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魯迅《阿Q正傳》《社戲》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遭家庭變故,對世態炎涼有著切身體會。1898年在南京路礦學堂學習,開始接受西方思想的影響。1902年至1909年在日本留學,更加係統地接受了西方現代思想和文學的影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魯迅受臨時政府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之約,從紹興前往南京任職,1912年隨教育部遷往北京。從1918年開始,魯迅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1936年10月,魯迅病逝於上海。
1918年,魯迅受友人錢玄同之約,在《新青年》上首次以"魯迅"這一筆名發表白話小學《狂人日記》,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此後,魯迅陸續發表的小說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編》裏。魯迅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收在散文詩集《野草》和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許多作品都堪稱精品。魯迅還是傑出的雜文大師,他的《墳》、《熱風》、《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十多部雜文集,無論是對傳統文化和國民劣根性的剖析,還是對現實黑暗和社會醜惡的批判,都達到別人難以企及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並因此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它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對阿Q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阿Q最顯著的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使他自輕自賤,自我麻醉,自欺欺人,使他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精神勝利法"存在於一切不平等的社會,它是受壓迫者化解人生苦難,獲得心靈平衡的精神麻醉方式和心理調節方式。魯迅試圖通過塑造阿Q這一藝術形象,批判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正傳》最初發表在《晨報》的"開心話"欄上,作家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描繪了阿Q的種種荒唐可笑的行狀,以及阿Q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這種悲、喜交集的手法,能夠製造出"含淚的微笑"的審美效果。《阿Q正傳》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敘事狀物,譬如寫阿Q從城裏回來後,連續用"肅然"、"赧然"、"凜然"、"悚然"、"欣然"等詞彙,表現阿Q在未莊人心目中地位的變化,顯得機智而風趣。
如果說《阿Q正傳》是一幅諷刺漫畫,那麼《社戲》則可謂是一幅濃淡相宜的田園山水畫。《社戲》寫於1922年,它是人到中年的魯迅(此時他41歲),借助寫作這一特定的方式完成的一次"精神還鄉"。在這篇小說中,作家全麵開放感覺器官,用詩意盎然的文字,寫月夜裏四處彌漫的豆麥、水草的清香,寫朦朧的月光下宛轉、悠揚的橫笛妙音,寫渺如仙境的野外戲台遠景,寫兒童們釣蝦、煮豆的歡快場麵--為讀者構築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