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 金錢不是生活的全部(1 / 1)

金錢對“生活”雖好像是必需的,對“生命”似不必需。

——沈從文(現代作家)

初到美國留學,陳寅恪購書的豪舉,讓眾學子難忘。他主張書要大購、多購、全購。一天,陳寅恪說:“我今學習世界史。”於是將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劍橋近代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古史》等幾十冊陸續買回來構成一整套。在他的帶動下,吳宓也買了一套十九冊的各家注釋彙編本《莎士比亞全集》。

新中國成立前夕,民國政府經濟已完全崩潰。法幣改為銀圓券,從銀圓券又改為金圓券。到糧店買幾斤糧食,攜帶的這幣那券的重量有時甚至超過糧食本身。陳寅恪到了冬天,連買煤取暖的錢都沒有。胡適知道後,想贈陳寅恪一筆數目頗大的美元,但是,陳寅恪拒不接受。最後陳寅恪決定用賣掉藏書的辦法來取得胡適的美元,於是胡適到清華的陳寅恪家裏裝了一車關於佛教和中亞古代語言的極為珍貴的書。而陳寅恪隻收2000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雖不算少,然而同書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的。在這一批書中,僅一部《聖彼得堡梵德大詞典》市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目了,這一批書實際上帶有捐贈的性質。

陳寅恪對於金錢的態度,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對金錢的態度更加淡然的還有陳省身先生。2003年12月3日晚,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病逝。而就在這之前一個多星期他還在電話中對他的學生說:“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也是我的心願,我想等到我一百歲時,把南開對麵的那個賓館(泰達會館)買下來,給來南開的訪問學者做公寓。”

陳先生9月剛到香港去領了“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在還沒拿到錢的8月,他已經考慮好這一筆獎金的去處了。“所有我待過的地方:南開、清華、伯克利、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研究院,我都要捐錢。”就是這樣一個名人,竟然找不到一雙合適的鞋去香港領獎。在要不要買鞋的問題上,陳先生的態度非常幹脆:“我反正不走路,找人借一雙穿上就是了,大點沒關係。對了,就找朱經武借。”就這樣,陳先生穿上向他女婿——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先生借來的鞋登上了領獎台。

點石成金

金錢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但絕不是生活的目的,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還有很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更本真、更美好的境界,正如陳寅恪和陳省身兩位先生所經曆的那樣。隻有將金錢看淡,你才能體會到這種美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