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問題決議案提綱
大會通過這一提綱,並決議委托中央委員會依據這提綱做成詳細決議案
(一)黨的主要任務
(一)革命與反革命的兩個極端營壘的形式。
(二)工農群眾政治覺悟日高一日,但黨在組織上卻有下列的危險現象:
一、黨的工人成份減少,農民數量超過工人同誌七倍,農民的意識將影響到黨的組織路線上來。
二、黨與群眾的關係逐漸脫離。
三、黨沒有計劃奪取群眾尤其是重要的產業區域。
四、各級黨部及工作人員受了不斷的摧殘和屠殺。
五、黨還不是工人群眾的。
群眾說:你們黨沒有力量。
工人同誌說:你們現在不管我們了。
(三)在奪取群眾走向革命高潮的政治任務前麵應以:
一、建立產業支部,
二、建立地方支部,
三、發展工農組織,
為組織上主要任務,以達到黨成為工人階級自己的群眾化的戰鬥的黨的目的。
(二)組織上基本問題
(一)黨的無產階級化
一、黨員成份:從知識分子占多數的黨轉到農民同誌占百分之七十六。--產業工人同誌占黨的極小數量。--十元以上的工人不要。--黨員的標準要“暴徒”能拚命的。--黨員中存在著小資產階級意氣之爭。--黨員拚命與消極兩極端。--工人黨員離黨的現象。--吸收工人分子到現在還不得法。
二、黨的指導機關:知識分子充滿了的指導機關,雖逐漸參加了工農分子,但進展仍是很慢。--許多地方的改組尚多是缺乏教育性的形式主義。--理論的缺乏與群眾的隔離,集體指導與集體而分工。--各級黨部關係不密,多存在命令形式上的關係。
三、黨內民主主義:從前下級群眾是沒有討論過政策,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沒有選舉過自己支部幹事會和委員會。--與機會主義奮鬥後,漸能批評自己和上級機關,但黨的政策還沒有能普遍的傳達到下級黨部,引起群眾的討論。--由家長製轉變後傾向於極端民主主義。
這證明機會主義的遺毒在組織上並未肅清。
(二)支部生活
支部是黨的命令傳達所和宣傳機關。--組織上成為軍隊的形式,隻有服從不容討論。--書記是委派的,鬥爭是命令的,一失敗隻有怨黨,或更脫離了黨,否則便來向黨要工作。--沒有支部生活,沒有支部的中心工作。--沒有大工廠、大企業的中心支部。--農村支部是易得而易失的。--交通機關的支部與兵士支部亦是極不發展。--黨員入黨後反怕向群眾宣傳,甚至其生活亦漸與群眾隔離--於是支部便不能成為群眾的核心,甚至工農同誌及一切下級黨部黨員,不把黨看成是他們自己的。--一遭挫折或鬥爭失敗,常常是整個支部瓦解。
沒有支部生活,便產生不出幹部人材,--黨的改造基礎便極不強健--加以教育與訓練的缺乏,黨的幹部人材更顯不足。
沒有支部生活便沒有黨內生活的基礎,也就沒有無產階級黨的基礎。
(三)組織上錯誤傾向和方法。
一、國民黨式內組織路線--“以黨治國”、“黨權高於一切”、“命令”和“委派”以至強迫罷工,命令暴動。
二、小資產階級的意氣之爭--黨內糾紛和互相攻擊。
三、極端的自由選舉觀念。--抹殺了黨在秘密條件之下指導機關的選舉權及布爾什維克的民主集中製。--但不相信群眾舉出的幹部亦是不對的。
四、將黨的機關與群眾對立也是錯誤的企圖。
五、尾巴主義與盲動主義--在組織上都是脫離群眾不能領導群眾的危險行動。
六、機械的執行紀律--“懲辦主義”與說服。
七、批評如失了政治和認真辦事的精神和意義,便要走到個人無原則的相互傾軋,引起否認一切紀律。
八、反知識分子的傾向--每個知識分子一定犯機會主義錯誤的不正確觀念--知識分子拚命也是靠不住的,同時,知識分子的怠工,尤其是不好的傾向。
九、雇傭革命與革命職業--組織上曆史的遺留和曆來黨的組織路線的造成,是屬於前者多而後者少。--失業的同誌應盡力打入群眾中去。
十、不正確的平等觀念--物質上的平均分配--地域上的平均發展。
這些錯誤的傾向和方法,有許多都是加強了黨與群眾關係脫離的危險。
(四)地下黨的組織條件
一、非躲避主義的機關秘密--離開工人區域、離開城市的鄉下黨部的危險。
二、深入群眾中去的接近群眾與少數人的秘密會議。
三、工作人員的接替準備。--反對拚命與蠻幹。
四、舊的工作方法應根本改變。--要走上布爾什維克的路線,從群眾生活中學得鬥爭和工作方法。
五、無政府狀態與英雄色彩的行動,是打破組織的重要原因。
(五)黨及群眾的關係
黨辦工農會的傳統政策。--命令群眾而不是說服群眾,領導群眾。--使群眾依靠政治勢力的錯誤影響。--革命鬥爭失敗後,群眾乃逐漸與組織脫離。--不知如何取得群眾,組織群眾,而隻是簡單的作工會罷工暴動以及共產黨的宣傳。--有些地方罷工或暴動,黨便來直接指揮,甚至連已經有了的革命的工農會都不經過。--於是工農會便失去獨立性,有時工會成了黨的行動機關(黨的支部僅是宣傳機關)。--工會職員中完全沒有非黨群眾,有時工會不起作用,黨的支部便代替了工會。--黨團便根本失其作用而等於消滅。黨很少注意產業工人的組織和打進黃色工會群眾中的工作。--農會的中心還沒有建築在貧農和雇農身上--工農組織的新的秘密形式還未產生。
黨疏忽了並且隔斷了小資產階級下層群眾的關係,反動軍隊和土匪民團中極少我們的組織。--會幫的組織中我們亦未打入。
在蘇維埃的區域,黨不會組織政權建立紅軍。
青年婦女運動的指導和組織上的關係都未弄好。
濟難會工作未能群眾化,宣傳化,僅成為單純的救濟機關。
這些組織上的基本問題都未完滿解決,所以過去黨還不能成為工人階級自己的群眾化的戰鬥的黨。黨的削弱由於黨與群眾脫離,和敵人白色恐怖加緊,而盲動主義亦予以損失上打擊不少。
(三)黨內的組織任務
(一)征收黨員的調節,和吸收廣大的積極的產業工人分子入黨。
(二)黨應特別注意在主要的大工業中(金屬業、紡織業、鐵路、交通、海運、市政、兵工廠等等)鞏固與發展黨的影響,建立堅強的黨的工廠支部。並須有模範支部的建立,以創造黨的支部生活。--農村支部中應注意中心幹部的建立。
(三)反機會主義的鬥爭與黨的民主化。--盡量的有教育方法的使積極的工農分子參加各級黨部的指導機關。--使黨的全部能不斷的討論各級工作的主要問題。
(四)加強黨的集體指導,實行分工的集體,形成無產階級指導中堅的工作。--密切各級指導機關的關係,加多巡視工作。
(五)注意中心區域黨的發展,如大的工商業城市、軍事重鎮、海運及沿鐵路大河的城市、農村等。--加強城市中黨的組織。
(六)建立地方黨部的工作--如無健全的地方黨部,便沒有正確的黨的組織:
一、地方黨部指導機關中要有最有威信的地方黨員加入。
二、地方黨部指導機關中要有當地大支部的積極分子加入。
三、地方黨部指導機關與當地各支部要有最密切的關係。
四、支部以至地方黨部的指導機關,照一般的規則,應由本支部及當地黨部自己選出,但同時省委及縣市委或區委對於地方黨部及支部的工作應十分加緊指導。
五、地方黨部應特別注意支部的組織問題。--產業支部的組織方式和街道支部的組織和運用。--農村支部與市鎮支部的組織關係。--兵士支部的發展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