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稱呼小考(1 / 2)

“列寧”稱呼小考

隨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新政權領導人列寧的名字開始迅速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現在,有誰不知道列寧呢?人類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進程深深受到這位偉人影響,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

可是,列寧姓名的完整寫法並不是這樣。二月革命後,列寧在一份未寫完的自傳草稿中談及自己姓名和早年經曆,其中就說:“我叫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這是俄羅斯人典型的三段式姓名:“弗拉基米爾”是名字,“伊裏奇”是根據父親伊裏亞·尼古拉也維奇·烏裏揚諾夫的名字“伊裏亞”加上詞尾“Vich”變化而來的,是父名,而“烏裏揚諾夫”則是姓氏。這才是列寧的真正的姓名。“列寧”隻是一個筆名。

1901年12月俄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刊物《曙光》雜誌在斯圖加特出版。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在上麵發表了《土地問題上的“批評家”先生們》,署名用的是“尼·列寧。”這是他首次用“列寧”做筆名發表文章。

“列寧”不是弗拉基米爾·伊裏奇最早的筆名,也不是他唯一使用的筆名。他最初使用筆名還是在10歲左右。當時烏裏揚諾夫家的孩子們曾編了一種手寫的家庭雜誌《星期六》,列寧就用“庫貝什金”做筆名寫些小故事,到星期六晚上當著家人的麵朗誦。投身於革命事業以後,使用筆名、化名更是頻繁不斷的事了。例如:1895年用“克·士林”為名發表《民粹主義的經濟內容及其在司徒盧威先生的書中受到的批評》,1898年10月署名“弗拉基米爾·伊林”出版了一本文集《經濟評論集》,此外,還使用過“弗·普”、“特·赫”、“波得羅夫”等名字。在用“列寧”作筆名以後,他仍然采用其它的名字:“雅科布·李希特爾”、“恩·康斯坦丁諾夫”、“爾·西林”、“局外人”、“卡裏奇”、“觀察家”、“邁耶爾”、“尤爾達諾夫”等等。當時,沙皇政府顯然已察覺到,列寧是個最危險的敵人。沙皇的暗探祖巴托夫上校在一份秘密呈報中說“現在革命者當中再也沒有比烏裏揚諾夫更大的人物了”,於是他建議最好設法把列寧刺死。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筆名、化名無疑幫助列寧迷惑了警察和密探,使他得以繼續從事革命工作。1917年11月6日深夜,列寧化名“康·彼·伊萬諾夫”,戴著假發,身著工人衣服,來到斯莫爾尼宮,宣布:“臨時政府被推翻了。”這是列寧最後一次進行偽裝。革命勝利了,列寧由秘密狀態轉向公開。“伊萬諾夫”、“邁耶爾”、“局外人”以及其它許許多多假名字消失了,假發、化裝也不再需要了,但是“列寧”這個名字卻仍然能見到。

據統計,列寧總共使用過150多個筆名、化名。但他使用得最多、最喜歡的還是“列寧”這個筆名。自1902年起,他用“列寧”署名發表的文章達800多篇,其中著名的有:《怎麼辦》、《第二國際的破產》、《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等等。十月革命勝利後,作為蘇維埃新政權領袖,列寧開始用真實姓名署名:弗拉基米爾·伊雖奇·烏裏揚諾夫。但又經常在後麵加上“列寧”,並用括號括起來。在人民委員會蘇維埃的法令和重要的國家文件以及黨證上,都是這樣簽名的。隻是在1918年出版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書的封麵上簽名用的是“恩·列寧(弗爾·烏裏揚諾夫)”。顯然,列寧不願意放棄他使用了多年的這個筆名。人們對“列寧”這個名字比對“弗拉基米爾·伊裏奇”要更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