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寨群眾貼心人(2 / 2)

說起工作組做的好事實事,村民龍根生還列出了一大堆:修建村計生衛生室;危房改造及改廁279戶;硬化通組路880餘米、連戶路1000多米,維修河堤200餘米,修建“連心橋”;建設民族文化廣場;修建垃圾池6個等等。“每一項都是張剛隊長想方設法爭取項目和資金落實的,總投資超過1500萬元。”村民說,2013年初工作隊向群眾承諾的10件實事,在當年9月底就已經全部完成。

2013年6~8月,鬆桃縣發生曆史罕見的旱災。向來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響水洞村,因長時間幹旱,地勢高和離水源遠的100多畝梯田嚴重受災。旱災期間,張剛堅持住在響水洞村,和群眾一起肩並肩抗旱,全村310畝水稻收成不減。

響水洞村群眾有刺繡和織布的傳統,張剛協調資金購買了16台織布機,采取支部+合作社+市場的方式,成立了響水洞村苗族刺繡紡織合作社,解決了100多名村民就業。村民石長英說:“村裏的婦女都會織布、刺繡,現在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賺錢,農活不耽擱還能照顧家裏。”

張剛不僅組建了響水洞村絕技合作社,還對“上刀山、下火海、進油鍋”等民族民間絕技進行傳承和保護;扶持6家農家樂,每家月純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鼓勵10多戶村民買來工程車跑運輸,每戶月收入達5000多元……根據致富能手的請求,在張剛的努力下,組建了響水洞村同步小康互助協會,確保每戶農戶都有1~2門致富技術,“讓群眾互幫互助,發展產業,共同致富”,張剛感到很欣慰。

心係群眾的“自己人”

響水洞村有279戶1312人,其中貧困人口占1/3,總耕地358畝,人均不到三分地。針對村情,張剛積極幫助村支“兩委”開展工作。

張剛先著手進行村辦公樓的裝修、亮化、美化,讓一係列規章製度上牆公示,並無償爭取到4台電腦及打印機,隻用半個月時間就使村辦公樓掛牌辦公。2013年3月中旬開始,張剛用近1個月的時間,走遍所有農戶,化解矛盾30起。

在張剛來後不到3個月時間,有24名年輕的致富帶頭人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為3年來沒有人申請入黨的村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扶貧工作就一年,必須從長遠考慮。”張剛把發展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製定了5個規劃,提出要確保響水洞在2016年率先實現小康目標。

同時,張剛還對盤石鎮扶貧攻堅工作進行協調推動,多次帶領鎮黨政負責人赴省有關部門彙報工作,爭取支持。經各方爭取,省扶貧辦答應追加1000萬元項目款扶持盤石鎮發展產業。2013年6月7日,省長陳敏爾對盤石鎮扶貧工作作出“成效顯著”的批示。

在響水洞村采訪,每到一個地方,村民們都說他剛剛還在這裏,在村民建房工地上奔忙,在農家院落裏進行政策宣講,在走訪群眾了解情況,幫助群眾背水、蓋房,爭取項目修橋築路,勸說村民發展生產……張剛不知疲憊、不辭艱辛的“傻幹”作風,不圖享樂的奉獻精神,被當地群眾深深地記在了心裏,打心眼把他當成“自己人”。

“張隊長,我想出去打工,又不知道幹什麼好。”前段時間,村民田茂銀找到張剛說。“你不忙出去,我支持你養鵝,怎麼樣?”張剛早有主意,他和村裏的養鵝大戶龍金保商議,帶動部分村民發展養鵝,由龍金保無償提供技術支持,負責供苗和收購。田茂銀聽後,滿口答應。

“隻有心裏裝著群眾,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張剛說。

駐村期間,張剛很少回貴陽,更無暇顧及在織金老家70多歲的父母。夏季大旱期間,老家旱情嚴重,父親打電話讓他回家看看,他卻堅守在響水洞村組織抗旱。後來才得知家裏斷了水,年邁的雙親從數裏之外挑了半個多月的水。在貴陽家中,因愛人出差,隻能把10歲的女兒一個人留在家中。懂事的女兒知道父親忙於工作,在電話裏說:“爸爸,軍功章裏有我的一半。”

同呼吸,才能心相印。如今,在百裏苗寨,駐村幹部張剛默默奉獻、服務群眾的動人故事依然在傳頌。(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