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二百二十一章 秘聞(1 / 3)

相傳幾千年前,苗族的部落首領蚩尤在黃河岸邊與黃帝部落廝殺,直打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要撤退時,蚩尤對身邊的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弟兄魂歸故鄉。”軍師在屍首中間默念咒語,禱告神靈。作法後,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都站了起來,跟在蚩尤高舉的符節後麵向南行走。追兵趕來,蚩尤和軍師聯合作法,引來五裏大霧,將敵人困在大霧之中。

傳說,由於蚩尤的軍師最後使用的是霧術,而“霧”筆劃太多,於是後來寫作巫術。“巫”字上麵一橫代表天,下麵一橫代表地,中間的一豎代表符節,兩邊的人,右邊的代表蚩尤,左邊的則代表軍師。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了,但是巫術在苗族地區盛行卻是不容置疑的。研究表明,苗族是我國較早發明兵器、刑法和巫術的民族,在一些苗族聚居區,至今仍保留著濃厚的巫文化傳統。趕屍,某種程度上正是湘西巫文化的體現。

湘西地處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區,土地貧瘠,人們多赴川東或黔東一帶以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流行,除了湘西苗人,沒人願去。人若死在那裏,怎麼辦呢?

在傳統中,湘西人運屍歸葬的觀念很深,他們相信,如果客死異鄉的遊子不能回故土安葬,他的魂魄就會變成孤魂野鬼。但是,在上千裏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很難用車輛或擔架運輸屍體。於是,在巫術盛行的湘西,由於有實在的需求,大概從明清起,趕屍出現了。趕屍的範圍從湖南常德到靖州,西南可到雲南、貴州邊境,向西可到重慶涪陵。

曾有專家調查過湘西趕屍,找到幾個自稱見過趕屍的人。老人盧萬金說,他是八九歲時(1939年)第一次看見趕屍的,當時覺得很奇怪。老人雷萬喜說,經曆過民國時代的人,大多看見過趕屍。

湘西人伍賢佑自述,1963年,他15歲,跟隨父親在酉水河放木排,有一天在河灘休息時,碰到趕屍。隻見趕屍人對著屍體說:“牲口,起來!”然後,屍體慢慢就起來了。趕屍人又喊:“走!”屍體就向前走。

在香港的僵屍類型片中,僵屍都是雙臂前舉,走路一跳一跳的,動作僵硬。因為,據說人死後關節是不能彎曲的。但是,據幾位目擊過趕屍的人講,他們見到的“走路的屍體”和活人一樣雙臂自然下垂,膝蓋可以彎曲,能上下坡。

但是,正像看魔術表演一樣,即便親眼看過趕屍也不能證明屍體確實能夠行走,因為目擊者有可能被類似魔術的障眼法所蒙蔽。

近年來,人們不斷解密趕屍現象,出現了不同的說法。2006年,台灣一家刊物發文認為,趕屍人是將竹竿從死者腋下穿過,並將手臂捆綁在竹竿上,屍體穿著寬大的壽衣,遮住了竹竿,而趕屍人則扛著竹竿走。由於竹竿受力後彎曲,帶動屍體晃動,在夜裏看上去就像是直立的屍體雙手平舉在跳躍一般。

但是,很多人認為這種說法是根據香港僵屍片中的造型臆想出來的,與實際的湘西趕屍情形不符。在湘西,關於趕屍,學者們有兩種說法:

一是背屍說。一般是師傅帶著徒弟,兩人或三人輪流背屍回鄉。由於身上罩著黑色大袍,且在夜間行走,行人隻能遠觀,看不真切,以為是屍體在行走。

前文講到兩名解放軍戰士截住了趕屍人,讓他們詫異的是,這次看到的趕屍人並不是前麵在客棧看到的那個!他們趕緊掀開屍體的袍子,發現下麵還藏著一個活人,正是他馱著屍體在行走。原來所謂趕屍就是師徒二人輪流背屍。

二是分屍說。這種說法認為,趕屍人將死者的頭和四肢分解,將軀幹就地掩埋,隻把頭和四肢帶回鄉,一路裝神弄鬼隻為掩人耳目,等到家後紮個草人做身子,再安上頭和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