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腦棒作為第四種PC日趨成熟(1 / 1)

電腦棒作為第四種PC日趨成熟

觀察

作者:老鬼阿定

IBM於1981年推出PC,奠定了傳統PC的基本型態:主機、顯示器、鍵盤。2003年出現了單獨出售小體積、低功耗主機,不配顯示器、鍵盤和鼠標的迷你PC。2009年,蘋果推出Mac mini確立了此類迷你PC的市場地位。2009年出現的一體機將主機、顯示器整合,至今已占PC市場的半壁江山。近年來,出現了PC的第四種型態:電腦棒。

2011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挪威 FXI公司展示並發布了第一款電腦棒產品Cotton Candy重量隻有21克,外型相當於一包口香糖。

Cotton Candy配雙核1.2GHz、三星產ARM Cortex-A9處理器、802.11n Wi-Fi、藍牙、1080p 高清HDMI 接口、USB 2.0、microSD 插槽,能夠流暢地處理全高清的MPEG-4和H.264格式視頻。操作係統存於SD卡,經激活後,可以選擇安裝Android4.0或Ubuntu Linux係統。通過HDMI將其插到電視機或顯示器上,Cotton Candy可作為安卓電腦使用。如同USB插到PC或Mac機,可作為虛擬機,與宿主係統同時工作,還可以與宿主係統傳輸文件。FXI公司稱,售價為199美元的Cotton Candy接到的訂單大大超出預期。

2013年的CES消費電子展上,戴爾展示Ophelia計劃,並開發一種完整獨立的PC,體積與拇指大小的USB驅動器相近。今年4月,戴爾正式發布了售價130美元,外型類似U盤的電腦棒產品Wyse Cloud Connect。Wyse Cloud Connect采用ARM多核1.6GHz CPU,可以通過分辨率最高1080p的HDMI 或 MHL 接入顯示器作為安卓電腦,通過藍牙4.0、mini USB兩種方式來連接鍵盤和鼠標,或通過手機進行輸入操作,通過Wi-Fi可接入無線網。Wyse Cloud Connect支持Citrix、微軟、VMWare虛擬化,可使用Dell Wyse PocketCloud軟件遠程訪問物理或是虛擬桌麵,通過無線網絡接入,便可直接連接到雲端,從而進行遠程辦公。

英特爾在2013年信息技術峰會上透露,計劃推出研發代號為“Bay Trail”的22納米入門級淩動PC係統芯片。同年10月,英特爾發布基於Bay Trail技術的電腦棒產品計算棒(Compute Stick),可運運行Windows 8.1/Android和Linux操作係統。從透露的消息看,這是一款全功能電腦,有USB和HDMI接口,功能或與戴爾Wyse Cloud Connect類似。

日本公司Mouse Computer 於今年10月推出基於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腦棒產品 Windows PC m-Stick MS-NH1。該產品配置1個HDMI接口、1個 microSD卡插槽、1個 microUSB 2.0 接口、1個用於接電的 microUSB 接口,支持 Wi-Fi和藍牙。

國內市場,雖然主流廠商尚無動作,但在眾籌方麵,諸多電腦棒項目均在執行。最近,京東眾籌上線了一款定價為399元,名為“光棍一號 ”的電腦棒項目。光棍一號配Intel BayTrail-T3735F四核處理器、2GB內存、16/32GB存儲空間、集成集成了Win8和安卓雙係統、Wi-Fi和藍牙4.0無線模塊,集成了microUSB接口、TF卡擴容插槽、USB接口、microUSB供電接口以及開關按鍵。用戶能將HDMI接口連接顯示設備並通過microUSB電源接口供電使用。

與傳統PC相比,電腦棒的優勢在於價位低廉、輕便,可充分利用用戶已有的顯示器和電視,可與手機互操作,連接十分方便,可替代電視機頂盒。不論對企業用戶還是消費級用戶,產品定位清晰,用戶體驗完全不同於以有的三種PC型態。

電腦棒作為PC的第四種型態,正向我們快步走來。

與傳統PC相比,電腦棒的優勢在於價位低廉、輕便,是一種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