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引導幼兒“玩中學”的策略與方法(2 / 2)

2.充分發揮多種材料的誘發作用。

教師在遊戲中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幫助幼兒通過對多種材料的探索,利用不同材料想象,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促進發散性思維能力發展。如硬紙板可以為固定環境所用,搭出一個小房子、一個超市的圍牆等;布料質地柔軟,有一定的花紋,但是因為布料柔軟,可塑性比較強,有很多用處和使用方式;橡皮泥材料可塑性強,可以隨幼兒的捏、揉、搓等做出不同形狀。不同遊戲材料在遊戲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這樣的現狀下,要求老師充分發揮想象,創新各種不同的材料,豐富幼兒活動。

三、遊戲討論與講評,讓幼兒在遊戲中步步提升

每次遊戲結束後幼兒都會有許多不同感受,如果教師不對這些現象進行總結整理,幼兒就無法得到經驗教訓,教師的總結和指導不僅使幼兒的經驗得到豐富,連綜合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1.整理幼兒經驗。

每個幼兒都以最佳狀態參與遊戲、自由地再現遊戲想法和經驗,這些經驗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有體現,然而每個幼兒的經驗是不同的,讓幼兒通過講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體驗,這是一個老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的過程。幼兒在遊戲中常常會把自己對社會現實的不全麵理解反映在遊戲活動之中,如在遊戲中出現類似“他們關係好就不付錢了”、“超市的東西可以隨便拿”等情況。對這些不傷大雅的事情,我們往往一笑而過,不予重視。幼兒的知識經驗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然而並不是所有幼兒都會增長經驗。幼兒的各項發展存在差異,有的幼兒在遊戲中隻是享受遊戲本身帶來的樂趣,在遊戲中,教師應該給予幼兒適時指導,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觀念,接受已有正確觀念。

2.提升幼兒經驗

有些教師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遊戲情節怎麼總是沒有新的發展?教師在遊戲中應該就某一個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使幼兒形成“是什麼”和“怎麼做”的概念,這樣除了能豐富幼兒已有經驗外,還能發展幼兒的實際理解和操作能力,強化幼兒能力。

3.分享幼兒經驗

遊戲是幼兒相互學習的很好機會,遊戲中,幼兒能知道哪些小朋友是對的,哪些小朋友是錯的,自己該向哪些小朋友學習,也知道隻有分享經驗,向老師學習、向同伴學習、向環境學習,才能提高。遊戲結束後的遊戲總結就是一個幼兒相互學習的機會,教師把小朋友遇到的問題拿出來分享交流,然後大家一同找尋解決方法。可以向幼兒拋出問題:“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讓幼兒思考。比如: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不小心錢丟了,那麼是你,你會怎麼保管錢物呢?通過討論,幼兒會有不同方法:(1)過馬路時我用手捂住口袋;(2)我經常把手伸進口袋摸摸,看看錢還在不在;(3)把錢放在深口袋裏,錢就不會掉出來了……由此可見,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已經逐漸總結出了什麼是保管自己物品的好方法,再經過教師引導,增強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遊戲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孩子們在遊戲中玩耍、學習,接受各種挑戰,我們作為孩子們的啟蒙教師,應該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遊戲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們中,和大家一同遊戲,讓孩子們主動在玩中學,充分激發孩子主動探究興趣,在遊戲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周靜.幼兒園自主性遊戲指導策略的研究[J].科學大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