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從優秀走向卓越(5)(1 / 2)

“衝刺百萬點,爭做姚喜珍”。18年,第一工廠的焊工們紛紛自加壓力,日日改寫著無泄漏記錄。自開展“全省學春蘭,我該怎麼辦”的討論後,焊工們更是自覺地“跳出合格爭優秀”,步步緊逼標兵線。新焊工張明初上崗時感到手不應心,請教姚喜珍,悟出“先吹氣,再跨管,後焊接”的門道。女焊工朱蘭英拜姚喜珍為師,班前班後常討教,甚至瞅住實際請師傅“開小灶”,硬是掌握了“要和扶焊工協調動作”的秘訣。

由此可見,一旦眾人形成合力,其效果將是非常的驚人。真可謂,人心齊泰山移。個人把自己同集體一心一意地聯係起來,使集體具有了團結一致的凝聚力。對於公司的命運和利益,大家都一樣關心,無論是公司管理者還是普通職員。把公司當成家的人才具有一種同舟共濟的協作性。那種隻想個人冒尖,不善於合作的人,很難做出大的成績,即使取得一時的成功,也會因此造成失誤。而在團隊中往往更能夠充分體現個人的價值,因而寬容、善於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機會就更大。

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

良好的習慣,積極地心態,敬業的態度,不懈的個人努力,讓平凡的自己走向成功,讓成功的自己走向卓越。

工作一直都是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進了人類感情和智能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一個工作著的人會更有責任感、自尊、目標和動力。在工作中,他學到了新的觀念,提高了技能,發現了自己潛在的天賦;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展了友誼;在社會中找到了尊嚴,實現了自我價值,找到了有意義的人生定位。即使無法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勞動者也追求發揮自身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一個人需要有目標感和滿足感,他需要歸屬於某個團體,用自己的產品來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至少感到自己因工作而受到尊重和欣賞。

中國人希望在工作中能夠“被人尊重”,而對工作條件一點都不挑剔,隻是特別希望能夠從事有意義與成就感的工作,能夠有足夠的自由與影響力來把工作做好?還是特別看重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回報,包括物質上、精神上等各個方麵的回報?這個問題的回答揭示了中國人最期望在工作中得到“什麼”。

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中國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能夠被人尊重”、“自己在工作方麵能夠有影響力”、“工作對個人成長有幫助”、“工作上有成就感”、“工作能夠得到認可”。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在工作中最看重的並不是“薪資”、“福利”等外部回報,也不是“工作穩定”、“工作環境”等外界條件,而是一些“內在的回報”。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欲望。“做偉人”其實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現。弗洛伊德之後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也得出了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曆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讚美、喜受人尊重的強烈願望和傾向。這是“人”的共性。

因此,可以這麼說,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因為成功是獲得讚美與尊重最有效的途徑。正如美國的約翰·杜威所認為,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以至於有些罪犯自述,他之所以縱火、殺人,就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他,親眼目睹別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如同五雷轟頂,那是他最感滿足的時候。這當然是個極端的反例,但追求成功是人類的本能。

要有一種人為成功而來,也為成功而活的豪情。絕大多數人能堅忍不拔地走完人生的曆程,就是因為成功的渴望始終存在。把它稱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責任也好,任務也好,總有企盼和牽掛,總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則心有不甘,難以瞑目。

成功意味著富足、健康、幸福、快樂、力量……在人類社會裏,這些東西總能獲得最多的尊重和讚美。

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貧富貴賤,有誰會站出來說,我不想成功,我不願成功?!

成功可以讓一個人享受勝利的喜悅,可以擁有富足的財富,擁有眾人崇拜的目光,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你成功了,你會擁有很多,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那就需要堅強的意誌,堅定的信念,和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同時更需要一點一滴去積累的精神。

人們往往用仰視的目光和心情麵對一個成功的人或在成功路上追求的人,卻不知道他們付出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