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裝中缺失的工藝細節
專欄
作者:孫克仁
這是一篇遲交的專欄文章,最近兩周內出了兩次差,去了四個城市。又參加了民盟的義賣活動以及“室內裝飾設計”的考評,時間安排的結結實實。臨近歲末各類事務性工作又特別多。由此專欄文章也就慢了下來,當然這次文章提交慢了也是因為我在思考主編給我的兩個選題。主編給了我兩個方向:一是談談出差外地城市的裝飾上的見聞(這個我認為還是圖文並茂的好)。另一個是讓我寫寫那些工裝比家裝更優秀的施工工藝。權衡後還是寫第二個選題,但我個人有這樣一個看法,家裝的施工工藝並不比工裝落後,如果一定要談家裝的落後,我感覺比較牽強。還是寫寫一些異同吧,這樣可能更有建設性也更真實些。
我畢業後原是在一家國營的設計院工作,從事的工作也就是如今所說的工裝。由於工作關係,除了本職的室內設計工作外,還考取了相應“裝飾預算員”,“監理師”,“消防設計自審員”以及“注冊建造師”等崗位證書。相對來說對於工裝的一些工藝以及規範還是比較熟識的,同時又一直“混跡”於住宅裝飾設計行業,兩頭的情況也能做一個客觀的比較。
家裝管理鬆散,施工多沒有組織,
而工裝的優勢在於管理
家裝管理鬆散,施工多沒有組織,而工裝的優勢在於管理。工人的本質沒有太大不同,主要是管理區別,這是兩個產業的最主要差異。先談談“進場的交底問題”,工裝由於項目較大,人員細分,因此在進場前的交底會更專業,作為專業的工裝施工方不僅會對現場進行複測,同時也會就圖紙上的施工工藝以及具體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找到相應的解決方式,而且“水電泥木油”各個分項都會有具體的工頭帶班來了解作業情況。家裝由於項目沒有這麼大,因此這些工作不是施工隊長完成具體工藝安排就是設計師來解決了。很多時候家裝由於現場缺少了解工藝和識圖的施工員,導致一線作業工人直接按圖施工,這樣造成的麻煩還是非常多的。
第二的區別其實也非常重要,就是現場工人的作業安全意識培訓以及保護措施。一般而言工裝項目在作業前會對施工班組進行施工教育,雖然這種做法較為教條,但從以往的數據來看確實能降低現場施工安全事故的概率。同時如同現場用電采用臨時接電箱以及木工鋸台采用防護罩等等防護措施也能在合理範圍保證現場的安全。但這這些區別上家裝的工地往往就差強人意了,放眼去看幾乎很少有家裝工地能做到這麼全麵的現場安全防護措施。同樣也導致了現場很多事故發生。
家裝中缺失的工藝細節處處可見,具體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