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的體會(2 / 2)

陳豔萍說自己創業當老板,絕對不可盲目,人做亦做是第一大忌。首先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如能籌措多少資金,自己的性格、特長適合做什麼行當等。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後,要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社會需求量和競爭對手,可以從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行業需求等方麵著手。例如計劃開一家鮮花店,調查後知道1萬人左右開一家能夠贏利;若所在城市的人口為50萬,目前已有48家鮮花店,另有3家準備開業,再開一家的話,全市將有鮮花店52家,此時創業者就要慎重考慮。

“做老板更要忍氣吞聲,得兩頭討好”。粥屋老板謝文芳談了當老板的心理體驗。她說:“下崗後以為當了老板娘就可隨心所欲,不用看人臉色。其實大錯特錯,原來不僅要討好顧客,還要與得力的員工搞好關係,有時甚至要低聲下氣,哪有架子可擺。”

謝文芳說,當老板說白了就是服務,就是“利用天下的錢和天下的人賺我自己的錢,我出售的隻是服務”。一方麵要為員工服務,一方麵要為顧客搞好特色服務,有了特色服務後,才能保持回頭客。也許有人覺得這很難,其實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以顧客為中心,就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如在大城市裏很流行“包月服務”,以定點定時定價為特征。擦鞋店裏顧客不僅可以隨到隨擦,還可將皮鞋寄存在店裏,隨穿隨取。洗衣店可成為顧客自家的大衣櫥,顧客需要換裝,就到店裏來取。這些方便措施無疑吸引大量的顧客。有些店鋪抓住顧客求新、求真的心理,別出心裁。如去意大利威尼斯一家專門銷售水晶玻璃製品的特色店裏買工藝品,所花價錢比在外麵其它店裏買多一倍,原因就在於顧客能親眼目睹工藝品的製作過程,相信這是手工製作的,花錢多點也心甘情願。

“管理經驗與生意經是兩碼事”。廣告設計部經理陳峻曾在廣告公司當過幾年業務主管,以為自己既有“無敵創意”,又有管理經驗,開公司“易過借火”。他碰到過幾次釘子後才明白這些都不是創業不敗的保證。一般生意還要有市場觸覺、會計知識、推銷技巧。以前在公司有各部門協作,現在連銀行、客戶、裝修師傅也要親力親為,因此照搬打工經驗行不能通。

“別太早作發財夢”。水果店肖平以前打工時覺得“工”字不出頭,能做老板一定易發達。其實開店才知自己的資本十分有限,隻夠做小生意,賺大錢談何容易。因此千萬別太早作發財夢,否則會失望。

“先作最壞打算。”貿易公司林東如說:人人創業都希望很快有錢賺,但也應預先想好萬一幾個月都入不敷出,又要出工資給員工時的應急之計,又或者遇到市場突變貨品銷不出時有何對策,這樣才能處變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