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網站要謹慎
最近,有人找到一位專家,要求幫他策劃一下,花幾十萬元錢,辦家網絡公司。然後再想辦法賣了,賺它個翻番。專家不禁啞然失笑,對他說道:你來遲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些捷足先登的個人網站或小網站確實曾經是搶手貨,成為那些剛剛觸網的上市公司、電子商務公司甚至想要做大“點擊率”數字的大網站收購的對象。時至今日,原來出名的個人網站基本上都被收購了,而光靠合並瀏覽訪問人數、提高網絡業內排名次序來吸引投資的方法已經過時。中國大名鼎鼎的網絡公司新浪到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份僅招股價上升了20%,遠低於早先在網絡熱時上市的中華網等不甚知名的網絡公司。以至於搜狐、網易等已宣布將推遲海外上市計劃的實施,以免遭遇“滑鐵盧”。而且現在網絡公司已不能光講故事,象亞馬遜那樣不賺錢的網絡公司今後將難以生存。按照戴爾的預測,1999年在CN域名下的近40000家“.com”公司將來存活下來的不會超過2000家。而有關專家則斷言,中國現階段的眾多網絡公司,將來至多隻能十存其二,八成是要被淘汰的。
中國人曆來就興“一陣風”。一聽說搞網絡賺錢,馬上就一窩蜂地揭竿而起。於是乎,這網那網的,很快就遍地開花起來。甚至連高等學府也不怕誤人子弟,開禁讓學生輟學搞網絡公司。許多人尤其是年輕的專業人士都相信,隻要草擬一份互聯網業務計劃書,便可以在一夜之間飛黃騰達。的確有許多人在前一陣網絡熱中發了大財,美林投資銀行和雙子星谘詢公司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網絡經濟正在造就一批個人身價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超級巨富,去年這個數字是55400人,超出前年的46900人,而在1996年這個數字則為36500人。中國的網絡英雄王誌東、張朝陽、丁磊,他們在上市或擬上市的網絡公司裏都有百分之好幾十的股份,在中國算是不小的數值了。
不是說人家可以發網絡財,我們就發不得,問題在於我們的許多人之入“網”的動機,就象前麵所介紹的那位朋友一樣,不是為了網絡經濟將來的發展,而隻是為了目前賺錢。炒膩了電子商務、c-Business、門戶,又個個嘴邊掛著“BtoB”,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內心不是隨時盤算著在什麼價位出手。這不,163電子郵局賣了,8848也賣了。出手早的,物以稀為貴,賺了個盆滿缽滿;出手晚的,隻好退而求其次,一步步地自降身價;再晚的,到了市場供過於求的時候,就恐怕該考慮如何“勝利大逃亡”了。
據說澳洲有家大投資商,曾經想到中國來投資或收購一家有實力的網絡公司,結果一看中國的網絡公司一派“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模樣,就搖頭了。其實,難怪人家不敢放心投資,人們現在玩的“.com”遊戲,與當初炒作房地產的方式毫無二致。前些年,海南、北海房地產熱得炙手,許多貸了巨款的機構、個人都來淌這個渾水。趕早的人跑馬圈地,遲到的人便隻好“擊鼓傳花”——倒賣樓花。在擊鼓傳花的鼓點中,旁觀的人或許覺得很帶勁,然而,當事者無不心懷鬼胎。事實上,鼓聲一停,最後接手的“樓花”,無不成了“爛尾樓”,很多至今未能解套。那麼,現在這種“.com”擊鼓傳花遊戲,又有誰能保證最後手持“.com”這朵鮮花的,會不會又是“爛尾樓”的樓花一樣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