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四(2 / 3)

顯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

劉之遴,字思貞,南陽涅陽人也。父虯,齊國子博士,諡文範先生。之遴八歲能屬文,十五舉茂才對策,沈約、任昉見而異之。起家寧朔主簿。吏部尚書王瞻嚐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謂瞻曰:“此南陽劉之遴,學優未仕,水鏡所宜甄擢。”瞻即辟為太學博士。時張稷新除尚書仆射,托昉為讓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筆立成。昉曰:“荊南秀氣,果有異才,後仕必當過仆。”禦史中丞樂藹,即之遴舅,憲台奏彈,皆之遴草焉。遷平南行參軍,尚書起部郎,延陵令,荊州治中。太宗臨荊州,仍遷宣惠記室。之遴篤學明審,博覽群籍。時劉顯、韋稜並強記,之遴每與討論,鹹不能過也。

還除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遷正員郎,尚書右丞,荊州大中正。累遷中書侍郎,鴻臚卿,複兼中書舍人。出為征西鄱陽王長史、南郡太守,高祖謂曰:“卿母年德並高,故令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後轉為西中郎湘東王長史,太守如故。初,之遴在荊府,嚐寄居南郡廨,忽夢前太守袁彖謂曰:“卿後當為折臂太守,即居此中。”之遴後果損臂,遂臨此郡。丁母憂,服闋,征秘書監,領步兵校尉。出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願出,固辭,高祖手敕曰:“朕聞妻子具,孝衰於親;爵祿具,忠衰於君。卿既內足,理忘奉公之節。”遂為有司所奏免。久之,為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常卿。

之遴好古愛奇,在荊州聚古器數十百種。有一器似甌,可容一斛,上有金錯字,時人無能知者。又獻古器四種於東宮。其第一種,鏤銅鴟夷榼二枚,兩耳有銀鏤,銘雲“建平二年造”。其第二種,金銀錯鏤古樽二枚,有篆銘雲“秦容成侯適楚之歲造”。其第三種,外國澡灌一口,銘雲“元封二年,龜茲國獻”。其第四種,古製澡盤一枚,銘雲“初平二年造”。

時鄱陽嗣王範得班固所上《漢書》真本,獻之東宮,皇太子令之遴與張纘、到溉、陸襄等參校異同。之遴具異狀十事,其大略曰:“案古本《漢書》稱‘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無上書年月日字。又案古本《敘傳》號為中篇;今本稱為《敘傳》。又今本《敘傳》載班彪事行;而古本雲‘稚生彪,自有傳’。又今本紀及表、誌、列傳不相合為次,而古本相合為次,總成三十八卷。又今本《外戚》在《西域》後;古本《外戚》次《帝紀》下。又今本《高五子》、《文三王》、《景十三王》、《武五子》、《宣元六王》雜在諸傳秩中;古本諸王悉次《外戚》下,在《陳項傳》前。又今本《韓彭英盧吳》述雲‘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驤,化為侯王’;古本述雲‘淮陰毅毅,杖劍周章,邦之傑子,實惟彭、英,化為侯王,雲起龍驤’。又古本第三十七卷,解音釋義,以助雅詁,而今本無此卷。”

之遴好屬文,多學古體,與河東裴子野、沛國劉顯常共討論書籍,因為交好。是時《周易》、《尚書》、《禮記》、《毛詩》並有高祖義疏,惟《左氏傳》尚闕。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傳同異》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悅,詔答之曰:“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編年之教,言闡義繁,丘明傳洙泗之風,公羊稟西河之學,鐸椒之解不追,瑕丘之說無取。繼踵胡母,仲舒雲盛,因修《穀梁》,千秋最篤。張蒼之傳《左氏》,賈誼之襲荀卿,源本分鑣,指歸殊致,詳略紛然,其來舊矣。昔在弱年,乃經研味,一從遺置,迄將五紀。兼晚冬晷促,機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須待夏景,試取推尋,若溫故可求,別酬所問也。”

太清二年,侯景亂,之遴避難還鄉,未至,卒於夏口,時年七十二。前後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之亨字嘉會,之遴弟也。少有令名。舉秀才,拜太學博士,稍遷兼中書通事舍人,步兵校尉,司農卿。又代兄之遴為安西湘東王長史、南郡太守。在郡有異績。數年卒於官,時年五十。荊士至今懷之,不忍斥其名,號為“大南郡”、“小南郡”雲。

許懋,字昭哲,高陽新城人,魏鎮北將軍允九世孫。祖珪,宋給事中,著作郎,桂陽太守。父勇惠,齊太子家令,冗從仆射。懋少孤,性至孝,居父憂,執喪過禮。篤誌好學,為州黨所稱。十四入太學,受《毛詩》,旦領師說,晚而覆講,座下聽者常數十百人,因撰《風雅比興義》十五卷,盛行於世。尤曉故事,稱為儀注之學。

起家後軍豫章王行參軍,轉法曹,舉茂才,遷驃騎大將軍儀同中記室。文惠太子聞而召之,侍講於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轉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與司馬褧同誌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天監初,吏部尚書範雲舉懋參詳五禮,除征西鄱陽王諮議,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時有請封會稽禪國山者,高祖雅好禮,因集儒學之士,草封禪儀,將欲行焉。懋以為不可,因建議曰:

臣案舜幸岱宗,是為巡狩,而鄭引《孝經鉤命決》雲“封於泰山,考績柴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此緯書之曲說,非正經之通義也。依《白虎通》雲,“封者,言附廣也;禪者,言成功相傳也”。若以禪授為義,則禹不應傳啟至桀十七世也,湯又不應傳外丙至紂三十七世也。又《禮記》雲:“三皇禪奕奕,謂盛德也。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也。三王禪梁甫,連延不絕,父沒子繼也。”若謂“禪奕奕為盛德者,古義以伏羲、神農、黃帝,是為三皇。伏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亭亭,皆不禪奕奕,而雲盛德,則無所寄矣。若謂五帝禪亭亭,特立獨起於身者,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亦不禪亭亭,若合黃帝以為五帝者,少昊即黃帝子,又非獨立之義矣。若謂三王禪梁甫,連延不絕,父沒子繼者,禹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舊書如此,異乎《禮說》,皆道聽所得,失其本文。假使三王皆封泰山禪梁甫者,是為封泰山則有傳世之義,禪梁甫則有揖讓之懷,或欲禪位,或欲傳子,義既矛盾,理必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