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中的說話藝術
口才是一門學科、一門藝術、一門博大精深不可替代的學問。在人的談判中,誰都希望能談笑風聲,能言善辯。擁有令人羨慕的口才,是一把通往智慧之門的鑰匙。談判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什麼事都可以談判,談判需要口才,掌握良好的口才藝術來達到溝通的目的,從這個意義講,談判就是雙方思維、意誌、力量等通過口才來展示的一場較量。
棉裏藏針策略
通常的談判場合,雙方所擺出的陣容中往往有首席代表和次要代表、前台談判代表之分。一方的主談的回答問題,通常要看一看副談的態度或副談的某種暗示,即使他們想非常迅速地把交易做成,也總是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神態,努力放慢對話的節奏,也就是說,在激烈的談判中要努力尋找緩衝的時間來思考和斟酌,避免倉促中做出不當的決定。
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商貿談判,並非人們想像中日常對話那樣,你問我答,快言快語,口惹懸河,而是千方百計爭取時間充分思考,以妥善方式有節奏地回答談判對方的問題,以免出言不慎而導致不良後果。
在1956年的美蘇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談判中,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自以為比美國總統艾豪威爾聰明,其實,艾森豪威爾正是采取了棉裏藏針的策略。
在談判過程中,不論赫魯曉夫提出什麼問題,美國總統都是表現得似懂非懂,糊糊塗塗,總是先看看他的國務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遞過條子來後,艾森豪威爾才開始慢條斯理地回答問題。當時赫魯曉夫很看不起艾森豪威爾,認為他智力低下,而他自己作為蘇聯領袖,似乎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而無須他人告訴他說些什麼話,所以當場譏諷地問道:“究竟誰是美國的總統?是杜勒斯還是艾森豪威爾?”
其實,是赫魯曉夫錯了,他不了解艾森豪威爾在談判桌上所表現的特點,正是一種棉裏藏針的策略。他這樣做,至少已經充分做到了兩點:即爭取到了思考問題的時間,又獲得了別人的提示啟迪。棉裏藏針,正是一種絕妙的談判策略。
在談判過程中,特別是談判到了緊要關頭,也常常需要故意放慢節奏。如:在回答問題前,提議對方把話再說一遍,把問題解說清楚,預先安排一個打岔的機會,如有客來訪和有電話要接,突然感到口渴要喝茶;或讓對方埋頭閱讀你當場提供的一大堆資料;或者以不知道一些問題為托辭臨時去尋找專家谘詢;臨時替換談判小組成員,以造成談判間歇;不時地休會或者幹脆閉會,用電話或電報向有關領導請示等都是非常奏效的方式。
在這場談判中,從表麵上看起來,赫魯曉夫顯得非常機敏、果斷、博學、經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則艾森豪威爾卻顯得遲鈍猶豫,缺乏果斷的領袖氣概,然而,事實上去正好相反,美國總統是大智若愚,而赫魯曉夫卻是大愚若智,艾森豪威爾在談判中的智慧表現在既能及時獲得助手的揭示忠告,同時又為自己贏得充分的時間思考,避免忙中出亂,急中出錯,赫魯曉夫剛愎自用,貌似智力過人,其實並不高明。
剛柔並濟掌全局
談判是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談判人員若不善於應變,就不能有效地控製局麵,駕馭談判局勢。善於應變,就能使人具有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就能使人遇事不亂,達到預期的目的標。
不論是外交場合的談判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令人難以預料的局麵和出現一些難堪事,如何去對付這種局麵和事件,如何巧妙地把來自對方的難堪事和自我發生的差錯所造成的難堪事處理得好,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談判,處世技巧,在人們的生活中,在許多談判場合下,事情的成敗關鍵往往決定於此。
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在某國唆使下的一股國際反動勢力掀起反華叫囂,企圖破壞萬隆會議和與會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頓時會議陷入一片混亂。周恩來作為代表團團長,麵對這嚴峻的場麵,馬上作出了果斷的應變措施,發表了著名的《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言》提出了“求大同、存小異”的觀點和誠意歡迎各國外交使節親自到中國大陸來看看……。由於整個補充發言充滿了誠意和坦率,使那些受蒙蔽的與會國外交使節終於消釋了重要疑慮,轉敵對情緒為友好態度。當周恩來走下講台時,許多國家的代表擁向周恩來,親切握手,稱其為“會議的明星”、“帶來和平的人物”。
在談判交際場合,會遇上各種各樣的不通情理的人,他們好戲謔作樂,專以挖苦諷刺別人為快。你如果任憑對方戲謔,侮辱,不免顯得笨拙而又無能,但假如回敬的方法不巧、不當,又會有失文明和破壞氣氛。英國大作家蕭伯納年輕時身體很瘦弱,一次宴會上有一個胖得像豬一樣的資本家取笑他說:“蕭伯納先生,一見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在場的人一聽此話,不免為蕭伯納捏一把汗,而蕭柏納卻彬彬有禮地回答道:“我也一樣,一見到先生,就知道了世界上鬧饑荒的原因。”機敏巧妙的反駁,使在場的人敬佩不已。
談判語言的分類
語言是思維的交際工具,在談判中,要將自己的概念、觀點乃至感情,明確無誤地表達並使用,是運用語言得當,相應效應。
談判語言可從多種角度進行分類,除了有聲語言外還包括非口頭表達,非文字的形體語言,即行為語言。每一類語言均有自己特定的用途。談判的要訣即在於將各類語言適時、適地、切題、適應對象、符合目的地加以靈活運用,組合運用,即在不同的條件下,調度、應用相應的語言,方能促進談判目標的實現。
依談判語言表達形式的特點,語言的一般談判,將有以下幾類。
口頭談判語言是最直接、最靈活、運用普遍的談判語言。它在談判中能及時地、較充分地表達出談判者的要求、願望、意圖及目的。談判的正式場合及非正式場合,公開談判與秘密會談,均用口頭語言表達。口頭語言的特點是便於交談,反應速度快。但正因如此,有時不夠嚴謹、規範,所以談判最終要通過書麵語言即協議或合同來完成。
書麵談判語言的運用場合比較多,談判的函件往來,談判過程中形成共識的問題,尚有分歧的問題,重點難點問題,一方不便直接啟齒的問題,需要雙方注意的問題等等,均可運用書麵語言交談。談判結束後研究下一輪談判或形成協義即合同及對協議加以維護、貫徹、執行、監督等,也往往使用書麵語言供雙方研究推敲。書麵談判語言的特點是明晰、準確、規範、嚴謹、無歧義或少歧義,正式感強。但其缺陷則是不便於交談,靈活性差,采用書麵談判語言難以表達情感以外的信息,對於失誤則因已形成正式文字而難以挽回。因此,使用書麵談判語言必須慎重,才能充分發揮其長處。
電信談判語言是現代通訊手段發展的產物,包括電話談判語言和電報、傳真談判語言兩種。電話談判語言一般在需要對正式會談作準備,或作解釋、補充時運用,為談判的非正式場合經常使用的語言之一。它是口頭談判語言的一種間接運用即通過電話傳遞信息。電話談判語言的最大缺陷是導致信息量的損耗,采用電話商談時,對於對方的表情、心理狀態、環境、有無他人在場、通訊設備在技師及可靠性均無法觀察和把握。因此,使用電話交談,談判雙方難以保證全麵、準確地傳遞己方意圖;難以清楚、明晰地把握對方真實意圖;難以觀察環境對通話者的影響;難以絕對避免有關信息的泄露等。因此,隻有在必須溝通而又無法或不便麵對麵交流的情況下,才使用電話談判語言。電報及傳真談判語言往往應用於談判雙方的函件往來,它具有精練便捷,直截了當,保密性好,主要用於處理亟需磋商之事或發送亟需文件,應注意簡明扼要,不模糊,無歧義。
談判中語言的使用
一般人認為,談判是高層次的活動,與普通人無關。其實不然,談判在現代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經商,還是應聘中與老板的談判,都關係到你的成敗。學會使用談判中的語言,對你今後的生活和處事,是特別重要的。
語言能力是每個談判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語言運用能力的大小高低,必然造成傳遞效果上的大相徑庭。
在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所作的意見交換和看法的磋商,更是一個“短兵相接”的過程。這時,信息的輸出和接收,信息內容和信息量的調整,信息承載體即語言形式的變換都急劇而迅速。因此,談判既是一個緊張思維的過程,又是一個要求高度語言運用藝術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言的敘述、辯駁、論證、等功能加以綜合運用,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談判的成敗以及如何在最有利的條件一達到協議,取得圓滿的結果,在很大程序上取決於談判中語言的技巧和藝術。談判中對對方仙心活動、思維動態的探視;對對方真實動機,預定目標的了解;對對方不合理要求,不正確觀點的辯駁;對對方循循誘導、啟發暗示;對自己觀點的闡述,正當利益的維護;對談判中意外情況的處置;對談判走向的控製和引導,都有賴於語言的藝術處理。駕馭語言的能力越強,這些環節就能處理得越好,談判的結果也就地越加理想。
一項談判的成功,應該是雙方達成協議,各有所得,互利互惠。因此,談判各方不管力量怎樣懸殊,實力強弱如何不均,就其關係來說是完全平等的,各方必須互相尊重,融洽友好的氣氛是談判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因此,談判者必須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文明禮貌、適體得當,使談判始終處於一種盡可能的友善氣氛中;出言不遜,惡語傷人,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不滿,往往會給談判造成障礙,甚至導致談判的破裂。談判中語言既要文明禮貌,又不能放棄一定的原則,怎樣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呢?對於一個談判人員來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分利用語言的藝術手段,有經驗的談判者常借助於高超的技巧,富有文采的語言既創造和諧、禮貌的氣氛,又明確地表述自己的主張和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
例如,周恩來在談到中日關係時曾引用了一句中國的熟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既顯得大度不失友好,又明確暗示了中日曆史及未來的原則立場。又如,中美斷交20多年後,尼克鬆總統首次來華訪問,雙方領導人見麵之時,尼克鬆說了一句“我們都是同一星球上的乘客”,巧妙地表明了中美建交具有共同的基礎,短短一句話,成功地創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使雙方心理距離得以縮短。
如何使談判在盡可能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達成雙方能夠接受的協議,關鍵之一就在於談判者能否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把握談判的方向,左右談判的進展,盡管滿足雙方的某些需要是談判的前提,但無論哪方總是希望談判的最後的結果對自己更有利,因此有時各執一詞,相持不下,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談判者必須靈活對待,尋找突破口。從語言角度來說,轉換一下緊張的空氣是有效的手段,采取循循誘導、曲線迂回的方法,使對方沿著我方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引導對方最終接受我方的觀點,做出我方所希望的結論。
談判時,避開對方正常的心理期待,從一個對方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進行突擊,這就非常可能讓對方的思維、判斷脫離預定軌道,等到對方的心理逐漸適應你的思維邏輯,再轉而實施正麵突擊,常常會出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
廣東玻璃廠率代表團與美國歐文斯公司就引進先進的浮法玻璃生產線一事進行談判。雙方在部分引進還是全部引進的問題上陷入分歧,我方部分引進的方案美方無法接受。這時,我方首席代表雖然心急如焚,但還是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聰明直接討論變為於回說服。
“全世界都知道,歐文斯公司的技術是第一流的,設備是第一流的,產品也是第一流的。”我方首席代表轉換了話題,先來了三個“第一流”誠摯而又中肯地稱讚了對方。
“如果歐文斯公司能幫助我廠躍居中國的第一流,那麼中國人民都會感謝你們。”
剛離開的話題,此時,似乎又轉了回來,由於前麵的迂回已解除了對方心理上的對抗,所以對方聽到這些話時,顯得順耳多了。
“美國方麵當然知道,現在,意大利、荷蘭等幾個國家的代表團,正在同我國北方省份的玻璃廠進行引進生產線的談判,如果我們這個談判因一點小事而歸於失敗,那麼,不但是我們廣東玻璃廠、更重要的是歐文斯公司將蒙受巨大的損失,這損失不僅是生意,更多的是聲譽。”
這裏我方代表沒有直接提到談判中的敏感問題,也沒有指責對方缺乏誠意,隻是用“一點小事”來輕描淡寫,目的是衝淡對方對分歧的過度關注;同時,指出萬一談判破裂將給美方造成巨大損失,替對方考慮,這一點,對方無論如何是不能斷然拒絕的。
“目前,我們的確因資金有困難,不能全部引進,這點務必請美國同行理解和原諒,並且希望在我們困難的時候,能伸出援助之手,為我們將來的合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經我方代表的迂回說服,據理力爭,僵局打開了,協議簽訂了,為我國節約了幾百萬美元的外彙。
談判中的迂回和曲線誘導,並不是信口開河,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無論怎麼迂回,都離不開討論的主題,而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誘導中所提及的各種理由,估計是對方沒有考慮過的,或至少是考慮不周全的,這樣,說出來的話才有“信息量”,才會引起對方的注意。迂回進攻應隨時抓住那轉瞬即逝的戰機。在將對方引入一個左右為難的處境之後,主動出擊,這樣才能增強戰鬥力;同時,態度要始終充滿自信,當談判雙方在某個問題上爭執不時,自信加技巧,是勝利的因素。
談判的過程是智力、技能競爭的過程,受到人的思維情緒,談判內容、周圍環境等諸多因素的製約。談判的過程一般說來總是複雜多變的,節外生枝,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是經常的。因此,談判中,特別是開始時,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要使之具有一定的彈性,給自己留下可以進退的空間。
談判中,委婉、禮貌、否而不決,允而不定的圓滑的表達方式稱之為模糊語言,亦可稱外交語言。
有些場合,會出現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或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就可以用模糊語言來避其鋒芒,作出彈性的回答,以爭取時間作必要的研究和製訂對策。在國際交往中,客人友好地邀請主人去客國訪問,主方按禮節答應下來,但往往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輕確定具體日期,常以模糊語言作答:“我將適當的(方便的)時間去貴國作客。”顯得既有禮貌而又不失靈活。模糊語言在談判中運用得當,可以起到拉攏對方、擺脫困境、緩衝矛盾、爭取機會的良好效果。
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心理品質在語言及行為中的表現,尤其是在語言的運用中,更是一個人思想、學識、智慧、靈感、教養、道德等的高水平結晶的體現,恩格斯也曾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的優越感的表現。”
幽默語言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在表達方式上能使人發笑;在表達內容上有深刻和寓意;在表達目的上是友好善意的。在人們交往中,幽默更是具有妙不可言的功能,幽默、詼諧的人幾乎總是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幽默反映了人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反映了人的同情心和家意,反映了人的審美情趣和高尚,反映了人的知識和修養的富有。
在談判各方正襟而坐、言談拘謹時,一句幽默話往往能妙話解頤,舉座皆歡,使雙方的關係更加融洽輕鬆。如某廠在接待來訪者時,對方稱讚他說:“你在廠裏是很有魄力的頭兒嗎?”廠長說:“那當然,不僅是廠裏我是頭,在家裏我也是頭。”“那你妻子呢?”“她是脖子,頭想往哪轉都得聽脖子的。”雙方都開懷地笑了,感到一種隨和親近的關係。有一句得體的幽默語會消除一場誤會,一句巧妙的幽默語言能勝過許多淡而無味的攀談。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上海曾經有一位老教授因為基層幹部的作風粗暴,意投河自殺,後被人救了起來。陳毅市長知道後,把這位幹部叫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還要他主動去向老先生賠禮道歉。後來在一次高級知識分子大會上,陳毅風超地對那位老教授說:“我聽說呀,真是讀書一世糊塗一時,共產黨搞思想改造,難道是為了把你們整死嗎?我們不過想幫大家卸下包袱,和工農群眾一道前時,你為啥偏要和龍王爺打交道,不肯和我陳毅交朋友呢?你要投河也該先打個電話給我,咱們再商量嘛!當然啦,這件事主要怪有的幹部不懂政策,也怪我陳毅教育不夠。”在這裏,陳毅故意用這種幽默語來促使這位老教授放下思想包袱,在微笑中得到教誨。
幽默語言有時也能使局促、尷尬的談判局麵變得輕鬆和緩。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到美國與羅斯福會談,因為盟軍有些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談判間隙,丘吉爾正在自己的客房沐浴,此時,羅斯福恰好推門進來,看到丘吉爾腆著大肚子躺在浴缸中,雙方感到有些尷尬,丘吉爾幽默地嘲解說:“我這個首相在你這個總統麵前真可以說是毫無隱瞞了。”他既為自己解了圍,同時還暗示丘吉爾自己的談判態度。
幽默在談判中還被用來含蓄地拒絕對方的某種要求。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當海軍軍官時,有一次一位好友向他問及有關美國新建潛艇基地的情況,羅斯福不好正麵拒絕,就問他:“你能保密嗎?”“能。”對方答道。羅斯福笑著說:“你能我也能。”對方一聽也就不再問及此事了。
在談判中有時直接指責對方的無理行為,又往往容易導致影響大局。有時想批評一個朋友的行為,也常使人犯難,這時不妨來點幽默,使對方在笑中思考,變不講道理為不好意思,提高批評效果。
談判中常需辯論,辯論激化,免不了咄咄逼人,又常致談判氛圍惡化。因此,辯論中運用幽默語言,於己方可避免咄咄逼人之態勢,也可給運用者增添魅力與雄辯的力量,同時也可體現運用者“每臨大事有靜氣”的素質、信心與風度,令對方相形見絀,從而於態勢上先聲奪人。人們普遍認為,在辯中持幽默語言者往往擁有心理上的優勢,於談笑揮灑自如之間,瓦解對方攻勢。
這既由幽默的性質決定,又由幽默語言的特點決定。幽默乃是人的諸多優良素質的結晶。幽默語言既表明自己的立場,又不傷害對方,使用者由此易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歎。領導者具有幽默感能使其與群眾的關係更加融洽,政治家具有幽默感能贏得更多的支持者。因此,幽默語言應用於談判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可以使談判雙方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建立良好的談判關係。富有經驗的談判大師都認為:使用幽默語言是談判中的高級藝術。美國心理學家羅德裏克說:“以幽默去傳播你的信息,那麼時空和心理距離就會消失。”
談判中的介紹
通常先將前來迎關的人員介紹給來客,介紹的順序一般為先介紹職務高的,然而依次介紹職務較低的。若介紹自己為在場人員中職務最高者,應將自己放在最後介紹。亦可先介紹年長者與女性,然後依次介紹較年輕者與男性。互相介紹過程中,主動的一方如條件具備,應同時贈與對方自己的名片。贈與名片時,應持恭敬態度,又手遞與對方,雙手高度介於腰胸之間為宜。接受對方所贈名片,亦應持恭敬態度,雙手接過,並仔細觀看後,那個重地產入自己的衣服口袋內或名片盒。客人初來乍到,較為拘謹,主人應主動招呼和關心客人,為談判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應請客人坐在主人的右側,並主動為客人打開其乘坐一側的車門,如有譯員,可坐在司機旁邊。在特殊情況下,若己方負責人親自開車,可邀對方負責人坐在自己身旁。
迎接客人之後,應將其直接送至下榻處。在客方住宿落實後,應陪同客人進入其房間,檢查一下客房是否完好,於客人起居有無不便,並主動征詢客人的意見。若無需要換房間,則稍坐即應告辭。客人旅途疲勞加之準備談判,應其安靜獨處,休息思考。一般而論,在客人抵達當天,應為其設便宴接風。迎送人員在告辭時,應將接風之便宴時間安排告知客人,請其屆時在客房內待我方人員前往導引,亦可委托其下榻處公關人員、服務人員前往導引。
迎接為談判禮節的序幕,事關談判氛圍之情伏。利益對抗較劇烈的雙方,可能因為迎接之周到得當,先入為主地為談判準備好恰當氛圍之情感基礎,會化解雙方矛盾,促成談判的成功。利益較為協調的雙方,也完全可能因迎接不熱情、不得當,致雙方情緒對立,談判氛圍惡化,使談判無功而返。英美俗諺“第一次印象也就是最後的印象”,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迎接安排熱情周到,就完全可以製造出關於談判的良好“第一印象”,歡送則為談判禮節的閉幕,關係到雙方的信任信用、協議的貫徹維護,繼續合作與繼續談判等,亦是為之奠定感情基礎的環節,所以萬萬不可認為談判已結束或中斷,便隨隨便便應付,迎送均應善始善終,不可虎頭蛇尾。
談判中氛圍的把握與控製
此處的會談,即具體的交談、談判。這是談判的實質性環節,能否取得成效,在相當程序上取決於談判的氛圍,麵對此進行把握與控製,則依賴於交談時的禮節。當然,遵從交談禮節未必一定會使談判成功,但至少可以留有餘地,為以後再變創造條件。交談的禮節要求包括:時間與內容適度,初談持謹慎姿態,切忌魯莽。談判伊始,說話過多,可能會使對方認為言過其實,故意炫耀;說話過少,又可能會使對方覺得缺乏誠意,探己虛實;過於坦率,有時難免傷害對方自尊心;過於委婉,又會給對方造成油滑、做作的印象。所以應恰當地掌握各自所占用的時間,不能向任一方傾斜,表情應自然、熱情、和氣、大方,要使用禮貌用語。第二,尊重和諒解對方。每個談判人員均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觀點。理解、讚同不僅可贏得感情上的相互接近,還是取得對方尊重、信任並突破談判觀點的前提。因此,好為人師、班門弄斧、強加於人、唯我獨尊等說話方式為談判的大忌。尊重與諒解對方還需要相互平等地、對等地聽、說,不能一方獨尊。自己講完了即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是一種失禮的舉措,當對方發言時,應認真傾聽,並以目光或其他動作鼓勵之。第三,在適當的時候采用適當的方式肯定對方。若對方觀點與己方一致或相接近時,或對方的要求屬我方談判計劃中可作讓步的問題,我方應抓住機會,中肯得當地肯定這些共同點和想法。同時,還應及時補充、發展對方一致的論點,引導、鼓勵對方暢所欲言,使談判逼近目標。第四,談判語言應準確、明了,不使對方產生誤解。會談時一般不要問及對方人員的個人私事;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第五,函件往來作為會談的準備。延續與補充,其應注意的禮節包括打字、複印、書寫端正、清楚,不使對方辯認困難,發生誤解;傳送遞達及時,不耽誤對方的工作;對對方接收者使用敬詞,如“先生”“閣下”等,或直接稱呼其職務亦可。除非十分熟悉,在函件中勿夾帶私事和提出個人要求。
切入正題的談判
談判開始之時,雖然雙方人員外表彬彬有禮,但往往內心忐忑不安。尤其是談判新手,更是如此。
這種時候,采取迂回入題的辦法,可以消除這種尷尬狀況,平息自己的情緒,使談判氣氛變得輕鬆、活潑,為談判成功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所謂有迂回入題,就是從話題以外入題,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談判之中。
比如:你可以談談關於氣候的話題。如:“今天的天氣真冷”。“今年的氣候很怪,都十一二月了,天氣還這麼暖和。”“還是生活在南方好啊,一年到頭,溫度都這麼適宜。”
可以談有關旅遊的話題。如“廣西桂林真是山水甲天下,各位去過沒有?”“我國的兵馬俑堪稱世界一絕,沒有去看那是一大遺憾。”“各位這次經過秦山,有沒有去玩玩印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