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教育的發展曆程(1 / 2)

我國曆史教育的發展曆程

一、萌芽階段的曆史教育

人類為了求得與大自然的和諧,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從一開始就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著、勞動著。在大自然麵前,單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小了,隻有依靠群體的智慧與力量才可能生存。因此千方百計地鞏固自己賴以生存的群體,對每個人都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

教育就是鞏固和發展人類群體的一種重要文化行為,或者說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活動。原始社會的教育大致具有兩大內容:一是傳播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能,二是傳播社會生活經驗。社會生活經驗這一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包括思想觀點、行為規範、道德標準、先輩的英雄業績、群體的發展概況等等。不難看出,原始教育中已出現了曆史教育的萌芽。這既說明曆史的古老,同時也說明了曆史教育之重要,它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當然,這時的曆史教育還是極其原始的,沒有學校,也沒有曆史教師。如果說生產技術教育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社會生活經驗的教育則往往是在篝火邊,或者在某一嚴肅的儀式上進行的。在這種教育中,充滿了老一輩對後代的希望,希望他們能像祖先一樣勇敢聰敏,維護群體的團結,晚輩也盼望能像先輩一樣創造出英雄的業績。每當這種生動的敘述達到高潮時,他們便會歌唱、舞蹈,情緒十分激烈。這種原始時代的曆史教育,我們在《詩經》中還可找到痕跡,如《綿》、《生民》、《公劉》。

我們不妨把這一時期的曆史教育稱為廣義的曆史教育,後來的專門性的曆史教育,就是從這廣義的曆史教育發展、演變而來的,並且這種廣義的曆史教育一直廣泛而持久地延續著,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發揮著作用,盡管它的重要性已經遠遠不及原始社會階段了。

二、發展階段的曆史教育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始於商朝,這是因為商代的史官最早用文字在龜甲與獸骨上刻寫下了商人的社會生活情況,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字資料。從此以後,朝朝設史官,代代有記錄,從未終斷。統治者非常懂得曆史學在鞏固其統治方麵具有十分獨特的作用。他們不僅重視曆史著作的編撰工作,也十分重視曆史教育。其實這兩者也是無法分開的,編寫曆史著作就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

商、周時代的史官也就是曆史教師,他們擔負著教育貴族子弟的任務。這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以吏為師”。可以認為,此時已經出現學校這樣的機構了,曆史也成了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瓦解了,文化教育因此得到了解放。以孔子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紛紛興辦私學,從此,學校教育開始走向民間。孔子是最早的曆史教材編訂者,也是最早提出一係列教學方法的教育家。《詩》、《書》、《禮》、《易》、《樂》、《春秋》古稱六藝,曾為孔子刪定,並被定為教育子弟的教科書。《書》即《尚書》,是一部曆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魯國的曆史記錄,這兩部書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曆史教材。莊子在《天下篇》中說:“《書》以道事”,“《春秋》以道名分”。由此可知,孔子以《書》與《春秋》傳授弟子,具有十分明確的思想政治目的,即向年輕的一代灌輸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為統治者培養人才。

有教學任務,又有教材與教法,應該說,曆史教育已初具規模了。

自戰國以後,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階段。發達的封建經濟與封建政治,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曆史教育也格外重視了。秦漢時期,政府設立了“掌通古今”的“博士”官,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把《詩》、《書》、《禮》、《易》、《春秋》尊為五經,更置五經博士,從而出現了許多專治《春秋》和《尚書》的學者。講《春秋》與《尚書》等書成為他們教育國學弟子的教科書。從此以後,我國教育漸漸以儒學為宗,教材也都以經學為主,因而在教育中就出現了經史不分的現象。可以認為這是對孔子《尚書》、《春秋》的繼承。這時的教育,“史”是為“經”服務的,是為了說明“經”,講解“經”的。這種經史不分的現象,仍然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意圖,用曆史教育來為其政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