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闋石頭的音樂升騰著。
金子一樣的天空,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
石頭的音樂向天空生長,天空好像越來越低的俯伏到海麵上來,浪花跳躍著,奔跑著,加入這雄渾磅礴的旋律。
那闋石頭的音樂是一座宏偉的豐碑,它通過漫長的黑夜,伸向天空,新生的太陽給了它所有的顏色,它的身上披滿了花環。
林徽因從夢中醒來,猛地拉亮電燈,梁思成也被驚醒了,慌慌張張來找藥瓶。
林徽因說:“我不是吃藥,給我拿張紙來。剛才在夢裏有一個設想,我得立刻把它畫下來。”
自從接受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任務,林徽因不知多少次這樣從夢中醒來。
1949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就為紀念碑的奠基填了第一抔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塑家劉開渠主持紀念碑設計;參加設計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此時她病得已不能起床了。在起居室兼書房裏,她安放了兩張繪圖桌,與她的病室隻有一門之隔。
梁思成每天奔走於城裏和清華園之間。在早晨進城之前,他先與林徽因共同製定出一天的工作計劃,由助手執筆,隨時拿到床前由林徽因指導修改。她的助手是建築係應屆畢業生關肇鄴,是個二十出頭的很機靈的小夥子。
林徽因主要承擔的是紀念碑須彌座裝飾浮雕的設計,從總平麵規劃到裝飾圖案紋樣,她一張一張認真推敲,反複研究。每繪一個圖樣,都要逐級放大,從小比例尺全圖直到大樣,並在每個圖上繪出人形,保證正確的尺度。
在設計風格上,林徽因主張以唐代風格作藍本,選出許多資料,跟助手逐一分析,詳細講解,掌握基本特點。
林徽因說:“盛唐文化是中國曆史上的華彩樂段,顯示著時代風貌和社會形態。‘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為麻。’這是何等氣派!任何藝術從氣勢和風度講,顯然應該和社會時代相一致。秦漢雕塑以陽剛之美為主,體現了積極進取的生命力量,而唐代雕塑則剛柔並濟,同時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致、細膩、華美的自然靈氣。秦漢雕塑在空間造型上講究體積的龐大,氣勢的充沛,以大為美,以充實為美,而唐代雕塑則是渾厚中有靈巧,粗獷中有嫵媚,豪放中有細膩,凝重中有輕盈。秦漢雕塑表現為物質世界的擴張和征服,唐代雕塑同時還講這種擴張和征服與內心世界的刻畫相統一。唐代雕塑代表著完滿、和諧,在‘比德’和‘暢神’方麵都做出了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構體係。這些正是我們要借鑒的。唐代藝術具有與歐洲文藝複興類似的人文主義特點,能更好地表達人民對英雄的歌頌與懷念。”
林徽因說完,又拿起關肇鄴設計的一幅圖案,半開玩笑地說:“這幅好像是乾隆趣味,不配表現我們的英雄。”
經過比較,他們最後選定了一種以唐風為主的風格。
兩個月的時間,林徽因和關肇鄴畫了數百張圖案,最後選定了以橄欖枝為主體的花環設計。
在選用裝飾花環的花卉品種上,他們很傷了一段時間腦筋。最初選用了英雄花,經谘詢花卉專家,得知木棉並非中國原產,隨後放棄這一構想。
在上千種花卉中,他們最後選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種,象征高貴、純潔和堅韌。
須彌座正麵設計為一主兩從三個花環,側麵為一隻花環。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應,運用中國傳統的紀念性符號,如同一組上行的音階,把英雄的樂章推向高潮。
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以後,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了下來,她生命的熱能仿佛徹底耗盡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藥物已不能奏效,隻能保持居室的溫度。即使是一場感冒,對林徽因也是致命的。每到秋天,梁思成就要用牛皮紙把林徽因居室的牆壁和天花板全都糊起來,幾個火爐也早早地點上。
這年十月,中國建築學會成立,梁思成被推舉為副理事長,林徽因被選為理事。他們二人還兼任了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4年6月,林徽因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8月10日,《北京日報》介紹了她的簡曆。這一年秋天,林徽因的身體實在不能抵禦郊外的寒冷,為方便治療,梁思成在城裏租了房子。由於一時尚未就緒,便搬到陳占祥家裏去住。不久,林徽因病情惡化,住進了同仁醫院。
1955年春節剛過,建工部召開了設計和施工工作會議,各部、局的領導和北京市委宣傳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這次大會。會上,根據近年來各報陸續披露的基本建設中浪費情況,和設計工作中的“複古主義”、“形式主義”偏向,進行了激烈地討論和批判。這次會上,還組織了一百多篇批判文章,已全部打好了清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