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1 / 3)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趙紫陽

同誌們!

我受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托,向大會作報告。

一、曆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

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堅持和發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提出了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綱領。十二大以來,黨中央召開了七次全會和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就一係列重大問題及時作出正確決策,有力地推進了改革和開放,加強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到這次大會,共九年時間。這九年,在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開辟了黨的曆史發展的新階段,國家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們緊緊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九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都大體上翻了一番。現在看來,到本世紀末實現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完全有把握的。

隨著生產的發展,長期困擾我們的一些嚴重社會經濟問題開始得到解決,或者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十億人口的絕大多數過上了溫飽生活。部分地區開始向小康生活前進。還有部分地區,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也有了改善。

——城鄉廣開就業門路,城市新就業的勞動力達到七千萬人。農村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八千萬農民轉入或部分轉入了非農產業。

——市場供應大為改觀,基本扭轉了過去那種消費品長期嚴重匱乏的局麵。

——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顯著改變,逐步轉上大體協調發展的軌道。

應當說,這九年是建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這同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二十年中,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以階級鬥爭為綱”,經濟發展屢遭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甚微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九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撥亂反正基礎上堅決推進全麵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

改革和開放,衝破了僵化的經濟體製,使經濟活躍起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從南到北,正在形成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依靠廣大群眾積極性的發揮,生產力獲得了新的解放。

改革和開放,也使民族精神獲得了新的解放。長期窒息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受到了很大衝擊。積極變革,勇於開拓,講求實效,開始形成潮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更清楚地看到,這九年之所以不平凡,所以舉世矚目,就是因為許多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新思想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具有開創意義的新體製的基礎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奠定的。社會主義體製改革就其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是又一次革命。

為了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國防、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得到鞏固和發展。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推進建設與改革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及時排除各種“左”的和右的幹擾的結果。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的健康發展,提高了人們的覺悟,進一步積累了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正麵教育和正確批評來反對錯誤思想的經驗。在全麵改革的深刻變革中,保持安定團結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的建設逐步發展。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初步形成。人民政治生活日趨活躍。愛國統一戰線空前擴大。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協商製度發揮了積極作用。各民族的兄弟團結更加鞏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進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製教育,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展開。教育、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衛生、體育事業欣欣向榮。九年製義務教育正在逐步實施。

——國防建設從指導思想上實現了戰略性轉變。軍隊的整編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在裁軍百萬的同時,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新的進步,防衛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人民解放軍在保衛祖國、搶險救災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麵,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按照“一國兩製”的原則,中英、中葡已就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達成協議。我們還要按照這個原則努力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曆史將證明,按“一國兩製”實現國家統一的構想和實踐,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偉大創造。

——根據國際形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圍繞和平和發展兩大主題,調整外交格局和黨的對外關係,發展了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對外政策。我們在國際上的朋友更多了。

同誌們!九年來的實踐,證明了我們的黨不愧為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黨,證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條路線的形成和發展中,在一係列關鍵問題的決策中,在建設、改革、開放新局麵的開拓中,鄧小平同誌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求實精神、豐富經驗和遠見卓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九年來的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請允許我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感謝人民對我們黨的信任和支持。一切親身經曆這九年偉大變革並貢獻了自己力量的中華兒女,一切關心祖國命運的炎黃子孫,都有理由為我國的曆史性變化感到自豪。

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自滿。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麵臨的問題和困難還很多,比預料的多。我們在領導工作中還有不少失誤。新舊體製正在交替,許多製度尚不健全,各方麵的管理和監督還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經濟工作中急於求成的傾向仍然存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還有市場,僵化思想仍然束縛著一些同誌的頭腦。特別是對不少環節上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全黨同誌和廣大群眾是很不滿意的。我們一定要正視它,努力去消除它,不辜負人民對我們的期望。

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以後的路程更長,任務更艱巨。我們原來的基礎很差,過去耽誤的時間又太多了,現在還相當落後。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我們麵臨的挑戰是緊迫的嚴峻的。如果對這種形勢缺乏認識,不加倍努力,我們國家和民族就可能更加落後,世界上就將沒有我們應有的地位。曆史決定了我們這一代和下幾代中國人,首先是共產黨人,必須警醒起來,團結一致,奮起直追。

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我們要總結經驗,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進一步確定今後經濟建設、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體製改革的基本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正確解決這個任務,將有力地促進全黨團結和黨與各族人民的團結,保證我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製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

對這個問題,我們黨已經有了明確的回答: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在近代中國的具體曆史條件下,不承認中國人民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機械論,是右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以為不經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就可以越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空想論,是“左”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

我國原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一百多年間,經過各派政治力量的反複較量,經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多次失敗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曆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

經過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國當前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一方麵,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製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另一方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於世界後列。突出的景象是:十億多人口,八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一部分現代化工業,同大量落後於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同時存在;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同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還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狀況,同時存在。生產力的落後,決定了在生產關係方麵,發展社會主義公有製所必需的生產社會化程度還很低,商品經濟和國內市場很不發達,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占相當比重,社會主義經濟製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層建築方麵,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係列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並且經常侵襲黨的幹部和國家公務員隊伍。這種狀況說明,我們今天仍然遠沒有超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在中國這樣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我們麵對的情況,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完全相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作過有益探索,取得過重要成就,也經曆過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價。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曾經急於求成,盲?目求純,以為單憑主觀願望,依靠群眾運動,就可以使生產力急劇提高,以為社會主義所有製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們還曾經長期把發展生產力的任務推到次要地位,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還“以階級鬥爭為綱”。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或者隻適合於某種特殊曆史條件的東西,被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東西,被當做“資本主義複辟”加以反對。由此而形成的過分單一的所有製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製,以及同這種經濟體製相聯係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製,嚴重束縛了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教育我們,清醒地認識基本國情,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曆史階段,是極端重要的問題。

那末,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什麼樣的曆史階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特定階段。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麵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為了解決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