的罪魁禍首,乃是學習空間的逼仄。我們總是把學習空間設計得非常逼仄,我們總是不放心學生的“大問題”學習、長時間學習、完整性學習,總是不舍得“放權”,總是喜歡學生稍有差錯便即刻糾正,而不是將他們的學習信息充分地釋放出來——好像隻有這樣,我們才會踏實,我們才自以為認真。然而,這恰好是對學生學習的粗暴幹擾,學生的學習空間被擠壓殆盡,學生又怎麼可能去創造豐富的學習信息呢?
在開放學習空間之前,徐老師一步一步地跟在學生後麵,她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累,學習信息非常單調;而在她開放學習空間後,教師隻是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教得很從容,隻是在信息創造過程的關鍵處幫助提升與歸納,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信息進行學習,學得有滋有味。——這告訴我們:隻有開放學習空間,課堂才能成為創造信息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