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接到範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稱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為時已晚。不久,就有人、誣告文種企圖謀反,盡管文種反複解釋,也無濟於事。勾踐賜文種一劍,說:“先生教我伐吳攻術,我僅用其三就將吳國滅掉,還有四條深藏先生胸中,請去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再看所賜之劍,乃吳國當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劍,這真是曆史的莫大嘲弄。文種—腔孤憤,仰天長歎:“我始為楚國南陽之卒,終為越王之囚,後世忠臣,一定要以我為借鑒。”遂引劍自刎而亡。
範蠡和文種對待官祿的態度不同,自然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範蠡是值得稱道的人物,他入仕能安邦定國,出仕能經商致富,可謂文才武略,通達明識,深謀遠慮。他既善謀國,又善謀身,更善謀財。他能與勾踐治國安邦,最後消滅吳國,建功立業。在功成名就時,能功成身退,走出自己營造的功名利祿圈,避免殺身之禍。隱居之後,務農能致富,從商能賺錢,可謂難能可貴。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人人都希望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範蠡那樣灑脫。
一個人成就了功業若能及時抽身隱退,這就是明智之舉。隻知道進取而不知道隱退,就是《易經》“乾卦”所說的“亢”,也就是過分的意思。處在鼎盛時要警覺會出現羊撞藩籬進退兩難的災禍。天時人事同一樞機,進取隱退道理相同,應當隱退而不退,災害就會一起降臨。狡猾的兔子死了,走狗就會被殺掉,到那時再嗟歎後悔,就來不及了。
戰國末年,秦代政治家李斯輔佐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創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在他權勢最隆時,自己身為丞相,長子為三川郡守,兒子娶秦朝帝室的公主,女兒嫁給秦朝帝室的公子,百官趨之若鶩,門庭車馬逾千,權比君主。位極人臣,李斯可謂是如願以償了,但他是個貪心不足的人。當秦始皇一死,趙高威脅他說,如果由合法的繼承人長子扶蘇為帝,必以蒙恬為丞相,李斯不隻官位不保,而且必遭誅滅。趙高又向他利誘說,如果改立幼子胡亥為帝,必定“長有封侯,世世稱孤”。李斯雖然明知胡亥不是做皇帝的材料,這樣做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可是,麵臨著誅滅與封侯的選擇,李斯退卻了,他不無痛苦地流淚歎息道:“唉,我生逢亂世,既不能堅守臣節而死,也隻好聽天由命了。”最終與趙高同流合汙。
胡亥即位以後,立刻暴露了他那昏庸的本質。身為丞相的李斯看到了國家即將大亂臨頭,他想有所進諫,卻遭到胡亥的嚴厲斥責,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祿位,隻好討好、迎奉胡亥,於是他又一次違心地上書胡亥,對他的種種昏暴之舉,一律大唱讚歌,助紂為虐。
李斯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權勢,喪失了自己的人格,踐踏了自己的才能,最後隻能俯仰於人,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中,並為自己的貪欲付出了代價。他最終遭到趙高陷害,父子雙雙被腰斬於鹹陽市。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個人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便會毀了自己。許多人深陷痛苦,就是由於有許多割舍不下的欲望。明智的人,懂得“功成身退”,給自己的欲望加一個限度,這樣才能平平穩穩地過日子。
哲理與智慧
一個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識時務的人,因為他知道何時該保全自己,何時該成全別人,懂得以儒雅的風度來笑對人生。
人生沒有回頭路
我們的一生都在選擇中度過。選擇讓我們無處藏身,我們在某些時候必須做出選擇,甚至“不做任何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因此,重要的不是是否選擇,而是如何選擇。
在開始選擇時,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錯誤的,沒有人會故意做出一個不利於自己的決定。然而,有些人之所以選錯,往往是由於不懂得如何選擇。
選擇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一個人的選擇空間非常狹小,並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決定,但是總要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因此,如何把握有限的選擇權,做出正確的選擇,使自己朝向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大哲學家、思想家,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的老師。有一天,幾個學生問蘇格拉底:“人生是什麼?”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蘋果樹林,要求他們從樹林的這頭走到那頭,挑選一隻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不許走回頭路,不許選擇兩次。
學生們走進蘋果樹林,在穿過樹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地挑選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等大家走到果樹林的另一端,蘇格拉底已經在那裏等候他們了。蘇格拉底微笑著問學生們:“你們都挑到了自己最滿意的果子了嗎?”而學生們卻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回答。蘇格拉底見狀,又問:“怎麼啦,難道你們對自己的選擇都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