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噗噗噔兒到非線性
噗噗噔兒,是一種甩玻璃吹製而成的玩具。吹製的辦法是,先將玻璃拉成一根管子,然後將它的端部吹成一個球,最後趁玻璃還軟,在一個微凸的平麵上一摁,使底平麵略向內凹,待冷卻後即成。通常多為暗紅色或紅褐色。圖1(b)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民間藝人畫的彩色畫“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的“賣琉璃喇叭圖”,圖中左筐上邊即有幾隻噗噗噔,它的形狀如圖1(a)。圖1(c)則是40年代的一張民俗剪紙,右筐上也插著幾隻噗噗噔。據日本學者林謙三的考證,噗噗噔大約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傳入日本,稱之為鼓璫(poppen)並附有一張插圖(圖1(d))。
由於它的底薄如蟬翅,且略凹,玩的時候對著管端輕輕吹氣,當內部氣壓略大時,底兒便變形而突然外凸,隨之噗地一響;然後再吸氣,隨著內部壓力減小,底兒又噗地一響變為向內凹,這樣一吹一吸,便響個不停,很好玩。
但是,由於這種玩具很易破碎,不小心能夠劃破皮膚,再加上新的電子玩具的出現,所以近幾十年來生產很少了。早年它卻很流行。它的名稱很多,北京一帶也稱不不登、倒掖氣、倒掖器、響葫蘆;山西一帶則稱咯嘣兒、琉璃咯嘣兒;廣東一帶稱料泡等。
噗噗噔兒在中國發明得相當早,在明末劉侗、於奕正合寫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記載:“別有銜而噓吸者,大聲(hǒng),小聲唪唪(běng),曰倒掖氣。”可見它的發明當不晚於明末。書中還記有一首兒歌,現錄在下麵:
倒掖器,如瓶落階瓶倒水。
勻勻呼吸吹薄紙,吸少呼多瓶脫底。
藏爹錢瞞爹眼裏,迷糊琉璃廠甸子。
兒迷糊,倒掖器,爹著汗,嬤著淚。
這首兒歌的大意是:倒掖器玩起來,它發出的聲音有如瓦盆掉在台階上或小口瓶往出倒水,由於它很不結實,所以必須均勻地吹吸,就像吹一張薄紙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將底吹脫落,很容易吹壞。歌的後半闋是說一個淘氣的小孩背著爹媽拿了錢去逛琉璃廠、廠甸,買倒掖器玩,結果害得爹為了尋他而汗流夾背,老媽媽急得哭泣。這裏“迷糊”有迷戀與糊塗雙關的意思。
時間上大約是噗噗噔兒發明稍後,英國人虎克(R.Hooke,1635~1703年)在1660年發現了一條定律,並且於1676年發表了。這就是現在中學教科書上說的虎克定律,即:在材料的彈性極限內,彈性物體所受的力與變形成正比。如果用p代表外力,d代表變形量,則虎克定律可以表示成p=kd,這裏k是與p和d都沒有關係的常數。比虎克略早的法國數學家笛卡兒(Descartes,1596~1650年),在他41歲時,即1637年,發表了他的名著《幾何學》,也就是後來解析幾何的最早起源。書中認為在平麵上建立了坐標係,任何一個兩個變數的方程可以對應於平麵上的一個圖形。有了這個方法,虎克就可以將他的外力與變形的關係畫在圖上,結果是一條直線,所以後來也將虎克所描述的這種外力與變形的關係稱作線性關係。
虎克搜羅了他當時所能收集的許多例子加以研討,結果都符合“線性關係”。其中有:螺旋彈簧,外力是拉力,變形是伸長;鍾表發條,外力是中心軸的力矩,變形是中心軸旋轉過的角度;一根懸吊的長長的線,外力是拉力(下端的重物),變形是伸長;木製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梁(懸臂梁),外力是自由端所懸重量,變形是自由端鉛直位移(撓度)。在所有這些例子中,“線性規律”都是成立的。據國防科技大學老亮教授考證,在我國東漢經學家鄭玄(公元127~200年)在《考工記》注中,通過對弓的試驗的注中,就已經有外力與變形成正比的記載。比虎克早了1400多年。
噗噗噔兒雖然發明得比虎克出生還要早,可惜由於當時中西交通的阻隔,虎克小時候肯定沒玩過這玩藝兒,否則他在總結他的定律時,恐怕要困惑不解了。如果將噗噗噔兒也看作一個在外部力作用下的變形物體,這裏外力是內部空氣的壓強減去大氣壓,變形可以用圓形底部中心的位移來量,不妨設底部為平的時,變形為零。這時,外力與變形的關係不再是一根直線,而要複雜得多。
對於噗噗噔兒的外力變形曲線來說,也可以將它畫在平麵上,令水平坐標表示變形d,鉛直坐標表示壓力p,圖2曲線ABODC即是。設未吹氣時,噗噗噔的狀態處於A點,這時d是負的,表示底向內凹。隨著吹氣使內部壓力增高,底也逐漸向外移動,當內部力P增加時,於是便使噗噗噔的狀態到達B點。我們看到從B點,變形曲線是伸向BO段,但這一段上,壓力必須下降,實際上我們還在繼續吹它,不可能下降,於是噗噗噔的底部中心便直接跳向C點,然後若增加壓力再沿DC段往上去。從B跳到C,噗噗噔的底兒瞬時便從凹形跳到凸形,發出一個清脆的響聲。在B點,噗噗噔的狀態發生突然變化,所以我們稱B點為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