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劇成電視劇的試驗田(2)(1 / 1)

行業觀察

白一驄表示:“網劇麵對的觀眾年輕,樂於接受新玩法,也樂意參與到互動中來,互動性是網劇自身具備的優勢,大夥兒就在裏麵不斷嚐試各種模式。”

王蓓蓓也說:“互聯網的主流用戶在18-28歲之間,泛90後是重頭,這批用戶對於視頻內容的消費方式與前代有很大差別。他們既是消費者又是創造者,對於參與內容創建、重構有著天然的興趣。用戶屬性的變化,也決定了網劇必須成為試驗田。”

解析:為什麼探索未來電視劇的是網劇

1、受眾基礎好:網友年輕,允許創作者們來實驗

傳統劇要討好各年齡段觀眾群,有時兩頭不著調,落到個吃力不討好的局麵。而網劇的受眾就很清楚,它一向被奉為麵向年輕人的新娛樂,創作者們可以在此盡情實驗,挑戰極限。

2、創作土壤肥沃:給想象力充足自由與空間

網劇還有一處令傳統劇嫉妒的地方,自審自播。傳統劇在審查上一向嚴苛,網劇在內容審查上沒了限製,尺度放寬不少。不論是加速舊有類型劇的風格創新,或是挖掘新的類型劇,網劇都大有可為。

白一驄的新劇即將開機,作為一部摻雜著靈異、懸疑、言情、玄幻的特殊類型劇,類型本身就是個創新。他說,這種題材思路太飛、形式過新,對電視台完全不適合,但對網劇而言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廣告主認可:投入增多,不再小打小鬧

前些年,網劇總是給人小打小鬧低成本的印象。但隨著品質劇時代開啟,廣告主對優質網劇的熱情日益高漲,投資也在逐年提升。

李星文說:“網劇尤其是第一季的網劇普遍缺錢,缺錢就會幹便宜活兒,而不去花力氣研發。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往網劇上砸錢,頂級網劇的製作費已絲毫不亞於電視劇。隨著視頻網站和傳統電視的此消彼長,錢和人很快就不再是問題了。”

王蓓蓓直言,各家如此拚投入,無非是為了搶占市場,“如果自製劇能打出名頭,是有助於視頻平台的口碑形成與用戶忠誠度培養的,就像《匆匆那年》、《暗黑者》。雖然目前網劇盈利模式不清晰也不穩定,但很多人能從中看到希望。”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願意為觀看網絡劇付費,越來越多的廣告主發現了網劇的可能性,新型商業模式的開發指日可待,“一旦市場成熟、行業進入良性發展,其收益應當也是不可估量的。”王蓓蓓說。

4、最可貴的是人才:傳統劇的能人都來了

不久前,《北平無戰事》製片人侯鴻亮、監製孔笙宣布將打造網劇《他來了,請閉眼》,引發坊間一片嘩然,“連他都去拍網劇了?還會再出現《北平無戰事》嗎?”

事實上,在侯鴻亮之前,已有不少傳統劇的巨頭投向網劇的懷抱,包括現有網劇一哥之稱的白一驄,他創作了《盜墓筆記》、《暗黑者》係列等;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目前已參與《暗黑者》、《執念師》,被奉網劇投資第一人;汪遠、韋正這組《愛情公寓》的金牌搭檔;打造《步步驚心》、《大漠謠》等經典劇的蔡藝儂。這一局勢令電視台人士憂心忡忡,電視劇業感到了資源被攤薄的缺氧感。

究竟是什麼使得他們飽含衝動做出這樣的轉型?白一驄說,網劇給了很多創作空間,而且是未來的趨勢,大家都願意去找有未來的東西;蔡藝儂說,網劇創作空間更大了,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選角,電視台背負太多包袱,又要卡司又要適合度,還得看台裏認不認可;侯鴻亮說,互聯網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平台,他將《他來了,請閉眼》作為嚐試,想弄清楚現在年輕人的需求。

對於這一現狀,張頤武表示:“現在電視劇的大部分收入集中在真人秀,而電視劇本身又常有新規定。電視劇的人才肯定要往這裏轉,把人才吸引過來了,長遠看總會把水準提高的,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王蓓蓓也稱:“許多年輕觀眾遷移到網劇市場,隻有得到他們的支持,才能掌握住影視業的未來。用心做網劇,這是一個相當有遠見、有魄力的舉動。”

(完)