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消炎藥
冷常識
作者:鄧光輝
謠言
一波又一波的寒流入侵,讓走在街上的貓哥直哆嗦,可是走進溫暖如舂的辦公室,貓哥頓時又精神百倍。就這麼一進一出,貓哥的第六感告訴他:小心抵抗力下降導致的流感,身體防火牆麵臨嚴重威脅。貓哥將自身狀況逐一輸入搜索欄,強大的搜索引擎告訴他:真不幸,你中獎了!怎麼辦?貓哥第一時間想到了抗生素,第二時間想到了消炎藥。消炎藥可以消炎,抗生素也能消炎,那麼是抗生素OC消炎藥?你聯係一下身邊的所有人,是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一旦有人身體出現發燒、發熱、腫痛等現象,是否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求助於抗生素?問題來了不是,誰告訴你抗生素=消炎藥?
遙想當年,貓哥也曾因為疼起來真要命的牙痛而求助醫生。在“抗生素or消炎藥”這個問題上,智慧與美貌並存的美女醫生果斷地為貓哥選擇了消炎藥。麵對貓哥的疑問,美女醫生的智慧為貓哥大補了一下。貓哥患上的牙痛,是一種炎症。所謂炎症,就是機體為了對抗異種物質所發生的防禦反應,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發炎”,產生紅、腫、熱、痛的現象。一般來說,炎症是為了幫助身體抵抗有害物質,是有益的。但是有的時候,炎症產生的一些物質,如緩激肽和前列腺素等,會導致疼痛,如貓哥的牙痛,這時候就需要對炎症進行治療。
消炎藥
有許多人對無所不能的搜索引擎有著強大的依賴性,當他們遇到“抗生素0r消炎藥”時,一定會想到分別百度一下。如果你也有此想法,勸你耐心看完,搜索引擎偶爾也不靠譜!
消炎藥(學名抗炎藥)是直接對炎症起作用,通過抑製炎症物質(如前麵提到前列腺素)的體內合成,使炎症得以減輕以致消退。抗炎藥有很多種,包括非甾體類和甾體類抗炎藥。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芬必得、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等。甾體類抗炎藥一般為糖皮質激素,之所以稱其為“糖皮質激素”,是因為其調節糖類代謝的活性最早為人們所認識,後來人們發現糖皮質激素還具有抗炎作用。常見的甾體類抗炎藥有地塞米鬆、醋酸潑尼鬆、倍氯米鬆、可的鬆等。長期、大劑量使用甾體類抗炎藥後有可能誘發感染加重、體重增加、水腫等不良反應。所以激素類抗炎藥的使用要特別謹慎,不鼓勵經常使用。
抗生素
好吧,既然真的不能阻止你習慣性的搜索,那麼我想你也看到了,你是不是對“消炎藥”的解釋犯迷糊?怎麼前麵說的是消炎藥,後麵就開始八卦抗生素了?對,仍然有那麼多人對它倆不能識別。
我們日常所說的抗生素是抗菌藥的一種,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謝中產生的物質及其衍生物。若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症,可用抗生素殺滅這些細菌,細菌被滅後,病源消失,人體自我修複功能啟動,於是炎症消失。——看吧,抗生素也可以消炎,謠言由此誕生!真相是:抗生素殺滅了細菌,炎症消失。
看著抗生素這麼強大的名稱,要是你時刻都想著它,那你就會掉進坑裏。抗生素可不能濫用!耐藥性可不是小菜一碟就能解決的。自然界中,某一株細菌可能存在天然的對某類抗生素不響應的現象。當長期服用該抗生素時,占多數的細菌不斷被殺滅,不響應的細菌大量繁殖,代替原先占多數的細菌,而使細菌對該種藥物的不響應率不斷升高,就產生了耐藥性。細菌沒有大腦,可它們也不是弱智,所以抗生素要看準了才用。常見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四環素類等等。每一類抗生素對特定種類的細菌起作用。因此,使用抗生素需要明確細菌種類後再挑選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超級細菌
濫用抗生素的惡果——超級細菌!
濫用抗生素會使得細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耐藥細菌同時對多種抗生素產生抵抗,如此,超級耐藥細菌就誕生了。
1961年,人們開始感染耐甲氧西林細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這種超級細菌僅在美國就造成每年9萬人嚴重感染,因此致死的人數甚至超過艾滋病!
201O年,超級細菌變得更加強大,研究人員發現超強超級細菌NDM-1(新德裏金屬-β-內酰胺酶1),它具有超級抗藥性,幾乎所有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這種超級病菌主要通過接觸和腸道感染,其主要症狀為炎症、感染、高燒、驚厥、昏迷直到最後死亡。歐洲臨床微生物和感染疾病學會說,預計至少10年內沒有抗生素可以“消滅”含NDM-1基因的細菌。
真相
抗生素是抗生素,消炎藥是消炎藥,它們是兩類不同作用機製的藥。抗生素不是消炎藥,前者是直接抗細菌的,細菌被殺滅了,人體自我修複功能可清除炎症,使炎症消失;後者是直接對炎症起作用,不易產生耐藥性。濫用抗生素會加速超級細菌進化,最後所導致的結果將是人類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